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学 程传银
摘 要:PCK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的程序关系,可以对传统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进行改造,并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设计出符合其特点的实践路径,既有助于改进体育教师常态教研方式,又有利于优化体育学科校本研修和区域研修的内容,促进体育教师群体协作研修能力的提升。通过分析与运用体育教师PCK结构的内部要素及其内在的程序关系,对传统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进行设计与改造。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需要经历建立课例研修组织、寻找课例研修主题、开展课例研修活动、研修成果评价与改进4个密切配合的环节,期间采取研讨与学习、授课与观课、研课与磨课、总结与提升的方式,使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各要素有机地融入到课例研修程序之中。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教师;体育教研;PCK结构;课例研修;课例研修程序
中图分类号:G 807.0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PCK structure elements and its internal procedures can reform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lass research program,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of the practical path for its features,which is not only helpful to improve the normal teaching mode of PE teachers,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optim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school-based training and regional training content and the promotion of PE teacherstraining group collaboration ability.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PCK elements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PE teachers and program of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E teachers,the traditional class research program is thus redesigned and reconstructed.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class research program based on PCK structure needs to undergo the four closely correlated stages of establishing class research organization, looking for class research topics,organizing class research activities,training class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with the approaches of study & learning,teaching & observation,research & improvement,and summary & promotion,so as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PE teachersPCK structure into class research program.
Keyword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PCK structure;class research;class research program
學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简称PCK ,近年来,在体育教学研究领域,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围绕体育教师PCK的概念与内涵、结构与体系、类型与特征、生成与转换等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1],对体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掌握的PCK进行了归类和梳理,逐渐形成了具有体育学科特点的PCK结构,使PCK在具体学科应用范围的拓展方面获得了更为宽广和动态的空间。
课例研修(lesson study)也称为课例研究,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日本,主要用于解决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教研的问题,其经典程序为“学习—设计—教学—反思”[2]。在课例研修中,教师通过选择某一学科教学主题与内容作为研修载体,挖掘教学实例,运用教学程序设计、教学案例呈现、课堂教学观察、说课稿件点评等方式呼应研修主题,为教师提供集高效与直观为一体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合作研修平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通过学习相应的体育学科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与技能结构,进而选摘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需要的具体课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期间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汲取集体研修的成果与智慧,最后经过反思与改进,将研修的最终成果用文本或电子信息等形式进行展现,形成体育教师群体教学智慧并实现共享。到目前为止,这种传统的课例研修模式在体育学科研修实践中并无实质性的改进,随着诸如“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课堂组织形式不断介入到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之中,加之“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要求各学科注重设计与革新教师职前、职中、职后的学习研修模式,这些变化势必要求对传统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方式进行改进与变革。PCK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内在的程序关系,可以对传统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进行改造,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设计出适合其特点的实践路径,既有助于改进体育教师常态教研方式,又有利于优化体育学科校本研修和区域研修的内容,促进体育教师群体协作研修能力的提升。
