丁建飞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合肥 230032)
女性的身体消费是一种美丽消费,是女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包括服饰服装、美容美发、养生保健、健身塑形等方面付出时间、金钱等资本而产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活动〔1〕。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及女性独立意识的增强,女性的消费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城市女性,更愿意在身体消费上投入更多,主要包括美容消费、形体消费、服饰消费等。《中国城市女性消费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在中国城市女性消费中的个人支出部分,服饰服装连续11年占据最大比重,而女大学生作为未来城市女性的潜在人群,她们追求时尚,热爱美丽,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品位,其身体消费表现出一定的群体性特征,但受社会环境、消费主义、白领阶层等影响,依然存在一定的误区,值得关注和研究。
女大学生是一个较为独特的群体,既具有女性对时尚和美丽的天然追逐,又具有知识分子理性思辨的特征;既有追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又离不开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2〕。她们在身体消费上呈现出多元化和趋同性、自主性和被动性、情绪化和符号化并存的消费特征。由于女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能通过相对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迅速吸收铺天盖地的消费信息,整体上能选择相对合理的身体消费行为或方式,展示自身的个性和魅力,以此诠释大学生独特的群体文化。
和其他女性群体相比,处在社会、家庭、校园交界处的女大学生受校园环境的熏陶和女性文化的影响,追求具有个性的自我认同,身体消费作为外在表现形式呈现出观念和行为上的多元化,诠释着审美的多元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女大学生们思维活跃不僵化,思想开放不保守,愿意接受新事物并挑战新事物,熟练运用网络购物、信用卡购物、电话购物等多元化身体消费手段,使美白祛斑用品、护肤用品、洁牙修眉、塑形美体、服饰服装等多元化身体消费用品日益受到女大学生的青睐。虽然在身体消费的观念、行为、思想、手段上呈现多元化,但由于经济的制约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美丽的同时,依然表现出一定的趋同性。一是受白领阶层女性的影响。女大学生和白领阶层具有相似的知识文化水平、相近的审美情趣,女大学生出于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她们在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仿白领阶层,以此获得社会认同。二是受朋辈群体的影响。家境富裕的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她们离时尚更近,对服饰、化妆美容等消费品更加注重品牌,其他女大学生争相仿效,以增强个人认同。三是受朋友圈影响。在班级、宿舍、社团等群体内部,女大学生的身体消费趋同性更加明显,既可以减少尝试新的身体消费方式的成本,又可以强化群体认同。
女大学生的身体消费中饱含了自身的审美情趣、时尚品味、知识情感等内在因素,其身体消费彰显的个性与独特性,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实现,使女大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3〕。身体消费不再仅仅是通过外在的刺激而达到的被动的满足,而是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自主性消费特征日益明显。但受消费主义的影响,部分女大学生受外在力量的诱惑,在身体消费过程中表现出的炫耀性消费、攀比性消费,已不再是为了自我需求的满足。这类以“一种自由意志的形式”展现的,具有迷惑性的“积极”的消费者实质上已成为消费社会的奴隶〔4〕。此外,女大学生在通过身体消费彰显女性的自由、平等和价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部分单位对女性在就业方面的歧视,于是身体消费变为迎合就业市场的手段。一些女大学生过于看重外形、气质在就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片面认为凭借较好的外在形象可以找到较好的工作,过于重视外在美,从而在身体消费上表现出一种被动性。
相较于其他消费,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时偶尔会缺少计划性,存在一定的情绪化,以此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或进行心理调适。在学业、情感、人际交往中受挫时,会通过身体消费释放自己的压力,如买化妆品、服装,做头发,调整心情,增强自信,改善状态,一定程度上将其作为心理调适的一种方式方法。此外,女大学生还存在着因优惠力度大、他人的观念进行冲动消费的现象,均带有明显的情绪化特征。与此同时,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上以城市白领女性等知识女性群体为参照对象,注重消费的物品是否体现了自己较高的生活品味与风格,是否能体现自己的社会地位,更注重消费物品所附载的文化和身份象征意义。身体消费构成了女性消费的特色的同时,成为女性身体的符号化表达〔3〕。大部分女大学生因消费能力有限能理性克制,但仍有个别女大学生在符号性消费中陷入了消费主义的泥潭,过分追求名牌包包、进出高级美容场所,甚至出现美容贷、裸贷等行为,销蚀了女性的自我意志。
身体消费是女性在维护身体健康美丽上进行的资本投入,是一种美丽消费,在消费过程和消费效果上均体现了女性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审美观作为女大学生价值观的组成部分,相较于其他女性群体,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审美素养、富有情趣的审美想象以及高雅的审美情境。当代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上理性大于感性,但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对审美教育的忽视,不能满足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上存在着明显的消费误区。
审美素养是个体在审美经验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审美素质涵养,主要由审美知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三要素组成〔5〕。女大学生在高校美育环境的熏陶下,理应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应充分发掘自身的独特之美,关注健康之美,激扬活力之美。在媒介、网络技术、时尚产业、新购物平台等的共同推波助澜下,身体消费成为颇受瞩目的社会景观〔4〕。关于女性身体消费的产品广告随处可见,不断以立体的形象感向女性展示女性的皮肤、身材、服饰之美,使女性时刻注意对自身形象美的关注,试图建立一种同质性的审美标准。女大学生的审美标准在这种频繁的灌输下逐渐被同质化,忽视了自身对美的审视,片面认为流行的就是美的,时尚的就是美的,主动地丧失了审美选择权。时尚单品的胡乱堆砌,东施效颦式的美容塑型,使女大学生成为被消费操纵的对象,看似高雅,实则庸俗。
