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莉莉 那 铎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 110016)
本文引用格式:郭莉莉,那铎.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TB9钛合金中微量Si[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2018,8(1):50-52.
GUO Lili, NA Duo. Determination of Trace Silicon in TB9 Titanium Alloy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J].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8,8(1):50-52.
TB9钛合金是一种亚稳β钛合金,名义成分Ti-3Al-8V-6Cr-4Mo-4Zr,具有密度低,强度高,耐蚀,冷加工和抗疲劳性能优异等特点,常被用来制造弹簧、石油气管路控制装置和各类紧固件,在汽车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1-3]。杂质元素会降低钛合金的蠕变抗力,降低塑性,使加工性能恶化,因此除了要求对合金元素含量严格控制外,杂质元素含量也要严格控制[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分析具有测定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可多元素同时测定,标准曲线动态线性范围宽等优点[6-8],所以在钛合金材料元素分析中应用广泛,但TB9中杂质元素Si的测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可用的从Si 185.067 nm到Si 288.158 nm的8条分析线,总结了每条分析线共存元素的光谱干扰情况,在所有分析线都存在不同程度干扰的情况下,确定了干扰最少且干扰较弱的最佳分析谱线[9-14]。采用标准加入法,并以试剂空白中加定量干扰元素为空白溶液的方法来消除干扰,可以准确测定TB9中微量Si。方法检出限0.04 μg/mL。针对实际试样进行了加标回收及精密度实验,加标回收率在100%~105%,相对标准偏差(n=8)小于2.0%。
iCAP6300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美国赛默飞世尔公司),RF功率1 150 W,辅助气流量0.5 L/min,雾化器气体流量0.70 L/min,驱气气体流量为一般,采用耐HF酸雾化器。元素Si分析谱线为Si 288.158 nm。
Al、Cr、V、Zr、Mo、Si标准储备液(1 000 μg/mL,均购自钢铁研究总院)。
Ti标准溶液(10 mg/mL):由纯度不小于99.99%的金属Ti经氢氟酸、硝酸溶解制得。
硝酸、氢氟酸均为MOS级试剂,实验用水为电阻率18.2 MΩ·cm的超纯水。
1.3.1试样处理及标准加入曲线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取五份TB9钛合金试样0.100 0 g于50 mL聚四氟乙烯烧杯中,加入10 mL超纯水,2 mL氢氟酸,1 mL硝酸,室温下缓慢溶解。经测量,在此条件下试样反应放热温度为40 ℃左右,远低于SiF4挥发温度。试样溶解完全后,移入50 mL塑料容量瓶中,在其中三份溶液中分别加入0.2、0.4 、0.6 mL Si标准溶液,定容,摇匀。再另取一个50 mL塑料容量瓶,加入与溶解试样同样的试剂,再加入8 mL V标准溶液,定容,摇匀。
1.3.2测定
按选定的仪器工作参数,以试剂加入V(0.16 mg/mL)为空白,按标准加入法依次测定上述溶液,绘制出标准加入曲线。根据标准加入曲线直接测定出试样中Si的含量。
由于光谱仪工作的波长范围内约有数十万条光谱线,经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谱线重叠干扰,单根据一幅样品溶液的谱图无法得知峰谱下光谱背景的真实情况[6]。因此将仪器可用的 Si较灵敏的8条分析线逐一分析,用Ti(1.5 mg/mL)基体及共存元素Al(0.08 mg/mL)、Cr(0.12 mg/mL)、V(0.16 mg/mL)、Mo(0.08 mg/mL)、Zr(0.08 mg/mL)的单标溶液对这8条分析线逐一扫描,得到基体及共存元素对Si的光谱干扰情况: Si 185.067 nm处有Ti、Mo、V的干扰,均较弱,但Ti作为基体元素在所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可产生Si量约0.01%;Si 198.898 nm处有Mo和V的干扰,且Mo的干扰很强;Si 212.412 nm处有Mo、Cr、V的干扰,其中Mo的干扰很强,Cr、V干扰较弱;Si 221.667 nm处有Cr、Al、Mo的干扰;Si 250.690 nm处有Mo、Ti、V、Cr四种元素的干扰;Si 251.6 11 nm处有Mo、Ti的干扰,Mo干扰强,Ti干扰弱;Si 252.851 nm处有V和Zr的干扰,V的干扰非常强,Zr的干扰很弱;Si 288.158 nm在Si的光谱峰位置处只有V的光谱重叠干扰,且较弱,如图1所示。综上,只有Si 288.158 nm处基体干扰单一且较弱,所以实验选用Si 288.158 nm线为最佳分析谱线。
图1 Si 288.158 nm处光谱图Figure 1 Spectra profile under Si 288.158 nm.