1 体育教师PCK结构内部要素及其关系
PCK在体育教学领域中的运用,需要体育教师在具体的体育教学情境中把自己习得的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转化为学生的体育知识与动作技术[3] 。PCK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学生所需,在这一过程中“转化”是关键和焦点[4] 。课例研修直面体育教师在协同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技能转化与内化问题。在对体育教师PCK结构内部组成要素的探讨中,根据国内外学者对PCK结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趋向,参照学科教师PCK结构的同质性特征,本研究对体育教师的PCK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建构。从体育学科的教学特征来看,体育教师PCK结构可以由教师熟知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价值的知识、整合体育课程知识、完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强化体育教学法知识、获取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创设体育教学情境的知识、掌握体育教学评价知识等7个要素组成,这7个要素既代表了体育教师PCK结构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特征,又表明了体育教师PCK结构形成的阶段,各要素之间呈现出镶嵌式的程序性关系。
体育教师PCK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予以检验和完善。体育教师自身PCK结构的形成,完整地体现在上述7个组成要素所形成的逻辑顺序中。首先,需要体育教师熟知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价值的相关知识,并能系统地认识贯穿于各个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能通過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塑造优良的品质。第二,体育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整合体育课程知识的方式与策略。在体育课程理论研究领域,体育课程知识被定义为是在教育机构内被选择、组织、分配和传递的供学习者学习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5]。体育教师通常需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理解体育教学的策略与价值,按照“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这一主线的特点,组织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对所要传授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理,生成体育理论、健康行为、运动技术、教学能力4个基点融会贯通的体育课程知识统一体。第三,在整合体育课程知识之后,体育教师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学科内容知识结构,按照自身的情况和教学实际的需求,主动改进与提升自己在体育基础类学科、体育应用类学科、体育拓展类学科方面的知识层次、技能水平,使自身掌握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能够与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相一致。第四,体育教师在提升学科内容知识层次与水平的同时,其学科教学法知识也要不断跟进与改善,由于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断改进和发展的特点,体育教学内容也不断有新的成分汇入,新式的教学内容需要体育教师及时学习与强化新颖的教学方法类知识,以配合新兴体育教学项目的开展与实施。第五,对教学法知识的强化,其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活动,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及其学习困难,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入手,分析现有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体育学习类型及其特征,提高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六,在获取学生及其特征知识的基础上,体育教师需要具备灵活创设体育教学情境的知识,能够清晰认识到体育教学情境的交互性、动态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使自己创建与拓展的体育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特点相融合,并在保证体育教学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展现自身的教学风格和特点,使体育教学在承载着合理体育教学功能的基础上顺利开展与实施。第七,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需要检验体育教师PCK结构中前6个要素的一致性和协调性,可以借助体育教学评价知识对体育教师PCK结构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效用进行测定和评估,及时发现测评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敦促体育教师及时更正与创新自己的PCK结构,规避专业发展领域中的各类不当与失误,为体育教学目标知识、体育教学价值知识提供有借鉴价值的实训素材和教学案例。体育教师PCK结构的要素间存在的这种循环式链接和镶嵌关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知识,并及时补充到体育教师的PCK结构体系中,使体育教师的PCK结构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为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有效性设计奠定学理基础,并为其实践路径的针对性探索创造条件。
