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文敬
(辽宁师范大学 影视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关于“只要”的能表和连接功能,学界主流认识分歧很大。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1]认为“只要”“表示偏句是正句的充足条件”(也称充分条件,下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的《逻辑学》[2]也认为“只要”表充分条件。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3]则认为“只要”“表示必要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4]也认为“只要”“表示必要的条件”。因为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是两种性质截然不同、不容混淆的条件关系,学界主流观点对此又持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究竟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只要”到底能表哪种条件、具有怎样的连接功能,人们为什么会对“只要”的能表和连接功能产生如此大的意见分歧,以及究竟哪种观点更符合语言应用实际等问题。
为弄清“只要”的确切能表和连接功能,笔者一方面通过精准把握逻辑原理来厘清各种不同的条件性质,另一方面在中国语言文字网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两个系统中考查大量含“只要”的复句,并在对其系统梳理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反复探究,选择从有、无相关语境视角来重新审视和解析这个颇具争议的“只要”。
所谓无语境视角考察,就是把含“只要”的两个分句单独提取出来进行静态观察审视,而不涉及上下文和相关背景语境。在无语境情况下,笔者认为连词“只要”能表充分条件关系和充要条件关系,但不能表必要条件关系。
由逻辑学原理可知,事物间的基本条件关系一分为三,即充分条件关系、必要条件关系、充要条件关系。所谓充分条件关系,就是设p、q为两种事物情况,p若成立q就一定成立,p若不成立q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这样p就是q的充分条件,如“天下雨(p)”对“地湿(q)”就是充分条件关系。所谓必要条件关系,就是设p、q为两种事物情况,p若不成立q就一定不成立,p若成立q可能成立可能不成立,这样p就是q的必要条件,如“年满18周岁(p)”对“获得选举权(q)”就是必要条件关系。所谓充要条件关系,就是设p、q为两种事物情况,p若成立q就一定成立,p若不成立q就一定不成立,这样p就是q的充要条件,如“三角形等边(p)”对“三角形等角(q)”就是充要条件关系。
对连词“只要”来说,在这三种条件关系中它究竟能表哪一种,最简单的验证方法就是通过代入“只要”来检验它的连接功能。
首先,把“只要”代入到充分条件关系的例句中,使其构成“只要天下雨,地就湿”的条件复句。代入的结果显示此句成立,因为“地湿”可由多种条件造成,但有“天下雨”的条件就够了;若“天不下雨”,“地湿”或“地不湿”不能确定,因为还有别的原因起作用可能导致“地湿”,也可能别的原因都没发生因此“地不湿”。
下面,再把“只要”代入到必要条件关系的例句中,使其构成“只要年满18周岁,就能获得选举权”的条件复句。代入的结果显示此句不成立,因为没有“年满18周岁”的条件不行,但仅有“年满18周岁”的条件还不够,如违法犯罪被关进监狱的人虽然已经“年满18周岁”,但也不会“获得选举权”。
最后,再把“只要”代入到充要条件关系的例句中,使其构成“只要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就等角”的条件复句。代入的结果显示此句成立。因为“三角形等边”成立,“三角形等角”就一定成立;“三角形等边”不成立,“三角形等角”就一定不成立。
由代入“只要”进行连接功能的对比考查,可初步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要”既可表充分条件关系,也可表充要条件关系,就是不能表必要条件关系。据此还可进一步推出:在无语境情况下,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所持的“只要”表充分条件说是符合语言应用实际的,不足只是对“只要”的连接功能揭示得还不够全面,因为对“只要”还可表充要条件只字未提,而“只要”能表充要条件恰恰是容易引发人们认识纷争和观点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所持的“只要”表必要条件说显然与语言应用事实不符。
对“只要”的能表和连接功能的分析至此似已应结束,可《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却为什么会秉持与语言应用事实完全相悖的观点呢?持该观点难道还有什么能站得住脚的理据和可靠的应用实际根据吗?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只要”又做了换视角的考察。
所谓有语境视角观照,就是把含“只要”的条件复句放到相应的上下文背景语境中观察审视。在有语境背景情况下,笔者发现“只要”既可表充分条件,也可表充要条件,有时从表面看似乎还可表必要条件。而这后者,大概就是《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所持“只要”表必要条件说的基本依据。因此,弄清“只要”能表必要条件的语境条件就成为探究的焦点。
前面提过逻辑学把客观事物间的条件关系分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三个小类,其实,这些条件关系本质上都是以客观事物间的因果联系为反映基础的。具体地说,充分条件反映的是事物间多因与一果的联系,其中的每一因都必然产生某结果,没有其因,别的因也可产生该结果。必要条件反映的也是事物间多因与一果的联系,但与充分条件不同的是,必要条件所反映的每一因是没它不行,有它不够,须多因加合起来共同起作用方能产生某结果。充要条件通常反映的则是事物间一因与一果的联系,或多因加合后构成一个集合的总因与一果的联系,或多因加合后构成一个集合的总因且任意分离出其中的一因与一果的联系。充要条件的逻辑性质是有其因,就必有其果;而没有其因,则必无其果。
