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萍
[摘 要]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落实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在生态文明视野下,要高度重视理论创新研究,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美丽新中国。主要以生态文明视野下理论创新研究进展为论点,重点阐述几点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相关行业人士提供些许帮助。
[关 键 词] 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81-01
目前,基于生态文明视角下,加强理论创新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环境问题是生态问题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的延续,与生态环境治理有着极大的区别。从生态环境治理到生态文明建设,党的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不断深化的创新过程,充分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情况。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共荣的美好格局。
一、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创新的演进
首先,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关于生态的表述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等要求。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重点阐述了生态问题,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容忽视,必须处理好这些关系,致力于将我国推向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进一步深化了生态治理一系列问题,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将自然生态的保护落实到位,确保资源利用效率的稳步提升。
其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要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充分结合起来,对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理念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復,做好相应的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
再次,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五位一体”总格局,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生态、社会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彰显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1]。对生态文明建设来说,其已经成为围绕科技创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最后,在“十九大”中,明确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美丽新中国。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必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要求社会全体成员必须提供多种优质的生态产品,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相契合,打造出全新的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发展新格局,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平衡。
二、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具体保护措施
(一)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对体制机制来说,其具有明显的全局性和稳定性,必须构建统一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给予生态环境保护一定的政策性保障。对财税和价格等经济杠杆进行综合运用,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将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进行完善。此外,还要加快制定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将其纳入相应的绩效考核中,进而将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
(二)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要加快构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积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2],做好综合处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问题,注重湿地保护,将地质灾害降至最低。同时,要加快构建天然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保护工作推向市场化、多元化的道路。
(三)加大生态环境监督与管理力度
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设计与组织领导,设置自然生态监督与管理机构,制定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将自然资源资产所有的权责范围进行明确,将机构或部门的行政执法职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要积极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出台主体功能区的相关配套政策,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严厉惩处。
(四)积极培育全新的绿色文化
绿色文化是生态文明观念和文明发展观念的重要体现。首先,要积极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制定可行的绿色文化创新产业发展规划,在现代众多产业中,要大力培育极具潜力的产业。并且还要对当地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加强资本运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应用,创造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品牌。
此外,还要积极培育特有的城市精神,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赋予生态文明建设全新的动态灵魂,确保城市精神与生态文明建设做到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给予城市发展全新的生命力。
三、结束语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实现经济发展的顺利转型与升级。要树立高度的生态文明理念,将其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加大监督与管理力度,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处于平衡状态,进而推动我国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文英,陈润羊,斯姝华.我国生态文明研究格局及理论体系框架[J].学习与探索,2017(9):99-103.
[2]王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及世界意义[J].理论学习,2017(4):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