2 体育教师PCK结构在课例研修程序中的运行流程
课例研修的目的是在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观察、深度反思和持续改进等手段,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6]。为了使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7类要素有效融入到课例研修的各个环节中,需要体育教师对课例研修的本质、内容、结构、程序有全面与系统的认识。
首先,在教育管理部门的协调和学校的帮助下,体育教师需要尝试建立适合自身的课例研修体,在其建成之后,可以将PCK结构中的各要素按照顺序排列到课例研修程序之中,同时接受来自体育教师及其同伴的验证和评测,然后通过宏观把握、中观架构和微观操作等手段,展现出体育教师PCK结构在课例研修程序中的作用与功能。在体育教师PCK结构和课例研修程序的关系中,课例研修的标准和要求一般由教育管理部门或教研单位提出,然后将实施方案下达至学校,作为具体执行单位,学校要对课例研修的实施环节做出规划与设计,最终由体育教师负责落实,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协调好PCK结构中各要素与社会、家长的预期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最佳平衡关系,并结合自己的专业认知和理想,生成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特征和教学特点的PCK结构。在对体育教师PCK结构进行宏观把握、中观架构和微观操作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认识与厘清这3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宏观把握层面是课例研修程序的上位指导,它需要对体育教师PCK结构的形成背景、价值取向、内容旨要和社会意义做以整体理解与认识;中观架构层面主要体现为体育教师在课例研修过程中能按照自身的教学知识储备情况,架构出符合个体特点与需求的PCK问题展现、分析和解决的实践模式;微观操作层面体现在不同体育教师对PCK结构的认识和理解水平上,要求体育教师按照课例研修程序,结合自身的教学个性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微观操作层面建立在体育教师PCK结构中各要素内化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在课例研修过程中寻求检验与修正,该层面与体育教学实践直接挂钩,可以集中展现体育课例研修目标落地化处理过程的具体细节。
“课例研修”要求体育教师及时发现和总结教学问题,按照个人的教学理解,生成教学案例与素材,并通过行动、实践、研修、总结等可循环环节,采用同课异构的方法,在听评课和展示课等教学活动中寻找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的专业实践差距,可以促进体育教师有效开展专业反思,形成研修愿景,进而指导其合理与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例研修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随时调整PCK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架构关系,实现对自身学养结构的及时更新与修正,提升对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实践力度,开展有效的专业认知与反思活动。体育教师专业反思是集回忆、思考、评价于一体的活动,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教学活动的反馈,其主要目的为了思考、反省、探索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7]。开展有效的专业反思,其目的在于确保体育教师PCK结构能够产生具有延续性的教学意义,使体育教师对其PCK结构中各要素的认识与探究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能够对课例研修程序产生积极使用的意愿和期望,能够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自觉的调适和改进,并可以对研修效果进行综合性测量与评判。课例研修程序的有效运行,需要体育教师PCK结构的各个要素协助体育教师反思个体教学实践的内容与成果,及时发现不足与缺陷,通过反思课例研修体中同伴的教学过程,寻找蕴含在其中的教育教学规律与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予以验证和改进。课例研修程序的开展与运行,同时需要体育教师撰写研修日志、研修随笔和研修备忘录,客观与完整地记录研修环节,丰富自身的PCK结构素材与内容,为其在课例研修程序中开展交流分享、寻求同伴互助提供现实案例,进而提升课例研修程序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3 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设计思路
课例研修以各学科课程价值与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学科能力的表现与培养为核心,以教师自组织并致力于教学改进与师生双向发展为价值取向[8]。在明确体育教师PCK结构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课例研修程序的要求,将体育教师PCK结构与课例研修程序有效结合起来,经过统整可以设计出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该程序需要经历“体育教师个人设计—研修成员集体设计—改进与修正设计—针对性的有效设计”4个衔接紧密的环节,期间需要和“建立课例研修组织—寻找课例研修主题—开展课例研修活动—总结课例研修成果”4个步骤密切配合,通过“研讨与学习、授课与观课、研课与磨课、总结与提升”的方式,使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各要素有机地融入到课例研修程序之中,进而产生高質量的研修成果。以“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为课例研修主题,对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3.1 建立课例研修组织
