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蜀蓉 谭梦涵 杜 莹 王政清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工业、外贸、减贫、文化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执政能力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收获了发展历程中的宝贵经验。在这四十年的“大国崛起”历程中,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等互利共赢的理念都彰显了中国愿为世界发展提供中国智慧的友好态度。而非洲国家更是早在我国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然帮助其兴建基础设施、扶贫救灾。现如今,非洲国家正值改革发展的起步阶段,与我国改革之初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那么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治国理政经验、经济发展成果以及外交理念该如何为非洲国家提供适应其自身改革道路的有益借鉴呢?“一带一路”倡议又如何为非洲经济增长,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动力呢?针对非洲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我们又该如何探索与之和谐发展的共赢之路等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与非洲发展”论坛由三场研讨会组成,基于治国理政经验与新型外交关系理念,与会专家分别就中国改革开放发展道路和治国理政经验对非洲发展的借鉴是否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为非洲经济建设与中非携手共赢构建合作发展平台以及西非国别区域研究的再思考三个重要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指出中非共同发展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针对非洲不同区域划分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状采取分类化的经验分享与借鉴,最终实现中非共商共建共享。
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发展不断取得进步的非洲国家,仍然存在着公共治理能力差、政府管理低效、宗教部族矛盾不断、自然灾害与流行疾病频发、政府腐败盛行、民众贫困不减等阻碍非洲国家持续稳定发展的问题。以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非洲国家首先需要明确自己国家的政体制度以及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其次是理顺社会各个阶层间的角色关系,然后是实现价值观与思想的独立,最后是革故鼎新、兼容并包,总结国际合作的历史发展经验。正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教授所谈到的“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及国际合作发展这四个方面的经验知识分享必不可少”。
在提到经验借鉴时,各专家学者提到最多的两个概念就是土地制度与政党政治。非洲由于其被殖民历史以及种族部落众多所长期形成的复杂的土地制度问题,是阻碍非洲国家提升公共治理水平以及经济发展与贸易合作的一块“毒瘤”。撒哈拉以南拥有超过2.02亿公顷可供利用的但未能有效开发的土地,非洲90%以上农村土地没有登记,极易被掠夺,或被征收后只能得到很少的补偿,而非洲妇女人口总数约占农业人口的70%,但却由于传统习惯而不能拥有土地,确保土地权属对亿万非洲人民至关重要[1]。农业生产和土地占有问题得不到解决,随之而来会引发更严重的贫困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农村的发展为我国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自给自足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南京大学非洲研究所所长张振克教授以小岗村“包产到户”为例,谈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发展速度之快,源于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长期高度重视及政策的鼓励与刺激。江苏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孙红旗教授也提到“中国发展最核心的经验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支配和开发利用。一个是农村的土地改革,在今天已经进展到了城镇化进程,第二是开放区建设。”中国土地关系的变革使得政府、农民、社会资本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同时也给了政府利用土地的最大自由和便利。孙红旗教授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需要政府主要引导,做好规划,提供服务,在政府、资本、民众三者利益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因此非洲国家想要实现土地权属制度的变革以及土地资源的整合、规划与有效利用将是一段漫长的历史性征程。
除此之外,非洲各国资源贫富不均,国内党派众多且协调能力差,以私有制为主导致政府经济资源少、干预能力弱,以及非洲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市场萎缩、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等外部国际环境变化的一系列问题[2],导致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在非洲是难以复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李智彪教授则提出“无论是我国推进与非洲的产能合作还是非洲实现真的脱贫,都在于非洲国家能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一体化。”国家政治是通过政党政治来实现的,而非洲国家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在政治竞争过程中,部族标准就是是非标准,而不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高度考虑问题[3]。因此“部族意识”高于“国家观念”的党派斗争暴力事件、政党格局小且力量分散、外部势力对选举干预强等问题,都成为非洲国家政治不稳定的因素。湖南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陈晓红教授以南非国家莱索托为例总结了非洲国家政党政治的特点,为非洲国家治国理政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政治秩序比民主更可贵;理顺政党和军队的关系;政治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民族心理、民众需求;政治发展的外生动力是国际关系。”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存在广泛协商的关系,在这点上孙红旗教授也认为:“民主的内涵不是无处不在的权利,而是广泛的协商,多党制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多党关系。”
非洲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去殖民化”需要成为中非合作研究的重要关注点。中国在对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建构有着自身理论渊源的自信,而非洲的“去殖民化”进程大抵是在政治领域实现,而经济、思想、文化全面独立的理论自信仍需花更多时间去摸索[4]。只有进一步加强中非之间官方和民间双向的经济、文化与思想的深入交流,用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理念熏陶感染非洲国家,使其自主建构起自我反思总结的理论体系,塑造非洲的理论自信,才能使中非在合作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更加契合。
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安山教授指出中非合作历史悠久、关系平等互利;非洲领导人对中非合作热切期盼;非洲民众对基础设施建设反应热烈;非洲工业化与产能合作相互匹配;非洲华侨华人的优势资源等合作优势已具备。于2018年9月召开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更是聚焦于中非永续友好的战略共识,夯实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中非经贸合作转型升级;助力中非合作更加协调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南南合作发展等方面。在中非共商共建共享的实践下,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和谐状态指日可待。
