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琼
摘 要: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有效巩固,是实现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不能只着眼于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而且还要对课前、课后作业进行改革和优化,将学生从大量的“题海战术”中解救出来,通过设置新颖、实用的发展性作业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作业;优化;微课;分层;反思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上,而且还包括繁重如山的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这样的车轮战使得学生身心俱疲,但是学习成绩却没有明显提高,导致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事倍功半。而新课改的推行,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更为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坚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作业观,通过精心地设计和布置新颖性、实践性、发展性强的数学作业,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掌握,从而促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提高。
一 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作业
初中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仅仅依靠课堂有限的时间对新课进行讲解,学生很难做到充分理解和掌握。但是,如果学生能够提前预习新课内容,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理解,那么势必会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通过高效的课前预习,学生能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参与课堂的合作探究,这样就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促使学生收集调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
例如,在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利用微课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我将一元一次方程的计算方法制作成了微课,让学生跟着微课来进行课前预习,在课前自主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而在课堂上,重点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这样一来,通过高效的课前预习,有效地降低了学习难度,并节约了宝贵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来建构知识,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 根据学生的学情合理设计分层性作业
要想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首要一点是要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如果教师在设置作业的时候按照“一刀切”的原则,这样势必会有部分学生觉得作业过于简单,使得作业达不到复习、巩固和提升的作用;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觉得作业过难,而挫伤学生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作业观,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的不同来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阶梯式作业,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这部分内容以后,我就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布置了分层性作业。分层作业:1、出示几个形状的纸条,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哪些立体图形的展开图?2、归纳常见几何体的展开图。3、设计以下几款物品的包装盒(选做)。这样,我通过分层设计作业,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完成的作业,并通过完成作业对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从而促使全班学生得到了共同发展。
三 布置反思性作业引导学生做好反思和总结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反映,同时,通过认真完成作业还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然而,要想使作业的作用得以真正发挥,还需要学生对作业进行持续、有效地反思和总结,认真思考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反思做错的原因,并查漏补缺,从而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利用反思性作业来引导学生做好反思和总结,通过对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学习内容的总结反思,以及日常作业中遇到的错题、问题解题方法的归纳整理,从而提高学生自我诊断、自我提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了《圆》这部分内容以后,我就通过布置反思性作业来引导学生做好反思和总结。我让学生回顾、思考本章所学到的知识点,通过绘制知识网络图来对知识点进行梳理,使得前后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然后,再通过布置例题练习来进行基础性的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总结这一章中所有的错题,通过对错题进行练习,以此来进行自我检测,并找出出错的原因和相应的解题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怎样让传统的数学作业焕然一新,以体现数学作业的发现性,达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目的,是新课程改革后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颇具挑战与创新的課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来科学、合理地设计数学作业,从而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课堂学到的知识,并促进自身数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懿.初中数学课后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2]刘光建.刍议初中数学课外作业的有效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