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莱西:因户施策探索“产业扶贫扶志”双扶模式

2018-04-11 07:12:26
今日农业 2018年24期
关键词:湾村牛圈韭黄

“以前我得病,连炕都下不来,后来稍微好点了,我老伴又病了,我以为日子没法过了,多亏政府帮我养上了羊。”吴荣庆激动的说道。如今,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山里吴家村村民吴荣庆是远近闻名的脱贫名人,他通过养羊自主脱贫,鼓舞带动了周边贫困群众发展致富。

培训助力,解决“不会干”的问题。

近年来,莱西市通过连续三四年的实践,总结出了“扶志先扶技”的帮扶要领。帮扶产业抓培训。一方面,实施“一村一个土状元”工程,解决贫弱村群众就地现场指导难的问题,在每个贫弱村选派1名农技指导员开展定期培训,培育贫弱村本土“专家”90多名,加强项目设计接地气群众便于选择。再一方面,细化项目实施流程。打消实施操作“徇私舞弊”的弊端,《莱西市贫困户产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明晰了户项目申请、审核、评议、公示、审批、实施、验收、补助等11项具体实施流程,切实加强项目审验管理。

大胆探索,解决“不敢干”的问题。

八年前因为一场车祸,吴荣庆患脑溢血致病;妻子因病摘除一侧肾脏,后又从平房跌落致残,不幸事一件接一件的降临在这平凡的一家人身上。山里吴家村干部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帮扶鼓励,使吴荣庆并没有因此消沉,他表示:自己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一家人。山里吴家村“两委”经过讨论后,积极为他申请贫困户产业项目,得到莱西市扶贫办批复后,吴荣庆终于养上了第一批羊。“赶着这20只羊,心里真是美滋滋的,俺终于能自己养活自己,不用拖累政府了。”吴荣庆笑着说。由于吴荣庆脱贫积极性高,养羊发展良好,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2017年8月,山里吴家村又继续为吴荣庆申请贫困户产业项目并获莱西市扶贫办批复,羊群规模持续扩大。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入冬之际,因羊育情期打架,跑散跑丢近30只羊,使本来脱贫逐渐向好的情况又陷入了艰难。为鼓励吴荣庆脱贫致富的信心,山里吴家村“两委”及群众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又为吴荣庆申报了一年养羊项目扶持。目前,吴荣庆家里已经有将近70只羊,年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万元。

近年来,莱西市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探索完善了以鼓励、引导贫困户自我发展贫困户产业项目脱贫为抓手的“产业扶贫扶志”双扶模式。关键时节、环节的技术指导,争取第一时间解决难题。一方面,精准培训,补齐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技术短板,“送出去”取经,先后组织100多名扶贫对象到青岛农业大学深造;“请进来”讲课,组织农技专家送科技下乡,共对1200余名贫困人员实施培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本领,将贫困群众培育成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

政策护航,解决“不愿干”的问题。

根据贫困户劳动力、项目类别等差异化因素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莱西市贫困户产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西扶组发〔2018〕14号),宏观引导、规范户产业项目发展。一方面,完善了扶贫惩懒和脱贫奖励激励机制。打消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提倡多干就多补,不干就不补,精准实施贫困户产业项目,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另一方面,细化项目补助标准。打消贫困户项目补助“攀比”顾虑。《莱西市贫困户产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传统种植业补助标准小麦600元/亩,玉米400元/亩,葡萄2500元/亩等等;传统养殖业补助标准养鸡50只及以上补助1 000元,养猪2头及以上每头补助500元,养羊2只及以上每只补助500元等等;高效农业补助标准胡萝卜1500元/亩,甜瓜2500元/亩等等。补助标准细致,便于计算参照,

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户群体项目审核力度,率先探索解决界定贫困人口“劳动能力”过于绝对、项目实施受限的难题,《莱西市贫困户产业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规定:要实事求是,适当、适度、适量面向农村“弱劳动能力”“半劳动能力”贫困群众审核、批复、实施项目。