组织的建立是开展教研活动的前提,理查德·L·达夫特曾在其著作《管理学》中阐明,组织包含2种变量:一种是结构变量,一种是情境变量。结构变量主要用于判断一个组织是否正规、专业,它的职权级层如何划分,它的集权与职业化程度如何,人员比例如何安排等问题。情境变量涉及的是组织的规模、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掌握的技术、组织目标和战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9]。课例研修组织的建立要遵循这2种变量的要求,从激发组织成员能动性的层面确立课例研修组织建立的原则。建立具有纪律意识和秩序意识的课例研修组织,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内部成员自我意识与定位的权利,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促进内部成员在课例研修时的去个性化进程,使课例研修组织成员的凝聚力和价值观尽可能趋于一致。建立课例研修组织,是设计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基础,就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所关注的研修组织的结构变量和情境变量而言,它们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保证课例研修程序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使课例研修结果朝向预设的方向发展。
开展课例研修,首先要按照课例研修体建立的原则建立适合该课例的研修组织,在课例研修组织的建立过程中要强化成员的专业化意识,保证该组织中的成员都会被分配到专业化的工作。在体育课例研修组织中,组成成员可能涉及学校体育专家、教研员、研究生和一线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分工将会包括主备课教师、主授课教师(一般情况下由主备课教师承担)及从事观课议课、视频录制与资料收集等方面工作的其他人员,并且要明确成员在研修组织中的职责和决策范围。课例研修成员要在专家的指导下尝试构建自己的PCK结构,学会破解课例研修主题。例如针对“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这一研修主题,可以选择“立定跳远与游戏”这一具体课例,选择熟悉这一课例的成员,绘制出“立定跳远与游戏”课例的典型程序,建立起相应的课例研修组织。研修组成员根据自己PCK结构的特点,将破解研修主题的重点放在课例的设计思路和整个研修流程的安排中,寻求在具体课例的基础上,如何融会贯通地将成功的研修经验应用到自己的其他内容和形式的教学和研究中去,通过有效方式影响周围的同事也去应用和提升这些成功经验,这是开展课例研修活动的初衷和诉求。
从建立课例研修组织的规模来看,既能以同一个学校的体育教研组(室)为单位,也可以开展区域内和校际间的体育学科组联合,人数以2人为起点,多者不限,但一定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工。在分工过程中,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PCK结构特点,相互之间进行补充和修正,使自身的PCK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与完善。课例研修组织虽然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并且具有双向调节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但体育教师申请加入之后,至少需要完成一个周期的研修任务,这样既可以保证研修程序的完整性,也能体现出课例研修组织的纪律性和秩序性,通过互助与分享,成员将共同体验研修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和步骤,用以提升自身的教研能力和水平。
3.2 选择课例研修主题
研修主题是课例研修区别于其他方式教学研究的重心所在,一般的教学研究以教学内容为主题开展研修,其结果对一节课或一种教学内容有效用,但是这节课所承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却并不明显。基于体育教师PCK结构的课例研修组织建成之后,首先关注的是研修主题的确定,研修主题将会是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目标或者策略和方法,但并不局限于某一节课的内容。例如我们选择“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这一研修主题时,可以使用“前滚翻成蹲撑(水平一)”“双手前抛实心球(水平二)”“篮球—原地运球(水平二)”来承载研修主题,实现研修主题从文本形式到课程教学实践形式的转变,同时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各要素也能在研修程序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效用。
实际上,课例研修的主题早在课例研修组织建立之始就已经确定了下来,因为这一研修组织建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某种研修主题所关涉的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修主题的确认过程其本身就是体育教学研究的一部分,它来源于体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因此,要确保基于体育教师PCK结构的课例研修程序的有效性,就必须注重从体育教师已有的体育教学目标和价值的知识、体育课程知识、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征知识、体育教学情境知识、体育教学评价知识等方面选择研修主题,也可以以体育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为基础,围绕教学理念、课程价值、教学问题等方向选择研修主题,还可以待课例研修组织建立之后,动员成员通过“同伴协商”“头脑风暴”等方式,通过多次的思想交流和思维碰撞,理性地寻找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实用价值的主题进行研修。
在确定课例研修主题的方法方面,可以多角度地选择方法,既可以从构建学校体育整体价值的向度出发选择研修主题,也可以具体到体育课程与教学层面来思考研修主题的突破点和切入点,还可以从对教师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层面设计研修主题。例如“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这一研修主题的选择,就是在综合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体育学科内容知识、体育教学法知識、学生及其特征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师对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知识的领悟和掌握的程度及表现出的问题倾向确定的。这样选择的课例研修主题容易被研修组成员接纳和认可,研修主题本身也是朝着解决教学问题的向度构建的,有利于体育教师对研修主题的领会与理解,确保研修主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3 开展课例研修
