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晓燕
(建阳区漳墩镇畜牧兽医站,福建 南平 354209)
猪小袋纤毛虫又称之为猪小袋虫或猪结肠小袋虫,主要是寄生在猪大肠内的一种原虫,既可以感染猪,又可以感染人。猪大肠杆菌病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在刚出生1~5日龄的初生小猪和10~30日龄容易发病,一般以仔猪黄白痢较为常见。但是此次笔者接诊的病例病猪来自40日龄左右的散养自繁自养断奶仔猪群。
2017年12月30日笔者接诊的蔡某饲养母猪5头,存栏中大猪60头,断奶仔猪14头(42日龄);怀孕母猪1头。其发病猪主要是断奶仔猪,发病8头,死亡1头,发病率57.14%,病死率7.14%;断奶仔猪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灰黑色水样稀粪,2017年12月26日开始断奶仔猪陆续拉稀,当畜主发现其拉稀,赶紧投喂氟苯尼考和环丙沙星,拌料饲喂,投喂3 d后未见明显好转,12月30日来兽医站询问情况。
发病猪群被毛粗糙,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至39~40℃,怕冷打堆,精神委顿,舌苔黄厚,拉灰黑色稀粪,严重的猪只呈现水样腹泻,粪便有油腻的光泽。病死猪表现消瘦,运动不稳,倒地死亡。
将病死猪剖检可见肝脏有部分淤血坏死,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出现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出现水肿,呈现串珠状大理石样变。肠壁变薄,结肠壁黏膜发现大量的米粒大小的溃疡灶。其均无明显的病理变化。
无菌采集病死猪的肝脏接种营养肉汤37℃培养24 h,肉汤变混浊。在无菌条件下,将肉汤接种麦康凯培养基,37℃下培养24 h后麦康凯培养基上出现红色的菌落。因此判定该猪只感染了大肠杆菌。
取3头拉稀的小猪粪便,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粪便稀释后镜检(图1),可见小袋虫的虫体(滋养体),白色或无色,略透明,绝大多数呈圆球形,少部分为梨形,个体大小差异悬殊。大体型虫体直径与小体型的直径相比,大体型是小体型的2倍左右,纤毛附着整个虫体,随着纤毛的运动虫体开始游动。靠虫体外侧纤毛尖细,靠虫体内部的纤毛基杆较粗,大体呈长短相间的排列。虫体前端有一凹陷为胞口,在胞口附近的纤毛相对于虫体周围更长。体表由内外两层膜组成。后缘的正中或旁侧处有肛孔,似一小突出物,中间有通向体外的缝隙。主核位于虫体中部或偏向一侧,运动状态时不易观察到,呈肾或棒状,浅黑色,内有细胞核和伸缩泡。
图1 小袋纤毛虫虫体观察(100×)
笔者根据问诊、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等一系列措施诊断为仔猪小袋纤毛虫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致的顽固性拉稀。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用生石灰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注意饮水消毒,注意饲料配方的合理性。加强猪场的灭鼠工作,防止犬猫进入猪场。
地美硝唑(1.5 kg/t)+复方替米考星(1 kg/t)+黄芪多糖(1.5 kg/t)拌料进行治疗,连续饲喂3 d腹泻症状减轻,饲喂5 d基本好转,饲喂7 d全部停止腹泻,并且猪群精神好转,采食量增加。
关于小袋虫对猪的致病性机理的探讨,有部分学者认为小袋虫导致猪发生腹泻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当猪的肠黏膜受到损伤后,小袋虫会分泌透明质酸酶破坏和扩大损伤,并且让肠黏膜内生长和生活的其他细菌成继发的侵入者。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小袋虫是猪肠炎的流行病学因素。在环境应激或者其他诱发因素的条件下,当这两种病原体联合感染时,病程比只感染一种微生物更长,当同时被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时,小袋虫对仔猪机体的致病性作用加强起来,疾病表现更严重[1-2]。
通过临床的诊断、实验室检查和紧急对症治疗,治疗结果说明对小袋虫混合感染的治疗需要进行联合用药方能保证治疗的效果。
[1]韦年丰,韦明宇,李银龙.大群育肥猪小袋虫性腹泻病例[J].广西畜牧兽医,1994,10(4):12-13.
[2]谢敏康译,李丛校.猪小袋虫病与传染性胃肠炎和沙门氏菌病的联合感染[J].动物医学进展,1985(12):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