TB9合金是成熟钛合金,其合金成分固定,所以对于V光谱干扰的校正,采用在试剂空白中加入定量V来扣除试样中V的干扰。TB9合金中V含量8%,虽然含量较高,但在Si 288.158 nm分析线处产生的光谱叠加干扰较弱,在实验条件下,V(0.16 mg/mL)在Si 288.158 nm线产生的Si量为0.016%。采用标准加入法,标准加标系列同时扣除试剂空白值和V产生的光谱叠加增量,可以准确校正试样基体光谱干扰。
TB9钛合金中合金元素多,基体较复杂,为更好地抑制基体影响,且减少配制打底溶液过程中带入的待测杂质量,实验选用在样品中直接加标的标准加入法来测定;而且对低含量的样品,使用标准加入法可以改善测定的准确度。
在选定的仪器工作条件下,对系列样品中梯度加标的溶液进行测定,并扣除加入V(0.16 mg/mL)的试剂空白值,得到标准加入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能够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按TB9合金成分配制不含Si的基体溶液,以Si 288.158 nm为分析线,对此基体溶液重复测定11次,取其3倍标准偏差对应的浓度值作为方法的检出限,得出该方法的检出限为0.04 μg/mL。
按所确定的仪器工作参数和实验方法,针对两组TB9样品做加标回收和精密度实验(n=8),结果如表1所示。从准确度和精密度的结果可以看出,用所研究的ICP-AES法测定TB9钛合金中的微量Si可以得到满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结果。
表1 加标回收和精密度实验结果
逐一分析TB9合金元素对微量Si的光谱干扰并详细列出,确定了干扰最少且干扰较弱的最佳分析线Si 288.158 nm。采用在试剂空白溶液中加入定量V的标准加入法扣除基体干扰,可以实现TB9钛合金中杂质Si的准确快速的测定。列出的Ti、V、Mo、Al、Zr、Cr对Si的光谱干扰情况对其它合金中微量Si的分析同样有参考价值。
[1] 莱茵斯C, 皮特尔斯M, 陈振华. 钛与钛合金[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0-253.
[2] 李雷,罗斌莉,杨宏进,等. 固溶时效处理对 TB9 钛合金棒材组织与性能及其弹簧弹性的影响[J]. 钛工业进展(TitaniumIndustryProgress), 2012 (5):30-32.
[3] 郭金明,任璐,倪沛彤,等. 轧制温度和热处理对 TB9 钛合金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钛工业进展(TitaniumIndustryProgress), 2015, 32(5): 27-30.
[4] 查树银. 杂质对新型 β 型钛合金显微组织及其硬度的影响[J]. 山东工业技术(ShandongIndustrialTechnology), 2015(10): 199-200.
[5] 蔡建明,马济民,黄旭,等.高温钛合金中杂质元素 Fe 的扩散行为及其对蠕变抗力的损害作用[J]. 材料工程(JournalofMaterialsEngineering),2009(8): 84-88.
[6] 辛仁轩.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181-303.
[7] 马丽.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锡铅焊料中11种微量元素[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ChineseJournalofInorganicAnalyticalChemistry),2017,7(3):51-54.
[8] 钟国生.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ADC12中硅[J].中国无机分析化学(ChineseJournalofInorganicAnalyticalChemistry),2017,7(1):63-65.
[9] 吴英彦,罗月新,闵新华. 氧, 氮等杂质元素对 TC11 钛合金的影响及控制[J]. 上海钢研(JournalofShanghaiIronandSteelResearch), 2006 (3): 12-14.
[11] 胡文珍. 光谱法测定钛及钛合金中的微量杂质元素[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RareMet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2000, 29(1): 64-67.
[12] 叶晓英,李帆. ICP-AES 法测定钛合金中 Y, Nd[J]. 现代科学仪器(ModernScientificInstruments),2008, 2008(3): 66-69.
[13] 齐荣,杨国武,韩美,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钛合金中镧铈钇[J]. 冶金分析(MetallurgicalAnalysis), 2014, 34(2): 53-57.
[14] 李波,王辉,魏宏楠,等. 发射光谱法测定铌钛合金中杂质元素的含量[J]. 钛工业进展(TitaniumIndustryProgress),2011, 28(1): 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