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开展由4个主要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第1环节为体育教师个人设计,需要依据课例研修目标和价值的知识,对课例研修需要的课程知识进行整合。对于《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研修主题来说,需要体育教师个人设计出教学流程图,选择能起到支撑作用的教学内容,根据研修目标,统整和组合有关身体姿势和动作轨迹、动作速度、动作时间、动作力量、动作节奏和动作要素等有关的课程知识,为集体研修做准备。第2环节为研修成员集体设计阶段,该阶段需要通过集体的力量完善研修主题的内容知识,强化成员选择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按照选用的研修主题,研修组经过对第1环节中教师个人提交的研修设计进行优化和完善,集体讨论形成研修组统一使用的研修方案,并确定承载研修主题的内容,例如选用“前滚翻成蹲撑(水平一)”“双手前抛实心球(水平二)”“篮球—原地运球(水平二)”作为研修的具体内容,研修组成员按照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具体研修内容,并按照要求补充和强化前滚翻成蹲撑、双手前抛实心球、篮球原地运球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知识,确保研修任务的顺利落实。第3环节为改进与修正设计,为了检验与实施第2环节中集体形成的研修方案,研修组需要对施教对象概况及其体育学习特征进行了解,确保研修方案的针对性,另外,还需要增补体育教学情境创设方面的知识,保证研修方案能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开展与实施,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这个环节同时需要2~3轮的预设性说课,研修组全体成员均需参加,主要形式为意见交流与观点碰撞,目的是不断修正与改进课例研修程序设计方案。第4环节为针对性的有效设计,通过研修组的观课、研课和磨课,评价课例研修效果,结合教学实际再次对研修方案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形成新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例研修程序设计方案,作为整个区域体育教师的共享资源。
在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4个环节中,每2个环节之间都有一个起调节作用的研修方式进行沟通和连接。以“基于动作要素为基础的小学阶段运动技术教学策略”为研修主题,以“前滚翻成蹲撑(水平一)”为具体课例,来说明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4个环节及其连接点之间的关系。
在第1环节中,体育教师的“个人设计”要以其教学经验为基础,整合自己关于“前滚翻成蹲撑”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制定出说课稿,先在组内进行说课,从动作要素、教学目标、技术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展现“前滚翻成蹲撑”的教学意图,引发研修组内的专业研讨和反思,并形成文本。由于有固定的研修主题,又有具体的课例和教师的研修设计做支撑,研修组很快就可以形成关于研修主题的专业化思维,并且经过“研讨与学习”,很自然地就可以过渡到第2环节。第1环节与第2环节之间可以通过“讨论与学习”的研修方式进行沟通,最终形成设计研学方案和反思文本。“研讨与学习”既需要体育教师具备一定的课程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还需要教师对于研修内容知识有一定的储备量,并且具备选择与运用这些知识的研修能力。设计形成的研学方案既要有时间的具体安排,也要有教学难度的递进说明,通过集体对研修主题的反思,形成初步的反思文本,用于指导研修进程。
第2环节主要表现为研修组的“集体设计”,需要动用研修组成员对于研修课例内容知识的积累,例如在导入阶段,要知晓“前滚翻由蹲撑开始,团身滚动,方向向前”;在发展阶段,依然要懂得“蹲撑开始,经脑后能够向前滚动,团身紧,滚动圆,当背部着地时,迅速收腹屈膝,上体紧跟大腿团身抱腿成蹲立”;在总结阶段,还需要知道“膝关节夹纸做出前滚翻,能够沿直线做出前滚翻”。这些都是关于“前滚翻成蹲撑”固定的基础知识,需要研究组成员掌握和理解,但在这一运动技术的具体教学策略方面,则可以灵活选取。第2与第3环节之间以“授课与观课”作为连接点,重点强化研修组成员对授课内容、开展课堂观察、进行教学互动、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知识的掌握,进而设计出完整的授课方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反思文本。第2环节结束以后,通过研修组成员相互之间的授课与观课,完善授课方案和反思文本,就可以进行第3环节,对研修方案的改进与修正。
第3环节主要动用的是体育教师了解学生及创设教学情境方面的知识,要把握水平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征,以教材和学情为基点,通过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前滚翻成蹲撑”中的死板动作符号,变为活生生的动作技术。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同课异构和同课同构,再经过“磨课和研课”,验证反思文本,设计出研讨报告,便可过渡到第4环节。第3与第4环节以“研课与磨课”作为连接点,通过研修组成员观课后的“研课和磨课”,设计研讨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研课的成果、磨课的收获等,对已经形成的反思文本进行验证,重点寻找不足。“研课与磨课” 既验证了研修方案在改进与修正设计环节的进展,又为第4环节“针对性的有效设计”做足了准备和铺垫。
第4环节关注的是对针对课例的有效设计,动用的是体育教师的学科评价知识,结合动作要素在前滚翻教学中对各种示例反思的结果,评价前3个环节对该课例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形成新的有效的课例研修程序设计方案,再通过总结与提升,将结果提交至第1环节,作为第1环节的素材。第4环节和第1环节的连接点为“总结与提升”,通过总结第4环节的有效经验,对验证后的反思文本存有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提出解决策略,整理形成最终的反思文本,进而设计出完整的研修程序,目的在于提升课例研修程序的普适性和指导力,为第1环节提供素材和思路。
需要注意的是,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的4个环节并非孤立和封闭的,也不只限于4次研修设计、4次文本反思和3次授课,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展到多次,也可以按照研修的进程缩减至2~3次,每1次研修循环并没有时间方面的具体限制,少则1~2周,也可以1~2月,多则1学期甚至1学年,最终目的是研修的成果要对本区域甚至整个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教师PCK结构产生指导和启发作用。
3.4 研修成果评价与改进