客观事物之间这些不同种类的因果联系反映在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中就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复合判断和不同类别的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等。由于思维层面的复合判断和语言层面的假设复句、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等之间并非一一对应,这就容易给人们带来认识上的分歧和使用上的偏误。比如,思维层面反映事物间多因与一果联系的充分条件关系,在语言层面就可用假设复句、部分条件复句、因果复句等去承载。如对“天下雨”与“地湿”这一充分条件关系,就可用“如果天下雨,地就湿”这种假设复句,或“只要天下雨,地就湿”这种条件复句,或“因为天下雨,所以地就湿”这种因果复句等去表达。思维层面反映事物间多因与一果联系的必要条件关系,在语言层面则需用另一部分的条件复句去承载。如对“年满18周岁”与“获得选举权”这一必要条件关系,就需用“只有年满18周岁,才能获得选举权”,或“除非年满18周岁,才能获得选举权”等这样的条件复句去表达。思维层面反映事物间一因与一果联系的充要条件关系,在语言层面就既可用假设复句,也可用不同的条件复句,还可用因果复句去承载。如对“三角形等边”与“三角形等角”这一充要条件,就既可用“如果三角形等边,那么三角形等角”这种假设复句去表达,也可用“只要三角形等边,则三角形就等角”这种条件复句去表达,还可用“只有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才等角”这种条件复句去表达,也还可用“因为三角形等边,所以三角形等角”这种因果复句去表达。
复合判断与复句间这些犬牙交错的对应关系本来就不简单,可更复杂的是必要条件关系还会随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或语言表述的不同而改变自身的条件性质,即当事物间多因中其他原因实现以后,仅剩下一个原因时,这个唯一未实现的原因对结果而言就由原来的必要条件关系类变成充要条件关系。例如,“学习好、思想好、身体好”中的每一个条件,都是获得三好学生的必要条件,但当“思想好、身体好”条件已经具备,仅差“学习好”这一个条件时,“学习好”对获得三好学生就由必要条件类变成充要条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一定上下文语境中,必要条件里的多因会通过说话人的主观加合整体类变为结果的充要条件。例如,“只要风调雨顺,阳光充足,精耕细作,水肥适量,科学管理,秋后的粮食就一定会获得丰收。”拆开来单看,每一个具体的因素都是粮食丰收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这些条件加合起来后的整个集合体就构成了粮食丰收的充要条件,或者这些条件加合起来后的整个集合体任意分离出其中的每一个体,它们分别对“秋后的粮食一定会获得丰收”这一结果来说都属充要条件。
复句与判断间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和必要条件会随语境的变化而改变自身性质类变成充要条件这两种情况,正是让人们对“只要”能表什么条件性质和具有怎样连接功能产生认识分歧的主要原因。
下面,先看从中国语言文字网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选取的几则有代表性的例句:
(1)“公司加农户”解决了农民怵头的产品销往何处的难题,产品有公司包销,又有公司提供资金、原料、信息和生产技术,农民们只要肯干,就能赚到大钱。
(2)我们已经有10多年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许多新闻出版单位已经形成一支素质比较好的队伍,具备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只要认真落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就一定能使出版物尽可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3)我国今年棉花生产布局好,种植面积回升,棉苗齐壮,只要加强棉田中后期管理,夺取今年棉花丰收大有希望。
(4)这15亩地挨着水渠,只要灌满水,花些小利,买些鱼苗放进去,两三年之后,每年就可以收入1000来块。
(5)只要我们坚持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出发,开发新品种,调整生产布局,发展深度加工,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就能够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6)只要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央对西藏的一系列特殊政策,加强各族干部群众、各界爱国人士的团结,真诚合作,进一步巩固完善爱国统一战线,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建设一个团结、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以上6个例句从表达方式上看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是先铺垫好多因一果中多因里除一个因外的其他因,然后用含“只要”的分句强调这唯一一个除外的因的重要性,使其由必要条件转化为充要条件,例(1)至例(3)就属这种类型。第二种是用“只要”把多因中所有的因通过并列关系的复句形式或短语加合起来,集合成一个整体后共同作为果的充要条件,例(4)至例(6)就属这第二种类型。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复句实际上都是在表多因一果(或多果)的关系,拆分开来单看,其中的每一因都是果的必要条件,可这些例句之所以还都能站住脚、说得通,依靠的都是背景语境提供的多个因通过语句的联结使其集结成因的集合体,即果的充要条件的支持,差别仅在于表达方式不同。如果剥离上下文语境,只孤立提取含“只要”分句与含结果分句组合,那么它们就都会成为病句。如例(1)中若仅提取“农民们只要肯干,就能赚到大钱。”例(4)中若仅提取“只要把15亩地灌满水,每年就可以收入1000来块。”这些话离开相关语境提供的支撑和帮助就都说不通,原因就在于一旦脱离具体语境的支持,这些句子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之间就都成为必要条件关系,而由上一节的原理分析可知,“只要”是不能连接必要条件关系的。
