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渊博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在教育部考试中心对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的评析文《化人以语,育人以文》中,明确语文学科考试内容要以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语言、文学、文化的必备知识标准,以提高语用水平、塑造思维品质的关键能力标准,以提升审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学科素养标准,以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标准,推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此次考试的作文题目力求达到“塑造思维品质”“涵育人文精神”的标准,需要学生在完整捕捉漫画信息的基础上,提炼漫画的主题,并联系相关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思考,给出分析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及思辨能力要求较高。
此次作文为漫画作文,自由度大,但相应的,偏题的可能性也很大,准确把握漫画内涵是避免偏题的关键。在漫画中,手执摄影机的人将取景框对准了一个冲突事件,但冲突事件中的受害者在镜头下成为了加害者,加害者反而成为了受害者。真相被局部呈现甚至被扭曲、颠倒,这是漫画的核心内容。由此,可以提炼出漫画的主题:我们看到的或许不是真相,甚至可能是真相的反面。其实,这也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资讯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或社会热点新闻中每天都在上演。鉴于此,立意的核心应是“真相扭曲”,可以去探讨真相扭曲的原因,大众面对此种扭曲的态度,以及以何种方式去避免真相扭曲或应对真相扭曲等。
具体说来,此次作文有以下几个立意点:
一、从大众的角度来说:1. 眼见不一定为实,不要被片面信息误导。2. 理性、冷静分析社会问题,提高辨别真相的能力,警惕社会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出现。3. 警惕“反转”狂欢下对真相的蔑视。
在此角度下,有同学立意为“要开阔眼界才能全面看待问题”,实际上是不符合漫画内涵的。漫画中明确有事实真相被扭曲的一面,眼界是否开阔与是否把握真相的关系不大。也有同学立意为“误会”,将摄像机取景的过程纯粹理解为“没有主观故意”“不经意间造成”,忽视了摄录者的筛选功能,将社会问题、传播问题变成了人际交往问题,依然是偏题。还有同学将漫画解读为告诫观众“不要过分放大细节”,这里忽略了漫画中取景框内容与真相的矛盾,忽略了取景设备的存在,仅谈不可吹毛求疵,亦是偏题严重。
二、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媒体如何避免信息在传播中失真。
此角度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毕竟“信息传播”还是相对专业的话题。其实,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就谈到了“传播形式决定传播内容”这一观点,他更进一步指出:“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媒体可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再选择呈现信息的方式,因此受众接收到的到底是不是真相,难以说清。而今自媒体崛起,万马齐鸣,真相却更如雾里花、水中月。如果学生能结合当今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形式、传播内容及传播结果来谈这个话题,应该是一大亮点。
佳作展评
真相离我们有多远?
文/?谭香君
毋庸置疑,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比此前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人,都拥有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更快、更便捷的获取信息的途径。但真相似乎并没有因此离我们更近,它反而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模糊,甚至被推得越来越远,这是为什么呢?
不妨想象一下,信息的采集者手执摄像机,他执机的意图和呈现的角度决定了观看者也即信息接收者所获得的“真相”的模样。这从芥川龙之介笔下关于森林中死亡案件的自白可窥一斑。猎人、同行的女子、死者以及过路人,基于各自的利益对于同一件确认无疑的事竟然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描述——杀手是不同的人。先不谈人性为己的一面,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信息采集者的主观意图会影响信息的传递,导致真相发生扭曲。不过好在众多不同的角度可以拼拼凑凑,使我们更加贴近真相。正因如此,信息的丰富其实也为我们提供了拼凑真相的可能,为了更好地靠近真相,我们这些信息接收者就须广泛接收信息。
但我们与真相之间,显然不只隔了一群信息采集者(众多媒体),也许更可怕的是信息不对称(比如媒体用信息有意创设与真相不同的舆论场),还有诸如“舞台上的大猩猩”之类的认知盲区。“舞台上的大猩猩”,是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所做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他们选取受试者,令其观看长为一分钟的分别穿黑白队服的两队球员传球,并告知受试者可以忽略黑衣球员,只为白衣球员计算传球数。影片播完之后,受试者答出的传球数大同小异。但当测试者问有多少人注意到舞台上走过的大猩猩时,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试者举起了手。“舞台上的大猩猩”意味着人们在提取信息时始终存在着心理学上的意义盲区,好比用摄像机观察事物,取景框之外的部分便无法被知晓。这让我想起了孙志刚事件,受当时人们的认知和价值判断水平所限,这件冤案直到近年才被关注。如果人们可以早一点拿掉那些固有的“认知边框”,尽可能地缩小盲区,孙志刚乃至一大批人的命运应该会大不一样。
当然,我并非是简单地想探讨是什么隔开了信息接收者与真相。我相信除了信息采集者的局限和人们的认知盲区外,还有更多未曾被我挖掘到的因素。但我想强调的是,在这个网络时代,想要靠近真相,一方面需要理性应对信息,拓展渠道,丰富信息;另一方面,更需要时刻警惕自己头脑中“取景框”的存在,尽可能挖掘盲区里的世界,让它成为可以被认知的部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世界。
不知道媒体热点、百姓家常等被看见、被认知的领域之外,一切盲區的交集处,将会是怎样令人震惊的景象?
点评
这是一篇有着相对完整的逻辑链且言之有物、有亮点的文章。作者的说理意识很强,以冷静、理智的语言步步论证。文章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在信息如此丰富的当下,我们却感到真相离我们越来越远?并围绕这一问题从两个角度给出了解释:其一,信息采集者的的主观意图决定了真相被呈现的模样;其二,受众自身的认知局限也会使得真相即使就在眼前也难被承认。第二个借用心理学实验所作的解释也是文章的亮点之一。最后,文章针对性地提出靠近真相的策略,这两个解决策略虽还略显稚嫩,但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逻辑清晰完整,论据恰当充分,读来十分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