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千
[摘 要] 教育扶贫在国家扶贫工作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促进就业扩大就业的扶贫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职业教育以其特色教育方式训练学生技能,培养技术性人才,填补国家“蓝领”就业市场的空缺。职业教育需要因地制宜地满足贫困地区的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就业,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
[关 键 词] 扶贫;精准;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88-01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部署,但是一些贫困群众脱贫后再次返贫困,主要是没有掌握从根本上致富的方法,这说明单纯的物质扶贫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职业教育在改善落后地区贫困窘境方面作用显著。研究职业教育的精准扶贫不但具有帮助农村脱贫致富的现实意义,还具有储备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力的战略意义。对贫困家庭来说,职业教育成本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较低,培养人才从投入到产出周期较短,投入的资金少,能够使贫困人口在较短时间内享受到职业教育带来的成果。
一、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一)面向职业教育实行精准扶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我国之所以久久不能从总体小康社会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行列,是因为不能精准地对偏远的贫困农村地区进行扶贫,要想治愈贫困人口脱贫返贫的痼疾,必须改变“治疗”方法,对症下药,采用精准扶贫的“处方”。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扶持模式也要从“输血式”向“造血式”发生转变。职业教育的内在特征决定了其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不可替代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发展经济的要求
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不在于传统扶贫方式上的新口号,而是在于扶贫方式、扶贫理念上实现质的变化。职业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且入学门槛低、教学周期短、见效快,能够有效缓解贫困地区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三)精神需求的内在需要
传统扶贫存在一定的缺陷,以物质给予、财政帮扶为主要手段,并没有考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源头活水,更没有改变贫困人口“等靠要”的精神陋习。而精神扶贫具有更加人性化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扶贫正是精准扶贫在更加全面地将贫困人口精神风貌纳入考量范围提出的有效性举措。
二、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优势
(1)职业教育需要投入的资金和成本少,贫困家庭的能力更易于接受,而且职业教育的时间周期短,较短时间内成果就可以转化为资金。(2)精准扶贫对贫困地区更有针对性,职业教育为无法读高中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出路,且费用更低。(3)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与岗位紧密结合,更有利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就业,从而实现脱贫致富。(4)职业教育面向的对象不局限于适龄学生,也包括广泛的社会人员,更适应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休宁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做出了优秀示范,教授了当地贫困青少年,提供了就业岗位,是把职业教育推广到平民的经典范例。
三、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路径
(一)职业精准扶贫需要多方积极合作推动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离精准扶贫的目标相去甚远。据统计,现在国家仍存在着数以千万计的贫困家庭及人口,因缺乏技术致贫的比例超过五分之一,国家执此牛耳,即可实现百万人口的脱贫致富。
這就要多方参与共同开展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工作。发达地区享有较多且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而需要接受帮扶的贫困生源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助对象要摒弃从事技能性工作低人一等的陈旧落后观念,从孩子成才的标准就是做学问的误区中走出来。校企合作要精准定位,企业要积极参与进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过程、实习就业的过程中来,由此才能培养出适合岗位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需要与时俱进
(1)职业教育课程精准设置。职业院校要时刻关注市场行业动态,深度分析就业市场的需求,精准设置学校课程,这样学生掌握的技能才能满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要。(2)培训手段要灵活。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因材施教,根据不一样的受教育群体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根据用工需求选择不一样的授课内容。(3)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之余,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要实现可持续的新常态
建立健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监督机制,防止“重形式,轻实质”问题,根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受助对象的进入与退出、职业教育扶贫资金的去向、职业教育扶贫的满意度。同时,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奖学金制度,用以激励刻苦扎实学习专业技能的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同时,学校可以配合政府实施多种扶贫模式,既有贫困家庭通过贫困认定直接获得接受教育机会的途径,也可以组织学生半工半读,既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又可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也可以实行企业订单式培养,即企业先支付学费,受助对象参加工作后从工资中抵扣学费。
参考文献:
[1]王进思.法治新常态下建设优质高职院校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2).
[2]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
[3]侯长林,游明伦.职业教育的多元化扶贫功能及其定位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