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鹏 飞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0)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当前,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所谓立场,指的是人们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时所选择的出发点和所服务的对象。对于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底蕴的理论体系而言,立场通常可以概括为理论立场与政治立场,前者揭示的是理论的起始点,即理论从何而起、如何形成的问题;后者直接回答的是理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由于解放无产阶级与解放全人类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而追求全人类解放的价值追求可归结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是理论立场、政治立场、价值立场的统一。其中,政治立场是最根本的立场,它规定着理论立场的服务对象,价值立场作为政治立场的逻辑延伸,从属于政治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了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始于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其根本的理论立场。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着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习近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直面制约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体来说,其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既是基于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考虑,又是对人民群众渴望美好生活需要的回应;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旨在适应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目的在于夯实和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而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增强党内团结的内在要求。
那么,坚持问题导向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有何联系?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需要明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点并非自然界的物质,其理论逻辑也并非从物质出发发现了整个宇宙的规律,进而推演出社会历史领域的规律。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将人的“物质活动”即实践作为观察世界的理论起点。从这一理论立场出发,客观世界是人们感性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人的思维及其真理性只能由实践决定并加以检验;人们的物质活动与物质交往决定了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并实现了人的改变与环境改变的辩证统一。
事实上,坚持问题导向正是对实践观点的运用和发展。一方面,问题是由实践产生的。马克思认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1]289,因而,“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289”而问题之所以能够成为“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原因在于问题的产生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根植于人们客观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通过特定形式呈现出来的矛盾就是问题。这意味着,坚持实践就必须正视矛盾,而正视矛盾就必须正视问题。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要求。坚持实践的观点要求以事实为依据,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际”,既包括对客观事实外显的情况的科学研判和自觉遵循,也包括对客观事实内在的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准确把握和积极作为。从根本上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核心要义就是从决定事情发展方向的关键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出发。以问题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正是抓住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髓。可见,坚持问题导向是坚持科学实践观的必然结果。[2]
人民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场,这与服务于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考察人类历史的起源时,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的人视为历史的起点。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必然看到从事劳动生产的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作为最先进和最革命的阶级,无产阶级既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又是受剥削最为严重的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夺取国家政权、消灭私有制,无产阶级才能实现真正解放。共产党作为领导整个革命运动的先进政党,必须始终坚持“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413的政治原则,即坚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
那么,人民立场究竟是如何继承与发展无产阶级政治立场的?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是人民的绝大多数,人民不仅包括无产阶级,还包括小农和小资产者等,但在使用“人民”这一概念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抹杀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别。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阶段性历史任务,在不同的时期赋予“人民”具体的历史内涵,并将是否支持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作为划分“人民”与否的共同依据,强调“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4]。然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社会的主要矛盾已非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背景下,阶级构成更为繁多、阶级关系更为复杂的社会状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立场,能够更好地凝聚人心,扩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党不再站在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援引党章强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社会各个方面。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持、践行、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习近平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人民指的是全部人民,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再次,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不断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重在“全面”,强调将所有工作聚焦到涉及全体人民的全部领域,即以一种战略的眼光,从全局、长远和整体层面解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个大问题。
在价值立场方面,这一思想仍然坚持人的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追求,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了这一进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实践观和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引出其解放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在生产资料方面,资产阶级拥有绝对占有权而无产阶级一无所有;在阶级关系方面,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构成社会的两大阶级,二者呈现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状况;在地域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无产阶级忍受着同样的资本压迫,无产阶级之间并无地域差异。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处境与一切民族的一切劳动人民相关联,因而无产阶级在解放自己的同时必然要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不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无法彻底解放自己。
然而,资本主义世界与社会主义运动力量的对比,使得人的解放进程更加曲折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解放全人类遥不可及。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同样可以推动人的解放。习近平认为,共产主义并非看不到未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共产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尽管时代条件与历史条件发生了深刻巨变,但如果从大跨度的历史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6],这充分反映了党解放全人类的价值追求。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至少在3个方面致力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人的解放。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层面整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优势,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二是在理论层面提出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旨在回答什么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如何遵循这一规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与当代资本主义暴露的深层次矛盾形成的强烈反差,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发展与世界的紧密联系、当代世界格局的快速演变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迫切需要新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及其实践,与马克思主义“自由人联合体”具有紧密联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要尊重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加速变革;在价值观层面则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这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资本主义主导的传统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秩序的纠偏,是对资本主义“普世价值”话语霸权的颠覆,就此而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人类解放进程的必经阶段。[7]