女性出于对美的追求不断装饰、改造自己的身体,希望身体消费后能展示出美,无论是自信之美,温柔之美,中性之美,在审美意识中都有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女大学生因为占有较多的文化资源,其审美想象中的女性形象美应蕴含和附载着诸如知性、干练、创造、大方等彰显文化知识水平和地位的关键词。在女大学生的审美想象中,完美的女性之美应兼具生物性别之美和社会性别之美,应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在女性社会身份已经得到普遍认可的当代社会,社会意识中仍残存着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和现象,部分女大学生出于现实考虑,认为可以将自己的外在形象作为一种资本,并通过积极进行身体消费将这种资本优化,将身体打造成与审美想象不同步的形象,以迎合异性或社会,借此成为恋爱中的资本、就业时的阶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
一些女大学生在进行身体消费时,仅仅关注身体消费品本身是否具有美感,关注自身是否成功引起他人目光的注视,而忽视了审美环境。每一次审美活动的发生与美感体验的获得只能发生于特定的情境中,这种情境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环境等共同组合而成的〔6〕。与审美情境不协调的身体消费,易造成审美主体视觉的不适,并在审美上产生与大学生素质相冲突的违和感。有的女大学生外表光鲜亮丽,打扮精致,却丝毫不在意脏乱差、毫无美感的宿舍环境;有的女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时,打扮得花枝招展,漠视帮扶对象的心理感受;有的女大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时,衣着时尚,忽视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有的女大学生奇装异服地出现在课堂上,与教学环境不协调。诸此种种身体消费,均属于与审美情境不协调的关注性身体消费,难以获得美感体验。
身体消费观就是人们对身体消费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正确的身体消费观规范着身体消费的不合理行为,提升人的精神涵养和审美意蕴,帮助女大学生走出身体消费的误区,使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的同时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品位。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女大学生的身体消费观直接影响女性当下和未来的日常生活,其矫正原则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激发女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燃起女大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热情和斗志,帮助她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消费道德观。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增设身体消费观的相关内容,将身体消费观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去,如探讨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勤俭节约的美德有没有过时,何为新时代女性形象等;充分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将身体消费教育同日常开展的奖补助贷等工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如何合理消费,如何理财;有效发挥优秀女性的榜样作用,如历史上杰出的女性、身边的女大学生党员、女大学生自立自强之星等,以她们的风采和魅力鼓舞和感召女大学生,引导女大学生注重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在高校内弘扬一种知性美、气质美。
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永不过时。当代大学生应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充分认识到勤俭不铺张、自然不浮夸、健康有活力本身就是一种美,有助于女大学生合理消费,抵制消费主义的侵蚀,走出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的误区。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女性文化。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很多心怀天下的巾帼英雄,如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代父从军的花木兰、革命先驱秋瑾等。女大学生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女性文化,做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创新者和实践者。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女性文化的精华〔7〕,有助于培育女大学生“四自”精神的形成,帮助女大学生走出关注性消费的误区。三是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女性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关系到家庭和睦,关系到社会和谐,关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长。秀外慧中、勤俭节约、通情达理、举止端庄等,均是女性人格魅力的精华内容,是贤惠的代名词,而慈母、孝女、贤妻都是以贤惠为前提的〔8〕。贤惠的传统美德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女大学生作为时代新女性,贤惠之美的弘扬,有助于加强自身审美品位,走出模仿性消费的误区。