教学研修成果往往关涉到教师的专业满意度和归属感,影响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和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10]。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在经过完整的运行之后,产生的研修成果立足于研修组成员的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其价值在于有效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促进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的改革与创新,优化体育教师的PCK结构,纠正学校体育教育活动的非专业化指向。
课例研修的结果要有利于体育教师PCK结构的优化,就要使评价课例研修程序的标准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非专业化指向起到纠正作用,通过专业化的发展路径改进体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是在研修成果中要有专业化的教学设计知识,包括研修目标设计知识、学生学情分析知识、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加工知识、教学过程组织知识、教学评价与测量知识等,这些知识类型要反映出体育教学的特色,要和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相关。教师在研修主题的引领下掌握专业化的体育教学知识,通过多次研讨、反思与设计,最终形成专业化的体育教学设计能力。二是研修成果要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行为知识的生成。这是指体育教师经过完整的课例研修程序,其教学行为已不会在同一水平和层次上重复发生,而是在专业化研修成果的支持下,生成的教学行为知识变得可控和显性,对其教学水平的指导作用加强。三是研修成果要对体育教师积累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知识起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课例研修中掌握专业化的教学观察知识,是优化体育教师PCK结构的主要方式,专业化的教学观察与平常开展的体育听评课区别很大,它不仅要求体育教师通过专业化的视角观察教学过程,而且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观察的过程中实现专业促进,通过教学观察知识的不断积累提升体育教学实践知识的运用策略和水平。四是课例研修成果不仅要有助于体育教师学习与掌握专业化教学反思的知识,还要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化教学反思知识的储备和更新。课例研修程序使体育教师专业化的教学反思有据可依,在研修的过程中储备和更新教学反思知识,避免了教学反思的无稽和空泛,使体育教师PCK结构回归到体育教学的特定场景,能切实寻求到体育教学面对的问题症结和解决策略,以便体育教师更清楚地审视已有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和取得的经验优势。
4 结束语
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需要借助于体育学科知识类型、体育教学知识结构、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学习程序、体育教学情境知识体系等专题研究才能有效开展,在研究程序、数据、范围等资料公开化的前提下,研究者可以将这些资料以专题的形式进行组织和整合,并对其进行内部比较和对照,从具体的体育教学课例中搜集经验以形成某一主题的研修假设,再通过课例延续的程序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从而实现体育教师PCK结构的进化和改良。在体育教师的PCK结构中,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得和使用既需要体育理论知识的支持,也需要体育专业技能的支撑;但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构成体育教师PCK结构的2大知识维度,它们在体育教学情境中可以不断交织和转换。对于体育教师而言,遵循基于PCK结构的课例研修程序的要求,学习与理解既定的体育学科教学知识,并积极寻求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转换规律和策略,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PCK结构。基于PCK结构的体育教师课例研修程序,其实质就是体育教师PCK形成、积累、发展和转变的过程。可以预见,基于体育教师PCK结构的课例研修程序,对体育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取方式、运用条件、生成环境、实践路径、创新规律和分享机制进行管理和规划,可以有效引领体育教师在各种层次的体育教学场域中实现其PCK结构的创生与发展,能有效促进体育教师PCK结构中的个人学科知识与集体学科知识的积累、互补和超越,会不断提升体育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适应性、机动性和艺术性,进而提升体育学科课例研修过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YOU J A.Portraying Physical Education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of Physical Educators[J].Physical Educator, 2011,68(2):98.
[2] 齐渝华.怎样做课例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20.
[3] 张晓玲,张庆文.PE-PCK:提升职前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的基石[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1):85.
[4] BURDSALL S.Analysing Teachers Translation of Sustainability Using a PCK Framework[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 2015,21 (5):753.
[5] 孫有平,张磊.体育课程知识本质与意义的本体论追问[J].体育学刊,2013,20(4):78.
[6] 赵富学,张学忠.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建构[J].体育学刊,2011,18(4):93.
[7] 董国永,王健, 翟寅飞,等.我国中小学初任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现状[J].体育学刊,2015,22(4):76.
[8] 李秀伟.中小学校本研修的改进路向与模型建构[J].教育研究,2012(7):36.
[9] 王婧瑶,刘鎏.我国专业体育院校教师满意度量表编制:基于高等院校自我评价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5,36(6):107.
[10] 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