项目支撑,解决“不能干”的问题。

一是抓项目推介。通过典型引路、政策引导,在自愿自主的基础上,向贫困群众推荐推广传统种植、养殖、高效农业等3大类10多个接地气、易操作的产业项目,为贫困群众产业发展“铺好路”。二是抓资金配套。一方面,科学运用青岛扶贫专项资金设立最高5000元的项目补助资金,鼓励、帮扶、引导贫困群众量力而行、就地发展。一方面,深化金融扶贫解决大额资金需求困难,2018年追加投入100万元加大小额扶贫贷款支持力度,完善了小额扶贫信贷贴息和风险补偿操作办法,发放“富民农户贷”10多笔50多万元。

2018年,莱西市累计投入200多万元批复实施种植和养殖等产业项目1056个,同比增长220%。近年来,累计发展户产业项目3000多个,惠及、带动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自主脱贫3000多人次。

(程强 林波)

山东高青:项目扶贫惠民生

12月18日,山东省高青县花东村村民李雪花在采摘蘑菇。她每天可以获得60元的报酬。

今年3月以来,山东省高青县花东村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推动下,积极发展食用菌种植项目,帮助困难群众脱贫。目前,这个村的食用菌项目已经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工厂化种植每天出产各种食用菌5吨,吸收农村劳动力60多人,27个贫困户每年还可获得1500元分红。(据新华社)

水利部规计司与丰都县首次提出扶贫“1+1+W+X”模式

今年12月,水利部规划计划司与重庆市丰都县共同商讨,总结提炼出水利定点扶贫模式,可以简称为“1+1+W+X”模式。

第一个“1”:代表实施主体,即重庆市丰都县。负责脱贫攻坚工作政策的具体落实和工作推进。

第二个“1”:代表帮扶主体,即水利部定点帮扶丰都工作组。负责在政策制定、资金争取、项目实施、智力帮扶、监督指导等方面给予实施主体大力支持帮助。

“W”:代表帮扶主题“水”,即英文“Water”的首字母。表示帮扶以“水”为主题和特色,着力解决“水与健康、水与发展、水与生态”等问题。

“X”:代表具体帮扶措施。即通过实施水利帮扶“八大工程”和医疗救助、内引外联等后续补充帮扶举措,将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1+1+W+X”有实施主体、帮扶主体、帮扶主题和帮扶措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帮扶模式。事实上,此模式也可套用实施如“1+1+T(traffic交通)+X”“1+1+P(power电力)+X”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敖军 谭靖)

他们来了 脱贫快了——陕西子洲县委宣传部帮扶牛圈湾村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村里条件变好了,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了!”近日,牛圈湾村贫困户贺占旺乐呵呵地说。牛圈湾村位于陕西省子洲县驼耳巷乡,2018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4户331人,占全村人口的33.9%。该村经济基础薄弱,水资源匮乏,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子洲县委宣传部从2017年帮扶牛圈湾村以来,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努力为帮扶村谋划发展之路。

强化基础建设:扫清脱贫“拦路虎”

牛圈湾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在帮扶工作中,子洲县委宣传部突出扶贫重点,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对接交通、水利、农牧、电力等部门,帮助该村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018年以来,子洲县委宣传部在牛圈湾村实施了绿化工程,并在通村8公里主要道路两旁补栽了绿化树木,让人居环境更加宜人;协调安装了4台变压器,统筹解决了村内产业发展用电问题;为村上购买了28个垃圾收集桶、94个垃圾桶,雇佣2名保洁员,确保村上环境卫生整洁有序;硬化村级道路4.2公里,提升村民出行条件;对村委会进行整修硬化,网络、宽带实现整村全覆盖,办公环境和活动场所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优化。

壮大产业发展:“以中药材为主,养殖业与林果业为辅”

要脱贫致富,产业支撑是关键。子洲县委宣传部帮扶牛圈湾村后,经过碉研考察,结合牛圈湾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了以“以中药材为主,养殖业与林果业为辅”的产业发展目标。

