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阈下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18-04-11 11:26欧君生陈青云
现代商贸工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攸县全域文化遗产

欧君生 陈青云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3210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还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然而,当前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力度仍然不够,存在碎片化保护、破坏性开发、生存空间萎缩等问题。难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活态性的保护与利用。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开发模式,其共建共享、全资源整合、全产业利用的理论及实践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利用与传承。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1 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基础

1.1 交通区位优势

攸县位于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东与江西省莲花县、萍乡市接壤,南与安仁县、茶陵县毗连,西与衡东县、株洲县交界,北与醴陵市为邻。攸县距离长沙市约170公里,距株洲市约120公里。外部交通较为发达,G106国道、醴茶铁路、S11岳汝高速、S315省道几乎贯穿南北,连通茶陵县和醴陵市;吉衡铁路贯穿攸县渌田镇东南部,连接茶陵县和安仁县;G72泉南高速横穿攸县南部菜花坪镇和渌田镇;距衡阳南岳机场仅90公里左右。同时,由于攸县东临江西吉安市,西靠衡阳市,是连接著名旅游景区井冈山和衡山的中间桥梁,加之攸县地处长株潭城市群南部,天然地成为其后方基地与生态屏障。

1.2 资源优势

攸县历经两千多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此外,攸县位于湘东走廊和湘赣通道上。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地理位置是攸县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了攸县神秘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1数量多

攸县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显示,全县境内共有7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见表1),特别是槚山皮影戏、攸县打铁水等项目堪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影响力较大。

表1 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览表

资源来源:《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

攸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三个等级,其中包括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3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继续开展,对攸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挖掘整理,抢救、恢复一些濒临灭绝甚至已经消亡的项目,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陆续确认和录入,攸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必将会有所增加。丰富多姿、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攸县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

1.2.2种类丰富

攸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的种类也相当丰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分为10个大类。攸县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了10大类中的9项,主要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传统舞蹈(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质与竞技、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9大类,占所有大类的90%,涉及种类相当丰富。

1.2.3分布范围广

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广。攸县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县境内各乡镇均有分布,有些项目只单独在某一个点,而有些项目同时分布于邻近的数个点,甚至有些项目跨乡镇、跨区域分布。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规律。具体来分析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攸县以汉族为主,民族较单一,文化差异小,内部互动频繁;二是攸县历史上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带动文化繁荣;三是地处湘东走廊和湘赣通道,人口流动形成文化传播。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数量及空间类别分布范围广的特点。

2 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组织开展了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并于2015年12月出版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一书,但攸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依然存在资金短缺、旅游产品吸引力不足、开发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

2.1 资金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相当庞大。目前我国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经费策略,保护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付专项资金、联合国科教文卫等组织的扶持资金、各类民间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捐赠资金。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同样存在专项保护资金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的开展。

2.2 开发力度不够

长久以来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未能获得较好开发。目前攸县境内获得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很少,除了几个较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过年和重大节庆里有演出,或受攸县政府委派出去外地展示演出,真正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屈指可数,而其他一些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的项目因开发价值小更是未能获得有效开发,直接导致其保护传承也存在很大问题。

3 全域旅游视阈下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建议

3.1 多元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集中攸县各部门各界力量对县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重新进行挖掘、整理并做出正确评估,同时创新开发、设计制作相关的旅游产品。从全局出发,整体性保护攸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具有攸县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点—线—面”一体化的旅游线路。同时,根据游客需求差异、结合市场需求,可灵活采用现场演示、展览馆、博物馆、主题街区、创意产业园等模式来丰富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类型。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设备,结合VR、AR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互动性、参与性和体检性。推动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制造业、服务业、餐饮业与文化教育业等相关行业的耦合发展,努力延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链条,创造更多衍生产品,使游客在进入攸县的全部时空里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提升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攸县各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较多,可开发以槚山皮影戏、打铁水、挎竹舞等为代表的项目为表演观赏类旅游产品;可开发以攸县米粉、攸县坛子菜、皇图岭豆腐等为代表的项目为餐饮类旅游产品;可开发以纸扎工艺、打草席、木匠技艺等为代表的项目为检验类旅游产品。开发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促进攸县全域旅游的发展。

3.2 加强攸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近年来我国自驾游的逐渐兴起,对旅游目的地的交通服务体系要求日益增高。因此,为加快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融入全域旅游之中,应当积极加快完善攸县各乡镇之间、景点之间、乡村之间的道路交通体系,增设观光游览车、公交、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实现网络化的交通线路,完善攸县全域旅游“最后一公里”交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加快攸县全域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着重建设非遗展示舞台、非遗主题街区、非遗主题餐馆、非遗主题民宿、非遗主题创意产业园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快完善全县范围内的电力、给排水、通讯网络等设施,以能更好地服务游客。

3.3 引导当地居民共同参与

引导和发展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域旅游,必须要正确处理社区居民、游客、企业、政府四者之间的关系。攸县发展全域旅游的目的既为满足游客的需求,也为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应当坚持攸县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因为攸县当地居民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在旅游发展中实行民主决策与管理,使其以主人翁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到全域旅游建设中来。同时要继续开展对当地居民的培训,让当地居民把攸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当作宝贵的财富,树立责任意识,提升当地居民的服务接待能力,共同努力致力于提升旅游满意度与攸县旅游形象,实现攸县全域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4 结语

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方式多呈碎片化,原本的生存状态被人为地撕裂开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环境也被人为剥离。全域旅游的共建共享、全资源、全产业、全时空的新理念与集公共性、多样性、时空性等特征于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保护传承、整体性开发利用原则不谋而合。基于此,攸县全域旅游发展正好为县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带来新理念和新契机。借助攸县全域旅游的大平台,发挥县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创攸县旅游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互利共赢的局面,实现攸县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1] 张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保护[J].青海社会科学,2007,(1):33-36.

[2] 华春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南京市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08.

[3] 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北京: 中华书局,2013.

[4] 张荣天,管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J].旅游研究,2016,8(3):60-66.

[5] 杨振之.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其发展阶段[J].旅游学刊,2016,(12):1.

猜你喜欢
攸县全域文化遗产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攸县:创新教育 打印未来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湖南省首届生态文明论坛在攸县召开
身在煤海不“染“ 黑——攸县煤炭局2014年上半年勤廉工作侧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