非洲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市场,非洲地缘独立,土地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自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新兴资源体对非洲进行大规模投资,但非洲仍处于全球市场的末端位置。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张忠祥教授指出非洲国家目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民生问题也未很好地解决,而新兴经济的崛起有利于非洲自主选择发展道路,有利于解决非洲经济转型的资金和技术问题,新经济体产业升级是非洲工业化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与非洲国家共享共建基础设施,还凭借这条“有形道路”为其开拓了医疗卫生、教育、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产能建设等合作领域的广阔“无形道路”。南非《商业日报》曾报道,非洲政党干部、政府员工和大学生大量受邀到中国,深入了解北京或中国各地的世界观,而非洲留学生的数量之庞大已达中国外国留学生总数的1/4左右。北京此前还举办了中非防务安全论坛,中国承诺给非洲伙伴军队的反恐斗争提供高科技和网络空间方面的支持。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中国电商平台为促进非洲国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阿里巴巴国际站在非洲的交易额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分别增长了188%、389.9%和62%。由此可见,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不仅仅只在于资源与能源的回馈,而是将中国的经济与非洲经济紧密相连,把中国市场向非洲开放的同时,促进非洲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经济,提升非洲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非构建了自主性、自愿性的合作发展平台,构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国际发展合作署等一系列合作机制,充分考虑了非洲国家选择合作与否的自主意愿,为非洲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河海大学“一带一路”非洲研究所所长田泽教授指出应坚持共商共建原则,对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国际经验互鉴互学,共同打造面向国际前沿的创业体系和技术程序创新体系,以推动中国标准的国际互认。中国在与非洲合作时高度重视与非洲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高度契合,有巨大的合作空间。近年来西非国家在响应“一带一路”的合作方面也尤为积极。中国在投资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把发展的选择权和决策权交由非洲人民,更加体现了中非合作共同发展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尽管中非在历史进程中延续着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基础,但个别西非国家仍然对华合作心存期盼又留有顾虑。西非国家的人口约占全非洲人口的三分之一,是中非各领域合作中的重要地区。中国的非洲战略日趋成熟并引起世人关注,不断扩展的中非关系屡遭西方大国及媒体的误读、曲解甚至攻击,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需要政府和公民的努力,行动上应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宣传上应注意内容、途径和宣传三个方面[7]。因此,加强对西非地区国别研究,深入了解西非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针对国际形势和中非发展关系的新情况、新态势进行实践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西非国家对华合作的真实态度是中非携手共赢的关键路径。
西非国家的内部政治局势以及社会冲突和宗教矛盾上的问题不断,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李文刚研究员对尼日利亚的政治经济进行了现状分析认为2017~2018年,尼日利亚政局总体稳定,而局地安全隐患出现叠加且趋向加重,但尼日利亚经济多元化,对“一带一路”是有所期待的。电子科技大学经管学院陈璐副教授通过整合领导特质、领导行为及权变领导理论,采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混合研究方法重点探讨了加纳情景下家长式领导与员工创造力。经管学院何铮教授则通过对101名来自中国大学毕业且在世界各地工作的非洲受访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中国的教育对职业期望和工作满意度有着积极的影响。此外,何铮教授结合自身指导留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意识到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英美的高等教育水平之间差距逐渐缩小,尤其是加纳对中国教育的认可度颇高。
外交学院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李旦教授指出西非国家整体上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水平低,制造业落后,工业化严重缺失,也是中非合作的一块低洼地带。而在非洲,法语国家几乎遍布整个非洲大陆,且主要集中在西非和中非,法国的对非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因此,针对非洲不同地区开展差异化的合作战略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西非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尼日利亚—西非的智库。而进一步突出人文交流的地位,提升中国在西非的软实力,则更加有利于消除西非国家对中非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内容的顾虑和误解。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期间,进一步加强了青年、民间、地方、减贫、智库、媒体等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突显了中非合作趋于多元化、全面性。
1.中国改革开放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对非洲国家的借鉴,需要针对非洲不同区域划分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状而采取分类化的经验分享。非洲国家需要树立独立自主的理论自信,循序渐进式地推动改革的浪潮,根据自身的国情实际考虑,探索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改革道路。持续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化解好各党派间、族群间、地区间的碎片化立场,增强国家或非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加强社会民众对国家稳定、改革与发展的社会共识。构建非洲国际外交关系理论“去殖民化”,加强中非之间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强中非间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
2.中非共同发展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加强中国与非洲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的深层往来,坚持“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和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理念,将中国自身发展与非洲国家紧密联系,努力打造中非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