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治历明农百世师,出将入相一个臣

2018-04-10 05:09天一
月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利玛窦万历秀才

天一

上海市有一处著名的商业中心叫徐家汇,此地原名法华汇,晚明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在此建农庄从事农业实验并著书立说,逝世后又安葬于此,后人为纪念他的卓越成就,便将此地更名为徐家汇。那么,徐光启究竟有哪些贡献和成就呢?

从秀才到进士:漫漫科举路

徐光启,字子先,明代松江府上海县(今上海)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此时明朝已处于夕阳西下、危机四伏之中。徐光启的家庭并不富裕,甚至可以用贫苦拮据来形容。为了生计,他的祖母和母亲早晚不停地纺纱织布;他的父亲徐思成则要务农,种庄稼以自给。徐光启年岁虽小,有时也不免要参加这些劳动,这对于徐光启来说既是一种经历,也是一个现实教育,使他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同时丰富了他的生活经验,培养了他刻苦求实的性格。后来,他自号“玄扈”。中国古代曾把督促农桑的候鸟称为“扈”,按不同季节,分为九种,统称“九扈”。其中“夏扈”负责催促耕耘,因为是浅黑色的,所以又叫“玄扈”。徐光启取此为号,显然是受了家庭的影响,用意是要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虽然家庭状况不好,但父母没有耽误徐光启的教育。徐光启看到自己的祖母、父亲和母亲日夜操劳,也受到了激励而奋发向上。1573年,十二岁的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他学习勤奋,成绩优异,在学业上展露了才华。万历九年(1581),徐光启考中了秀才,这一年他刚好二十岁。

中了秀才,算是踏入科举之路的第一步,社会地位也会有所提高。当时,中秀才的人除了继续学习准备考举人外,还会找个村学或家馆教书。徐光启为了家庭生计考虑,自然也走了这条路。有了教学的固定收入,徐光启一家的负担有所减轻。

徐光启二十岁中秀才,这比起许多考白了头发的老童生来,应该算是幸运的。然而,此后考举人,他却经历了坎坷。徐光启的落榜,并非学问不如人,而是当时的考试是写空洞的八股文,只重形式而不重内容,但徐光启注重实际应用的学问,写文章大多与现实相结合,这样的文章很难入考官的眼。

即使这样,徐光启也没有放弃科举。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到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这是他第六次考举人了。当时的主考官是注重实学的焦竑。据记载,离放榜前还有两天,焦竑仍没有从“荐卷”中找出一份堪当第一名的卷子。于是,他要求各房从“落卷”中寻找,这才发现了徐光启的文章,焦竑看后说:“此名士大儒无疑也。”将其点为“解元”,即乡试第一名。经历了16年的乡试,徐光启这一次终于成功了,而这次的成功是因为他幸运地遇到了爱才识才的焦竑。

中解元后的徐光启又参加了万历二十六年(1598)的会试,但落榜了。尽管如此,他以解元的身份回到故乡,心情是愉快的。中举后,徐光启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经济来源也有了保障,尽管还是以教书为业,但对象却换成了成年士子。

万历三十二年(1604),徐光启再次赴京参加会试,这一次他考中了进士。连续奋斗23年的科举之路,至此算是告一段落。此时的徐光启四十三岁,算是大器晚成了。

中了进士,就有了担任高级官员的资格和机会。徐光启先是在都察院做见习生,后来又进入翰林院做了庶吉士,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开始。

进入翰林院的徐光启,将其忧国忧民的意识和爱国的热情都表现了出來。他连续上书提出一系列除弊利民、富国强兵的策略,并主张改革,充分展现了一个入世者关心国计民生的政治热情。

三年庶吉士期满,经过考核,徐光启被授予翰林院检讨。

与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华是重要的事件。而明代西方传教士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利玛窦。利玛窦(Matteo Ricci)是意大利人,自然科学知识非常丰富。徐光启知道并决定拜访利玛窦,还得从一幅地图说起。

万历十二年(1584),利玛窦在肇庆曾为岭西按察副使王泮绘制了一幅《山海舆地图》,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引进中国的新型世界地图。1600年,利玛窦应南京吏部主事吴中明之请,将这幅地图重新修订,翻刻于南京。此时,徐光启也在南京,为的是看望他的恩师焦竑。徐光启看到了利玛窦的这张地图,眼界大开,激发了他放眼世界、了解西方、寻求科学真理的愿望。于是,他决定去拜访

利玛窦。

结果,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很投机。他们从天文到地理,从日食、月食到经纬度,从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到地图的绘制和测绘学,无所不谈。利玛窦还不忘向徐光启传教。

三年后,徐光启再一次来到南京,这次是专程来拜访利玛窦的。但此时,利玛窦已去了北京。接待徐光启的是传教士罗如望。这一次,徐光启认真地向罗如望学习了天主教教义,并受洗成为一名天主教徒。徐光启加入天主教,一是感到传统的儒家学说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二是过于信任天主教的文化成分,这是他在认识上的局限所致。但其目的则是为了挽救明朝的颓势。

徐光启真正和利玛窦深入接触,是他到北京任职于翰林院的时候。通过交谈,徐光启认识到数学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础,他提出要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却先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讲述了翻译此书的困难和几次失败的经历,因为中国和西方的语法、词汇不同,许多专有名词,汉语中都没有现成的。但这并没有让徐光启打消此念头,他信心十足地说:“祖先有句话讲‘一物不知,儒者之耻,不能知难而退。”经过几次商讨,二人决定合作翻译此书。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二人翻译完成了前六卷,徐光启又对初稿进行多次修改,终于定稿。后因其他事情,剩下的内容没有继续翻译下去,但前六卷得到了刊刻印行。

上海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右)与利玛窦雕像

猜你喜欢
利玛窦万历秀才
趣读篇
Matteo Ricci: 利玛窦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1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礼物与利玛窦的传教策略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宗教、政治与文化:索隐派与来华传教士的易学研究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你知道“几何”的由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