一个具体含“只要”且孤立看确实是在表必要条件的句子若脱离了上下文语境就站不住,而还原到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就说得通,这背后隐藏着的正是相关背景语境致使剥离出来孤立看的必要条件关系在语境的帮助下已经转化为充要条件的条件性质类变,而“只要”恰具有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两种条件关系的连接功能。在上述所举的6个例句中,相关背景语境都让含“只要”分句所表的条件关系具有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两种条件性质叠加在一起的双重身份。即剥离出来孤立看,含“只要”这个条件复句前后分句间都是必要条件关系,表面看“只要”似乎可以表必要条件关系,可还原到各自具体的相关语境中整体相互联系着看,“只要”实质上是在语境的作用下表充要条件关系。相关背景语境使“只要”连接的孤立看属必要的条件悄然发生了性质类变转化成为充要条件关系,使其形成表、里不一两种不同身份性质叠加在一起的情况。这很容易模糊人们的认识视野,也是人们误把其看作还是在表必要条件并解释为“只要”是能表必要条件的真正原因。
含“只要”分句连接的具体条件在以上所举例句语境中都属必要条件(即剥离出来孤立看的条件性质)和充要条件(即还原具体语境后的条件性质)两种条件关系双重身份相叠加。如果没理解错的话,《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中所持的“只要”表必要条件说,恐怕依据的就是“只要”在这些相关背景语境里双重身份叠加中被剥离出来后孤立看的这一种。
由于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所得结论就会不一致。因为多数语言类工具书、汉语教材、语言类著作、专业论文等文献在举例解说某些观点时通常采取的都是从篇章等话语背景的语料中截取有用的例句,差别只是有的例句无论有、无相关背景语境,自身的性质都不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认识一般不会发生分歧;而必要条件关系恰恰会随相关背景语境的有、无,自身的条件性质会跟随发生类变,且表、里不一的双重身份叠加和不同身份类别对连接词又有不同的选择要求,这就难免使人们在认识上产生分歧。
根据上述对“只要”的能表和连接功能双视角的考察,可进而得出以下结论:在无语境背景情况下,“只要”能表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但不能表必要条件;在有语境提供相关帮助的背景下,“只要”除可表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外,还可有条件地表必要条件,所谓有条件地表必要条件,是指其所表的必要条件须借助语境的帮助还原回语境后能类变成充要条件方可使用。
基于对“只要”的能表和连接功能的上述认识,反观现代汉语教材和一些工具书的观点和用例,笔者认为有些问题还需做深入探讨。比如,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虽对“只要”持正确的表充分条件说,但其所举例句“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5]就错误地连接了必要条件关系。按前面对“只要”的认知和分析,这个前一分句为后一分句必要条件关系的复句是不能用可表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只要”去连接的。在无上下文语境有效参与帮助的情况下,用典型能表必要条件的连词“只有”和副词“才”去连接才合逻辑。如把该句改为“只有专注于某一项事业,才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才算正确。当然,这句话用“只要”去连接也不是绝对不能说,如若放到能满足把“专注于某一项事业”类变为“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的充要条件的语境里此话就可以说了。如把上面这个例句放到下面这样的语境中该例句就可以成立:“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具备良好的客观环境、身心健康的前提下,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也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因在这样的具体语境中,含“只要”的分句连接的必要条件关系已经类变成后一分句的充要条件,而“只要”是具有充要条件连接功能的。正因“只要”连接必要条件时可有条件地说,这就难怪人们耳熟、口熟、眼熟,就有了使用上的普遍性,可至于这种用法须附加什么条件才能说则少有人深究。语言应用事实表明,要把必要条件关系用能表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关系的“只要”去连接,需要背景语境提供帮助使其身份性质类变成充要条件关系才行。
与上面例句类似,《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的“只要下功夫,你就一定能学会”[3],《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只要肯干,就会干出成绩来”[4]等例句,都属用能表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只要”错误地连接了必要条件关系。虽这些例句和这些工具书所持错误观点一致,虽加上能使其类变成充要条件的相关语境它们也都可以说,但像上面那样脱离能使其类变成充要条件的相关语境,静态看这些例句毫无疑问都属病句。不增加相关语境,它们须分别改为“只有下功夫,你才能学会”,“只有肯干,才会干出成绩来”。
由此看来,《现代汉语八百词》和《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只要”所持表“必要”说的阐释从观点到用例都需重新推敲;而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对“只要”所持表“充分”说虽观点正确,但因其缺少还可表“充要条件”的阐释和错选了必要条件的例句也都属一种缺憾。
参 考 文 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33.
[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逻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5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07.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84.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