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Lachel
一
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提问:如何才能提高专注力?感觉自己总是坐不住,怎么办?很羡慕那些能静下心来学习的人,怎么才能做到呢?
我们需要聊一聊注意力的基本模型。
心理学家 Posner 提出过一个“三位一体”的注意系统。他认为,在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三个注意网络,分别是警觉网络、定向网络和执行网络,它们彼此独立,相互作用,共同实现了“注意”和“专注”的功能调控。
警觉网络负责让我们的大脑对外来刺激更为敏感,用来准备接收外来的刺激。
定向网络负责进行注意力的转移,就是将注意力从眼前的对象上移开,转移到新的对象上去。
执行网络负责对注意力进行更高层级的控制。包括屏蔽其他信息的干扰,有意识地聚焦在目标信息上,进行高级的认知、思考、分析等。它同时起到了执行(分析目标信息)和控制(使注意力不被移走)的作用。后者就是我们常说的专注。
举例说明:假设你走在森林里,拿着一杆猎枪寻找猎物。你会警惕地扫视周围的丛林,竖起耳朵。这时,就是警觉网络在起作用。突然,某处传来哗啦啦的声音,你立刻将目光转移过去,枪口随之移过去,这就是定向网络的作用。你看见一只兔子朝着树林深处奔去,立刻端枪瞄准,眼睛紧盯猎物,对其他的一切视而不见—这就是执行网络在主导你的意识。三个网络就是这样分工合作,实现了我们注意力的收放和转移。
目前已经有不少实验证实,警觉网络和执行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抑制关系。也就是说,执行网络较为敏感的人,警觉网络就稍稍弱一些,反之亦然。
执行网络敏感、警觉网络稍弱,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反应慢”;而执行网络较弱、警觉网络敏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专注”。
让我们思考这种情况:当你将注意力聚焦在一个事物上面时,你会暂时忽略其他感受,脑子里只有这件事情。这时,就是执行网络在起作用。
但当你聚焦了一段时间,你会渐渐感到厌烦,觉得无聊,会开始兴趣低落,想刷一下微信,看点别的东西—这时发生了什么呢?你的执行网络效能开始减弱。
于是,来自外部的刺激(眼睛、腰、背),以及来自内部的感受(厌烦、无聊、疲劳),开始进入你的意识,你开始“感知”到它们。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坐不住呢?这就是一种可能的原因:你的执行网络开始减弱,于是,注意力开始涣散。与此同时,敏感的警觉网络又会使你被其他刺激吸引过去,于是,定向网络随之工作,你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新的对象上面。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不能主动去控制它、掌管它,就非常容易导致你的工作半途而废。
二
下面介绍几个技巧,希望能对你有用。
1. 找到你的峰值区间
人的精力状况在每天的24小时里并不是恒定的,而是反复波动的,注意力也一样。
我们要做的第一点,就是通过对自己每一天的工作状态进行记录,找到自己的“峰值区间”。
以我为例,我思维最活跃、注意力最集中的状态,大抵是在下午2点至4点、晚上8点至10点之间。那么,我就会把比较重要的工作,安排在这些时间来完成。
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不妨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临睡前,有意识地进行回想、复盘,问自己:“今天一整天下来,哪个时间段感觉最佳,工作完成得最好?”第二天,有意识地稍微调整一下工作节奏,尽量将更多的时间段纳入进来。临睡前,再做一次记录,并跟第一天进行对比。持续一周到两周,你基本就能找到自己的“峰值区间”。
将最重要的工作安排在这个区间,就能最大化地提高专注力。
2. 将时间分割成小块
我一直强调要留出整段时间进行深度思考、深度工作,那为什么这里还说“分割时间”呢?非常简单,要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是完全不可能的,即使是在“精力区间”。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顺应和引导自己的大脑,而是要跟它对立呢?我会这样做:给自己设定一个任务,并定下严格的时间期限,将其视为一个挑战,看自己能否在时限内挑战成功。
比如,我看到一个很感兴趣的概念,我就会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在15分钟内,通过查阅资料,将这个概念的含义理解清楚。
这会让每一次的学习和工作,都像一次“冲锋”—我会打开几十个标签页,争分夺秒地浏览、扫视,整合信息,产生新的疑惑,继续解决疑惑。15分钟一过,无论结果如何,都暂时停下来。如果成功了,就是一个小小的成就;如果没有成功,就花一点时间回顾、复盘,看自己是否在无关紧要的枝节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对信息的整合和重构上出了错等。
这个方法很简单,但非常有效。它能够迫使我在这段时间内,达到100%的专注,心无旁骛。
不止学习,工作、写作时,也是一样的。通过将一项任务分解成若干项小任务,并为每一项小任务设定时限,让自己全力以赴去做,往往能够全力发挥“执行网络”的作用,暂时性屏蔽其他信息的干扰。
具体的时间设定,因人和任务而异,不要超过半小时,否则就没意义了。
3. 随时记录“思考锚点”
可能有人有疑问:多任务工作会不断增加你的隐性认知负担,减少你的显性认知资源。那么,用“分割时间”的方法,会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确实存在这种可能性,但我们可以用另一个方法来缓解:随时随地把你脑海中所想的东西写下来,给自己标下一个“思考锚点”。
譬如,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会先不断思索整体的布局、结构,再考虑细节。每想到一个点,比如确定了某个情景、确定了具体结构,我就立刻将其用最简单的话写在稿纸上。这就是一个“锚点”。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书写、记录,以及对锚点的反复修改,我就能大致确定下整体的思路。下一步,就是参照这些“锚点”,将文章组织起来。
记录思维锚点,有两个好处。
首先,它能清空你的“隐性认知”,给大脑一个提示:我已经将它记下来了,可以释放这部分认知资源了。
其次,它能起到接驳点的作用。当你将注意力转移回来时,通过这个锚点,你就能立刻回想起之前的思考,无缝连接,不必再花时间去进入状态。
4. 正面激励、奖赏和放松
研究表明:多巴胺的分泌,能有效提高执行网络的功能。也就是说,当自己感到愉悦的时候,我们的思维会更活跃,同时专注力也会显著增强。
这就是我说“不要跟大脑作对,而是要引导它”的原因—一味地强迫自己专注,甚至自责、鞭策,只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这会导致恶性循环。更好的做法是,不要再对自己说“我怎么又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而是说“我又集中精力完成了一个小任务,很棒”。
你会发现,这些方法其实都是密切相关的—找到精力区间、分割时间,有助于我们连续地完成任务,从而能够激活“奖赏回路”,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记录“思考锚点”,又能尽可能地保持这种状态,让它不至于断裂;在这些方法的推动下,能够将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让你感受到精力集中和攻克任务时的愉悦感。
提高专注力是一项困难的事情,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来。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乐趣、愉悦感和成就感。
善待你的大脑,因为只有这样,它才会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