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山祖庙为例试析广府陶塑脊饰的色彩特征

2018-04-10 03:27赵金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陶塑祖庙广府

赵金

(天津美术学院 艺术与人文学院,天津 300141)

陶塑和灰塑在岭南建筑装饰中被并称“两塑”,它们与木雕、石雕、砖雕共同构成了该地区传统建筑的主要装饰形式,其中陶塑在建筑中一般用以脊饰,多见于祠堂庙宇或大户豪宅,是广府地区的独有装饰并一度影响港澳与东南亚。陶塑脊饰又称“瓦脊”或“花脊”,是主要装饰建筑正脊、看脊及垂脊、戗脊等部位和端头的建筑构件,其产生时间应在明代,但至清代才得以发展成熟,形制上主要脱胎于博古脊,有单双面之分,鼎盛期的瓦脊规模宏大,多见数段拼合塑造。瓦脊题材从早期花果鸟兽为主到后来以人物故事著称,本土粤剧内容也曾被大量借鉴吸收。广府脊饰的存在对建筑物个性和美感的塑造作用非常突出。在现存的传统建筑里,以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德庆悦城龙母庙、三水胥江祖庙和惠州罗浮山冲虚古观等五处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清代陶塑脊饰,尤以佛山祖庙数量最多且最具代表性。

佛山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后历经二十多次重修和扩建,主体建筑在清顺治十五年基本定型,而庙内现存的建筑装饰则多为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时所添置。祖庙奉主神真武,随佛山经济发展成为珠三角地区民间祭祀的典范,出于民间信仰的功利性与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又具儒释道并存的特征,这在其建筑装饰的题材上亦有体现。沿中轴线从南到北排列的主体建筑三门、前殿(东西两廊)、正殿和庆真楼上均有陶塑瓦脊,既有表现天官赐福、姜子牙封神等祈求幸福、向往仙界意愿的,“郭子仪祝寿”这类体现儒家忠君报国思想的故事也多有采用。这些瓦脊高度均一米有余,长度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立于屋顶之上极好地丰富了建造者借建筑与神、与人交流沟通的愿景。

除题材因素外,佛山祖庙瓦脊的色彩特征也很典型,本文就此试予以归纳并分析以其为代表的广府陶塑瓦脊色彩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工艺条件。

一、色彩特征

陶塑瓦脊属建筑琉璃系统,明成化后民间琉璃开始发展,由石湾民窑集中生产制作的广府瓦脊可谓应时而出。由于远离政权中心,又受民间趣味的深刻影响,瓦脊追求繁复明丽的风格,在工艺上也与北方有别。就祖庙现存瓦脊来看,无论是大院内单独陈列还是主体建筑上留存的,均施釉。但人物或故事题材瓦脊中,人物的面部和手足处则一般不施釉。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出于写实考虑,可以更好体现皮肤的质感;二是为了对比挂釉的服饰冠冕,让观者在远距离依然可以辨别人的样貌。

在釉色方面,祖庙瓦脊以蓝、绿为主色调,同时搭配黄、白、褐等色,少见红色、黑色和紫色。其实这也与史料载石湾窑 “广窑以蓝胜”的釉色特点基本一致。①追溯到陶塑瓦脊的生产,清代石湾制作瓦脊的为二十四行中的花盆行,瓦脊沿用了传统花盆行的配色规律,蓝绿为主又复配浓淡不同的釉色。

> 图1 祖庙三门瓦脊”姜子牙封神” 图片(作者拍摄)

>图2 陶塑“月神” (作者拍摄)