截至目前,牛圈湾的黄芪种植面积达到了1800亩。为了确保收入稳定,子洲县委宣传部还免费为贫困户赠送中药材种子,联系中药材公司与他们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帮扶牛圈湾栽植山地核桃300余亩,养殖黄牛68头、羊1000余只,村上成立的瑞鑫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兔子存栏数量也稳定在5000只以上。

智志双扶:全体干部下基层面对面把政策讲

2018年7月,子洲县委宣传部组织全部工作人员走进牛圈湾村开展“真情帮扶、情暖牛圈湾”爱心捐赠活动,把一张张富有爱心的现金放进捐赠箱中,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奖励的方式,引导、鼓励贫困户由“被动”脱贫向“主动”脱贫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爱心捐赠活动只是子洲县委宣传部扶贫扶志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自帮扶以来,子洲县委宣传部多次组织全体干部进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增强村民对改革发展的信心,并为他们带去种植、养殖等各类实用书籍、最新致富信息。同时,还通过开展“道德讲堂”,组织文艺演出等形式开展惠民政策、健康教育等宣讲,进一步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信心。

(张泽尧 艾朵朵)

甘肃:古法种植韭黄助力农民过上“韭肉生活”

“给韭黄抖土感觉就像数钱一样,麦草下的‘黄金’今年又丰收了。”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柳沟街道张家大坪村村民董玲近日向记者介绍自家的“金凰后”,她说,“自打十几年前嫁到这里,就和韭黄‘缠绕’到了一起,并过上了幸福的‘韭肉生活’”。

兰州种植韭黄已有数百年历史,“兰州韭黄”,以其茎粗叶壮,色纯黄透亮,味道鲜美而被誉为“韭黄之首”。因其生长时被麦草覆盖,韭菜叶形成“自然卷”,挖出后再经过日晒天然上色,又被称为麦草下的“黄金”。

冬至前夕,张家大坪村的无公害韭黄种植基地迎来了收割季,“韭农”们正用铁锹、铁叉、镰刀等农具收割通过传统方法栽培的韭黄。“去年中科院专家来考察,看到原生态古法种植模式,都说这里是全国品质最好的韭黄。”该村村主任张惠鹏介绍说,进入深秋后,等韭菜干枯了,把油渣埋到地里,再盖上麦草,既滋养土壤,也发热保暖。韭黄在生长的过程中,韭叶卷曲在麦草空隙间,“天然烫发”形成“自然卷”,所以韭菜是“直发”,韭黄是“卷发”。

有意思的是,这种古法种植模式有育苗、倒茬、埋油渣、压麦草等20多道程序,值得一提的是,割韭黄。西柳沟街道党工委书记张瑞峰介绍说,首先得把厚厚的麦草草帘揭起来,再把草挑出来,然后把沟里的土挖出来,露出韭黄根茎,用专用镰刀收割,抖土分拣后,最后捆扎放在地头进行一两小时“日光浴”,天然“ 焗 油”,就会显得“金黄灿烂”。

(据《甘肃日报》)

猜你喜欢
湾村牛圈韭黄
湖南省耒阳市用好“湾村明白人” 管好湾村那些事
韭黄营养价值高如何吃出好味道
家庭医学(2022年21期)2023-01-17 11:05:05
运橙
韭黄标准化栽培技术探讨
湖北农机化(2021年8期)2021-12-09 03:51:06
汗洒大凉山 援彝显忠心——凉山彝族自治区金阳县小银木乡簸箕湾村第一书记刘宁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09-25 03:02:52
普定韭黄 香飘海外
当代贵州(2020年22期)2020-08-25 08:12:24
牛圈用草熏防虫又防蚊
连修两次的牛圈与“痛快”认错的真相
廉政瞭望(2019年14期)2019-11-18 20:11:44
收获
普定县优质高产韭黄新品种(富韭黄2号)推广应用与示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