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燕
张晓晖正在给孩子们讲课
张晓晖正在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张晓晖说,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的笑容让他一直坚持到今天。
一位青年教师,在筹集善款帮助贫困学子近10年的时间里,他发起的“母亲助学活动”已募集善款近140万元,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次。这位先后多次前往河南,云南等地的山区助学支教,本人也被贫困学子们称为“母亲”的小伙子就是张晓晖。
张晓晖是河南大学德语系的一名普通教师。10年来,他曾先后23次前往南召山区支教助学。在他的帮助下,1所小学有了图书室,3所小学获赠体育器材,5000余册图书让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看见外面的世界。他还为孩子们带来了4000余件衣物,让那些沾满泥巴的小脸不再挨冻。
张晓晖正在给孩子们辅导作业
十年前,因为班上一名女生经济困难,导致这位女学生一天只吃一顿饭,最终上课时饿晕在课堂上,让张晓晖开始关注起贫困学生这个群体。经过调查,张晓晖发现,不仅班上有很多的贫困学生,学校里的贫困学生更是比比皆是。有的贫困学生因为父母都患重病,面临着辍学的危险,有的贫困学生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终日奔波于教室和打工的地方。得知这些后,张晓晖难过极了,善良的他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除了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部份钱来帮助那些贫困学生,他还在网络上发帖号召大家一起来帮助贫困学生们。
让张晓晖大为感动的是,很多网友响应他的号召,纷纷给贫困生捐款。一笔笔带着善意和关切的善款“飞”进张晓晖公布的网络账号时,张晓晖也感受到了其中的责任重大。为了不负网友们所托,他亲自调查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合理地将善款分给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并及时记录公布善款支出明细。
在河南的南召山区的破烂教室里,身着不合身旧衣的孩子们一一接过张晓晖递过来的书包,文具等礼物时,一个个都开心地笑了。很多孩子因为父母进城打工去了,一直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张晓晖的到来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被关爱的滋味。当张晓晖给一个因为干农活弄伤手的孩子上药时,这个孩子仰起天真的小脸,小声地叫了他一句“妈妈”。就是这声与自身身份极不相符的称呼让张晓晖感到了来自孩子们极大的信任和感恩。回去后,他正式成立了“母亲助学”公益活动,并决定一定要把这个活动坚持办下去,让更多的贫困学生受益。
随着助学范围的扩大,受捐助的学生渐渐从河南山区扩大到云南等地,而助学所需的资金也越来越多,光靠网友们的捐款显然不太现实。为了不辜负和孩子们假期见面的约定,张晓晖只好把业余时间和假期都利用起来,做各种各样的工作赚钱。读委培研究生期间,因为只能领到基本的工资,张晓晖只好接了多个家教。这样他一个星期的大部分晚上都在做家教中度过,周末则从早上8点半做到晚上九点半,其它的时间他还通过给企业做翻译等工作赚钱。就这样,靠着不停的打工的积累和平时省吃俭用,10年里,光张晓晖个人为“母亲助学活动”的捐款就超过15万元。
张晓晖和孩子们一起拔河比赛
为了最大限度地将善款送到贫困学子手里,每次前往贫困山区时,张晓晖都是自己出钱只身前往。十年来,路费,食宿费,车费每一分开支,张晓晖从未动用过“母亲助学”活动中的钱。他要用最纯粹的心,维护“母亲助学”的纯净。
有一次,为了赶上夜里两点的火车,他不得不连夜加班整理账目、清点物品,在身前和身后背着两个大包打车去车站。等下了火车,又顾不上劳累,坐上前来接他的山区老师的摩托车赶往受助小学发放捐赠,最终在傍晚才吃上了饭。可他的心里,还牵挂着一个住在山那边的学生,他们约好这次要见面。
张晓晖经常会收到许多物品捐赠,例如钢琴、几百册图书、上千件衣服。每到这时,他总是尽可能将捐赠物品清理干净。他说:“这不仅是一份爱心,更是一份尊重。”
有一次,母亲助学金收到一千件运动衣,为了清洗干净,他和几个学生一起,洗衣机不够了就用手洗,然后晾晒、归置、打包,整整忙了两天,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穿上新衣服时那明亮的笑容,所有的辛苦和疲惫就一扫而光。
“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眼泪变成雨水就能落下来/每个孩子都应该被宠爱/他们是我们的未来/同一天空底下相关怀/这就是最好的未来……”张晓晖说,是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的笑容让他一直坚持到今天。
慢慢地,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被张晓晖无私的助学爱心感动,不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张晓晖个人和“母亲助学”活动去帮助贫困学子,那些受到“母亲助学”活动关爱成长的贫困学子在参加工作后也开始加入到帮助他人的队伍。他们和张晓晖一起,把关爱送给更多的人。
十年,140万元,受惠贫困学生达2000多人次,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颗如母亲般的暖暖的爱心。有人说,这世上最无私的莫过于母爱。年轻的小伙子张晓晖,用一颗如“母亲”般的爱心,为贫困学生们铺就了一条条充满希望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