身体消费观的引导不能同美育割裂开,在内容上应多样化、丰富化。一是感恩教育。教育和引导女大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明确自己不合理的身体消费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要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自觉将父母的血汗钱花在精神消费上,不断丰富思想,获取知识和能力,报答父母的恩情。二是社会责任感教育。鼓励和号召女大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志愿帮扶、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自然、关怀人类中,反思自己的不合理消费行为,自觉抵制炫耀性消费和攀比性消费,养成绿色的消费习惯。三是“四自”教育。一些女大学生通过身体消费吸引了异性的眼光,并欣然接受来自异性的昂贵礼物,恋爱观出现歪曲;一些女大学生通过“美容贷”“裸贷”满足自己的身体消费欲望,女性虚荣心爆棚之后带来精神上的空虚。这些都反映了女大学生“四自”教育的缺失。高校需要积极倡导“四自”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和赛事的开展,加强女性教育,强化知识价值,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打造有理想、有进取心、有志气的女性精神风貌,使“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融入到女性的形象和气质中。四是创业就业教育。加强对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就业指导,在求职面试礼仪、技巧上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优秀的女大学生,提高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率;对有创业意向的女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创业资金支持等,满足女大学生的创业需求,帮助女大学生经济自立。五是心理健康教育。女大学生在身体消费中出现的求异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等需要及时予以引导,增强女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学会正确的心理压力释放方式,防止冲动性情绪性身体消费。加强身体消费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强化心理健康培训,积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努力培养女大学生健康乐观自信的心态,促进心理健康美。
一是社会环境。首先,大众传媒应倡导一种多元的审美标准。大众传媒通过电视广告、影视作品、网络等对女大学生的审美观进行渗透,在女大学生的身体消费中充当着重要角色,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导向作用。大众传媒应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职业道德,在女性身体消费品的宣传上应注重产品的质量,在影视作品中应创造具有自信、智慧、坚强等可贵品格的女性形象。其次,大众传媒应自觉承担引导培育健康消费文化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不能向女性宣传身体美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可以通过播放女性身体健康美的公益广告,使女大学生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健康上,自觉调整身体消费的结构比例。再次,社会应营造一种尊重女性知识分子的社会风气。女大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社会主体意识强烈,不仅在人格、地位上和男性一样,女性可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并获得公平公正的机会,使女性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年龄、外貌、身材等。二是校园环境。优雅的校园环境是由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富有人文精神和美感的校园美育环境、纯净清新的校园外围环境组成。高校首先应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各类学术竞赛、学术论坛、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等活动,引导女大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获取上,不断强化知识的价值功能,培养有知识涵养的新时代女大学生。其次,高校应形成高雅的美育环境。高校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传统的美育类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包装,如高雅艺术进校园、征文比赛、阅读比赛、书法摄影比赛等,使女大学生乐于参加;对一些以外表和时尚为卖点的校园活动,如“校花校草评选”“T台秀”应加以引导,使女大学生在关注自身形体时,不忘精神生活的培育和个人素质的不断提升。再次,相关部门应对高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清理,尤其是校园周边受女大学生追捧欢迎的化妆品店、美容美发店等,使高校这片文化净土逐渐远离庸俗化,提升校园文化环境。三是家庭环境。家长应帮助女大学生制订合理的消费计划,适度控制女大学生的经济支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家庭精神文化生活消费比例,提升消费品味;应尽量避免以品牌的身体消费品作为奖励肯定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发挥父母的言传身教尤其是母亲对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女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身体消费观。
〔1〕方英.消费社会中女性的身体消费〔J〕.河南社会科学,2006,14(4):39-41.
〔2〕张斯媛.女大学生消费观的变迁及其成因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6):70-72.
〔3〕汪怀君.符号消费视域内的女性“身体消费”〔J〕.北方论丛,2013(5):134-138.
〔4〕同心.“成为更好的自己”:时尚论坛与女性身体消费:以天涯论坛时尚版为例〔J〕.新闻大学,2014(1):140-145.
〔5〕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35(11):24-31.
〔6〕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美感的人类学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5.
〔7〕张红文,姜江.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当代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J〕.求索,2016(12):35-39.
〔8〕石兴国.贤惠是女性家庭和美事业成功的助推器〔N〕.中国妇女报,2013-11-26(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