所谓观点,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形成的系统看法和理念。对于理论体系而言, 它既包括核心观点,也包括基于核心观点形成的一系列相应的基本观点。核心观点是理论体系的硬核,它是对理论所要回答问题的根本性回应。马克思主义作为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在其涉及的每一方面都有贡献,但如果基于对“资本主义向何处去、工人运动向何处去”[8]这一历史课题的根本解释,可以得出其核心观点,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构成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历史规律,就是社会发展动力的规律。[8]96围绕这一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等观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发了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新认识,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明确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9]这就是说,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必然要经历不同但前后联系紧密的历史阶段,而对社会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的准确历史定位决定了能否制定出符合这一阶段实际状况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然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阶段,必然也会因发展程度的差异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积累,我国在经济、科技、国防以及综合国力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人民、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因为我国总体上仍处于不发达的发展状态。实际上,“新时代”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的准确把握与精辟概括,对“新时代”的把握,关键是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0]。就此而言,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深化,其在现实层面提供了我国制定发展战略的总体依据。
同时,这一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深化认识还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在阐述社会存在的基本要素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需要”的实践性和社会历史性。物质生活资料的再生产之所以是必然的,原因在于“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3]159。这意味着,“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结果,同时这种“新的需要”又是促成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因而“人类本性的发展规律”是“一旦满足了某一范围的需要,又会游离出、创造出新的需要”[11]。以往我国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决定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局限于物质生活层面,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改变社会生产的落后状态以满足这一需要。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催生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多样性,而制约满足新的需要的矛盾也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可以说,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对我国社会存在新情况、新问题的精准定位,它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发展目标的制定奠定了科学具体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坚持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此进行了深化。纵向地看,一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式,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式要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要。从大的历史跨度来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但新时代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更为科学的发展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言:“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2]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习近平指出制约当前我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在于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充分性,即我国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发展的动力有待增强,因此,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实际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怎样的方式更好地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使得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更加聚焦、更加深入。
横向地看,习近平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3]234的重要论述同样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问题的认识。以往讲到生产力发展时,主要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尽管我国生产力水平已经获得大幅提升,但由于长期未能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致使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观点,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13]230。生产力之所以需要保护,有着深刻的原因。从自然界与人的关系来看,“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14],因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6],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生产力的破坏;从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看,人民渴望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因而必须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实际上,破坏生态环境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损害反过来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而保护生产力的观念的提出从根本上说是对生产力发展方式反思和创新的结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从整体上考察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集中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和推进当中。经济体制改革与生产关系的调整最为紧密,其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15]。之所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原因在于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制约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因此,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决定资源配置这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即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在此前提下,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存在于供给和需求两侧,但问题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在供给侧一方,低端供给有余而中高端供给不足,无效供给有余而有效供给不足,这使得供给结构无法适应需求的灵活变化。不仅如此,供给侧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限制了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为此,习近平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上层建筑的完善方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重视上层建筑的与时俱进,而且全方位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革新。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直接关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就要求在各项政策的决策之前和实施当中开展广泛协商,有效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此,必须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不同组织协商渠道,拓展不同领域协商形式。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同时也要最大程度地凝聚共识,形成全面推进改革的合力。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判断,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针对所谓的“普世价值”,习近平强调中国自己的路不是由所谓的“普世”标准决定的;针对割裂改革开放前后30年的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辩证地言明二者在本质上的根本一致性。通过加强宣传工作领域、新闻舆论领域、网络空间领域、文艺工作领域以及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极大增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所谓方法,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或方式,但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揭示的是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提供的是如何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意义上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形成了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基本范畴,强调运用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时代内容。
