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2018-04-10 05:09朱康有
月读 2018年4期
关键词:亡者祖宗亡灵

朱康有

《论语·学而》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年幼时在乡下每逢清明节随同大人“上坟”的情形:将贡品及纸钱敬在坟头,在洒酒摆食、跪拜叩头、点烧纸钱之际,口中念念有词——无非是祈告亡灵享用、护佑生者万事平安得福的话。在返回家中的崎岖山路上,作为小孩子的我似乎早已忘记那种悲伤的场面,漫不经心地听着大人讲述祖先的事迹,心里却更关注祖先“享用”过后剩下的大部分点心。然而,成年后,我再去“上墳”、祭拜先祖,则多了份敬重和感念之情,在生活和工作中也时时闪过要光宗耀祖、不能为家族抹黑的念头。

儒家讲孝道,重祭礼,目的是让人们积累德行,反思和约束自己肆意的行为。若将“终”解释为父母的逝去,将“远”解释为祖宗或祖先,则前者是我们生命的直接源头,后者是我们生命间接的(通过父母或祖父母等)、久远的源头。在动物界,我们常能发现基于动物本能的那种舐犊之情和反哺之恩。作为人,我们更应该具备爱护之情与感报之恩,如此则人间处处皆可显出温馨的画面。此外,死祭莫如生养,想到“亲不在”的将来,也能够激起人们对父母及时行孝的心理。

逝者已去。对亡者的态度,实际上体现了生者的思考。为什么对亡者的重视或追念能达到“民德归厚”的效果呢?

第一,它反映了一种报恩感恩的超越意识。当一个人将自己与对祖宗的情感联系起来时,就会认识到,今天取得的成绩并不仅仅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更是靠祖宗的血脉相承——没有他们在生命环节的传承、延续,我们自身就没有生命,那么何谈其他呢?同样,联系到生活和工作,如果没有自然的养化、国家的培育、集体的氛围、众人的帮助,我们哪来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呢?因此,我们应常怀感恩之心,这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行。

 此图描绘清明节时,一家人扫墓祭祖的情景

第二,它唤起了人们的责任担当意识。祭拜祖先是人们认识自己的义务和责任的一种重要形式。祖宗留下的基业我们能否守得住?祖宗的业绩我们能否发扬光大?祖宗积累的德行我们能否彰显?面对列祖列宗的亡灵,我们的所作所为能否对得起他们的期望或冀盼?

第三,它激发了人们对自我言行的反思意识。“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满足欲望和需求,往往不顾一切,很少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后代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和影响。如此下去,有意无意的失误和过错将不可避免。然而,面对祖先的亡灵,我们会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把“生”的眼光拓展至“百年”后的境遇,如此,我们就会懂得“立身行道”之理,从而改正自己的恶言恶行,并努力以“善”对待一切人和事。恶消善长,日积月累,德行便会不断增厚。

(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亡者祖宗亡灵
滑轮
亡灵节
雨水收集者
Remember Me请记住我
Reading and Optional Choices阅读七选五
《钢琴课》中威尔逊的民族追寻
穿越时空探访“祖宗”
放逐天堂
“亡者”归来
奶奶的宝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