祖庙中最引人注目的陶塑非三门瓦脊莫属,该脊饰长31.7米,双面可观,由名店文如璧制于清光绪二十五年,被称为“花脊之王”。瓦脊塑造区分上中下三层,中层为主干,上下层分别为鳌鱼和花草装饰;中层又做两层,上面为观看演出的人物和建筑环境,下面为粤剧故事内人物和场景,多组粤剧场景并列其间,包括正面东段的“舌战群儒”、正面中段的“姜子牙封神”、正面西段的“甘露寺”和背面的“郭子仪祝寿”,两侧置蓝色博古脊耳。陶塑中置于高处的一对鳌鱼为金黄色,局部点缀绿,与脊饰中央的铜宝珠形成呼应,共同构成视觉中心,其色彩在强化空间边界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而瓦脊中的人物服装以蓝、绿、褐色占大部分,间以白色、粉蓝色,主角多着流黄色——“姜子牙封神”的故事被放在三门瓦脊正中,取分封众将,北帝统属之意,极好的强化了圣俗空间分界,因而关键性的人物——姜太公和封神台周围诸人服色均主要采用偏暖的流黄色,视觉上的膨胀感使形象更为鲜明(图1)。当然,着装色彩与人物身份也有一定关系,武弁市井多为蓝绿色,文人秀士则为粉蓝、灰白色。除人物外,作为衬托的亭台楼阁一般一层或两层,屋面形式与建筑装饰也是岭南地区所常见,瓦脊上建筑环境的用色以蓝绿为主,如绿色琉璃瓦屋面加蓝色剪边。

三门屋檐东、西侧与端肃门和崇敬门连接的位置还饰有日月二神独体陶塑,它们可被视为三门整体脊饰的补足部分,体量上为适应建筑空间相对常规公仔为大,高85厘米,出自清末名家黄古珍之手。和正脊陶塑比起来,虽仍是以褐、绿、蓝为主,但色彩效果因结合了细致多样的塑法尤显繁丽,如月神衣饰的云肩依花样、花底、边缘和排穗逐层区分色彩,贴塑的花样上使用绿、蓝、白各色并点缀红褐,很好的衬托出月神的妩媚(图2)。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日神月神的面部和手足于胎上施白色釉,这种处理究其原因应主要在于其所在位置相对正脊距观者较近,因而相应追求近距离的视觉效果。

二、广府陶塑瓦脊色彩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一)文化层面

祖庙瓦脊色彩多见蓝、绿,这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观”是有紧密联系的。五色观于中华文明意义重大,其作为一种体系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成,而阴阳五行说则奠定了五色观的思想基础。先有《周礼·考工记》云:“画潰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对五色代表的宇宙时空方位已做界定,后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又与五色的青、赤、黄、白、黑一一对应,五行相生相胜的转化得到十间色并在汉代被广泛应用。

五色体系中,青色位列五色之首,《说文解字》有“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之说。②所以就外在说,中国古代重视青色,应与自然环境相关;就内在说,是向往“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在此层面上,也就不难理解广府陶塑瓦脊蓝、绿为主的因由。加之岭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使林木茂盛、四季常青,瓦脊上的蓝绿色就更给观者以万物生长的清丽感受。

再以祖庙瓦脊上的人物服色为例来看,其主要人物着流黄,陪衬角色多为蓝、绿、白等色,这首先是与古代礼制以服色区分社会地位相一致的:蓝色、绿色和白色在秦、汉、晋、唐、宋、明、清等朝均算不上高贵的颜色,白色还被用为丧服之色;服黄与帝王关联则始于汉代,稳定于隋唐,至清朝时,明黄为禁色。所以广府瓦脊上只以偏暗的流黄为主。从另一角度说,作为整体建筑色彩的辅助,陶塑瓦脊上这些颜色的使用,符合民间建筑的规制(祖庙虽经过敕封,但等级上亦不可突破),同时体现了民俗的影响。

(二)工艺层面

陶塑瓦脊的色彩主要靠釉色呈现。石湾窑在桑枝灰、稻草灰和松柴灰等成分的釉基里加入河道淤泥构成传统釉药,明代后又增加以贝壳、蚝壳等动物灰,矿石着色剂及玉石皮、玛瑙、长石粉等熔融填充剂制的矿物釉,使作品烧成后有浓艳厚重的艺术特征。但广府瓦脊用釉有其特殊性,原因有二:一在体量。相对专供赏玩的小体量陶塑,体量较大、高高在上的瓦脊更注重外轮廓和远观的整体效果,所以少用石湾窑因仿钧而著称的窑变釉彩如翠毛蓝、三捻花等,多用单色釉。二在功能。虽也供欣赏,但陶塑瓦脊归属建筑部件。