重视和运用辩证思维。习近平之所以多次强调要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有着三方面的根据。从主观方面看,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以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处理问题的情况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从客观方面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改革就可实现,必须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各方面的工作。从辩证思维自身的特点来看,它要求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可有效避免主观化、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倾向。因此,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正视我们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必须科学把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统筹全局,以“四个全面”战略带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伟大工程,并突显伟大工程的决定性作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市场经济改革中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同时妥善处理需求侧的问题;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等。
强调和重视运用战略思维,从根本上、全局上、长远上把握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和方向。战略思维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关于战略定力、战略布局、战略安排、战略目标等重要观点的论述当中,而这是对唯物辩证法涉及的现象与本质、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基本范畴的当代运用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辩证统一的,现象具有表面性、不确定性;本质具有相对稳定性;现象由本质所规定,在认识事物时应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以把握事物的本质。这就要求在复杂深刻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对此,习近平指出,全党要增强“四个自信”,保持政治定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时,战略思维要求着眼大局、放眼长远,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和战略全局的高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统领全局、谋划未来。习近平不仅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而且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就从战略总体的层面规划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
重视和运用历史思维。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联系既包括横向的与不同事物的空间联系,也包括纵向的与历史、未来的时间联系,这意味着,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6]习近平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历史和党史三个维度的交集中,论证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持党的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从500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尽管过程曲折坎坷,但这一历史性的运动并未沉寂,相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的新发展。从近代以来的历史来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是国人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使得我们今天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看,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尽管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党的领导。总之,坚持历史思维,可以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而“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6]
高度重视并科学运用创新思维。习近平指出,面对复杂深刻的国内外形势,身处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正如列宁所言:“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17]习近平运用创新思维,来思考和部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理念决定行动,创新居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首要位置,是引领经济长远发展的核心理念。当前,要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将创新理念贯穿到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各个层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还需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长动力转换同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形成的历史交汇期这一重大机遇,将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战略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讲,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要求不断加强创新能力开放与合作,推动形成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实际上,“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18],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唯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才能紧跟时代、继往开来。
重视和运用底线思维。唯物辩证法指出,事物具有质和量两个属性,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根本的质变,而底线正是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边界。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要求。在事关国家大局的政治问题上,必须划清底线、坚守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义;发展和安全是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我国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问题上,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坚决服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对于腐败问题,则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和零容忍的态度加以惩治。在事关人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必须兜住底线,大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际上,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了现实性与可能性的对立统一,即事物一般包含相互矛盾的诸多可能性,在遵循客观条件的前提下,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在克服事物矛盾斗争中的消极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意味着,底线思维从坏处准备着眼,并在此基础上对事物发展的诸多可能性和趋势进行预判,推动事物内部矛盾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不是被动应付,而是积极主动地作为。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内在关联和辩证统一的,因而马克思主义得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整体层面深度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因而它本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意味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加以运用时,同样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发展,比如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也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观点的丰富;在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发展与深化时,同样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的拓展,比如全面深化改革体现着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体现着历史思维、底线思维;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加以实践时,同样反映着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坚持,比如强调辩证思维总是以特定的问题为导向,强调创新思维则与坚持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观点相关联。由此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割裂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是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并加以总体性、创造性地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由此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 李国泉.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四题[J]. 湖北社会科学,2017(6):19-25.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5]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4-09-22(02).
[6]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01).
[7] 陈锡喜.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2):87-92.
[8] 陈锡喜. 马克思告诉了我们什么[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88.
[9]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6.
[10] 刘云山. 深刻把握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理论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N]. 人民日报,2017-10-19(05).
[1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3.
[12] 马克思. 资本论: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10.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4]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3.
[16]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7.
[17] 列宁. 列宁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
[18] 习近平.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5-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