建筑琉璃在北方多施低温铅釉,但石湾瓦脊釉属高温钙系釉,这早在南汉国时期陶制建材釉上已有先例,除工艺传统外,应和地域气候也有关联(铅釉易受水气侵蚀)。钙系釉相对铅釉在釉面平滑、光泽感强上并不具优势,但石湾脊饰釉成分中的碱金属氧化物(K2O、Na2O)及氧化铝的含量都较高,它们给釉色外观带来饱满柔和的效果;河泥及不同的矿石作为呈色剂主要以铜、铁、钴的金属氧化物为主:在氧化气氛中,铜使釉发绿色,铁使釉发黄色,钴使釉发蓝色,少量的铜、铁、钴也会在釉中起调色作用。石湾窑对于铜、铁(尤其是铁)釉中呈色的发挥由来已久,明代以后更是大有突破。此外,广府脊饰的釉料成分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锌,可以提高釉面光泽度和硬度,减少釉面裂纹。技术上的积累是陶塑瓦脊色彩水准的保证。

还需提到的是,瓦脊上人物造型的面部手足等处露胎。陶塑瓦脊的坯胎与石湾陶器一致,主要为东莞陶泥与石湾砂相混,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产地的重要标志。因泥与砂含铁量不同及配比不同,煅烧后呈色有差(胎体中的呈色元素主要是铁):泥多则胎色暗灰,砂多则胎色偏红,配比恰到好处则胎色较白。瓦脊虽追求远观效果,但在祖庙脊饰上也有泥、砂配比差异的体现,前殿和正殿正脊的绝大多数人物造型胎色偏白,三门瓦脊的个别人物造型则胎色偏红。

(三)实用层面

陶塑瓦脊产生于广府,固然吸收了一定的中原琉璃脊饰工艺,但更出于岭南气候对建筑装饰的要求:岭南地区雨水多、日照强、天气潮湿,更由于多数地区临海,海风中带酸性,需要耐侵蚀的材料。陶塑亮丽光洁,不怕日晒雨淋,防腐抗潮,很好地适应了自然条件。

在色彩方面,瓦脊少用大红等强烈色彩。原因在于为避免观者在广府日光下仰视炫目刺眼,无法分辨形象。而蓝、绿、褐相对明度略低但色彩倾向鲜明,加之色块间穿插交替、合理分布,实现了少而不简的更好观赏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岭南地区的建筑装饰是结合使用的,佛山祖庙的主体建筑上都采用了陶塑瓦脊与灰塑、木雕的搭配。灰塑是以石灰、麻刀、纸浆和铁丝等为主要材料,再加上色彩进行描绘或塑造;木雕形式主要为金漆木雕,表现技法除沉雕、浮雕、圆雕外,以镂雕见长,并结合拼接、镶嵌等多种技法。大红大绿的灰塑和金碧辉煌的木雕,在样态、色彩上都与瓦脊互为补充,实现总体视觉效果的满密浓艳,这反映出地域性的审美诉求,也强化了建筑的传统社区生活重心的地位。

佛山祖庙的瓦脊折射了广府陶塑脊饰的色彩特性,揭示其形成原由因而也就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装饰是既关之观念,又关之技艺的艺术。陶塑瓦脊乃至旧有建筑装饰种类在传统建筑文化生态不同程度受到冲击的当下该以何种面貌良性存活,这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注释:

①张维持.广东石湾陶器[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1:85.

②余戈.论中国古代色彩“尚青”观的文化内涵[J].美术界,2013(6).

参考文献:

[1] 关宏 编著.佛山祖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2] 钟汝荣,史鑫 编著.石湾陶塑[M].岭南美术出版社 2009.

[3] 曹金燕.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石湾陶塑瓦脊[D].广州:中山大学,2010.

[4] 余雯蔚,周武忠.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J].艺术百家,2007(5).

[5] 罗宏杰,李家治,高力明.中国古瓷中钙系釉类型划分标准及其在瓷釉研究中的应用[J].硅酸盐通报,1995(2).

猜你喜欢
陶塑祖庙广府
虎啸山林,傲骨嶙嶙
——陶塑《虎啸山林》的外貌形态及内涵分析
“广府好礼”广式糕点礼盒包装设计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水环境视域下广府古城景观演变研究
汉代陶塑审美特征对中国现代陶艺创作的启示探讨
当前广府籍海外华人统战工作研究
陶塑
祖庙:中国上古的仪式中心及其复杂内蕴
宋元以来浙江妈祖信仰研究初探 *
浅析中国原始陶塑的艺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