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海沣
[摘 要]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立足民族地区实际,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州以及临夏州农村学校的调研,从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支持体系方面分析了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生态困境,并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留守儿童自身层面提出了改善策略,以期更好地解决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問题。
[关键词]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生态困境;改善策略
一、引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将子女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1]。全国妇联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城乡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者出现。受我国户籍制度限制以及农民工经济承受能力的影响,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在农村老家,进而产生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现象。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等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民族地区的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支付能力严重不足。为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大部分农村中青年选择到经济条件较好的本省城市或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孩子留在老家接受教育。在此,希望通过对甘肃省甘南州和临夏州农村学校的调研,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生态困境,分析生态困境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合理建议。
二、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存在的生态困境
只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实现完美的结合,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但是当前民族地区农村大部分学生家长迫于经济压力而选择外出务工,很多学生因此而只能接受不完整的家庭教育。
1.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问题
(1)留守儿童学校违纪现象较普遍
在现代学校制度下,家校合作是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重要途径。针对留守儿童的调研发现,41.5%的学生经常迟到,26%的学生有旷课现象。部分留守儿童即使到校上课,在课堂上也经常不认真听讲。留守儿童迟到及旷课现象固然与民族地区上学远、交通不便有一定关系,但更多的是缺乏家长的监督,没有养成按时上学的良好习惯。而且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长期在外务工,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校各方面表现,学校也因家校沟通渠道不畅通而难以向家长反映孩子平时的出勤情况。
(2)留守儿童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近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明显提高,但仍然存在学生辍学反弹的危机。对甘南州一所农村小学的调研发现,学校办公室宣传栏上写着近三年学校学生辍学率为0,但通过对该校校长的访谈得知,宣传栏上的辍学率是为应对上级的检查,事实上,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尤其以留守儿童居多。究其原因,主要来自经济方面,留守儿童辍学回家可以帮家里挣钱,让家里暂时缓解困难。此外,留守儿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也是导致其辍学的重要原因,很多留守儿童及其家长认为读书并不重要。
2.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生活问题
(1)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中安全隐患较多
儿童处于人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在生理和心理上对父母依赖较为强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的留守儿童却因父母外出务工得不到悉心照顾和积极引导,再加上他们思想不成熟以及分辨能力较低,所以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增多。如临夏州某小学的一名特殊儿童,三岁时其父母就到兰州务工,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而那时因为年幼不懂事,不小心碰到电源插线板而触电,致使手臂等部位被电伤。可见,在需要父母照顾的时候却没有得到必要照顾,会使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明显增多。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中家务负担较重
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一般都比较单调,尤其是放学回家后,每天都只能重复着枯燥的繁重家务活。这不但会影响儿童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剥夺了本应属于他们自己的快乐童年生活。在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中,很多孩子都提到放学回家后要做饭、洗衣服、扫地等,很少有时间复习功课,有些年龄很小的孩子还得照顾体弱多病的爷爷或奶奶,这对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的儿童来说负担较重。相比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脸上很少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承担了太多额外的负担。
3.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亲情关怀而造成的孤独心理
研究表明,与父母分离时间不同的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分离时间越长,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各种心理问题更突出[2]。对甘南州某农村学校的调研发现,56.8%的留守儿童父母2到3年才回家一次,部分留守儿童父母甚至更长时间才回一次家;63.4%的留守儿童平时很少与外出务工的父母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沟通。因此,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少倾诉对象和家长的积极引导,往往容易对外界产生认识偏差,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问题又因父母长期不在家而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很容易致使儿童产生孤独心理。这些因亲情关怀缺失而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2)缺乏归属感导致不健全的人格特征
民族地区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是便有了一大批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而背井离乡,到陌生的城市打工。巨大的城乡差别已然在外出务工者内心形成了心理落差,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很多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有时还会受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的歧视与讽刺,身心健康受到伤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得态度消极,容易成为课堂中被忽视的群体,没有集体归属感。这种弱势群体的自觉归类会使得留守儿童形成孤僻、内向等不健全的人格特征。
4.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体系问题
(1)社会环境不良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影响
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家书屋、文化娱乐场所极其匮乏。而且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都没有机会去感受那些能给他们童年带来快乐的活动场所。对临夏州的调研发现,高达90%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去城市感受过那些为儿童打造的学习和娱乐场所,即使父母偶尔会把他们带到城市,也因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充分地去体验其中的乐趣。此外,民族地区农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地方封建传统思想浓厚,这样的社会文化环境非常不利于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2)缺少社会组织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支持
民族地区农村没有建立健全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有些地方甚至连留守儿童所需要的基本学习用品都要到四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去买,更没有条件建立专门给予留守儿童生理或心理辅导的专业组织。对甘南州和临夏州13所学校的调研发现,学校所在地的农村基本上都没有当地政府设置的或相关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机构或组织,但73.8%的被调研留守儿童都认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对他们会很有帮助。因此,我国民族地区农村应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组织,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三、改善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路径
1.加大对民族地区投资力度,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当前由于我国地区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要控制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过快增长,就必须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依据民族实际兴办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减少或避免劳动力外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东部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国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吸引这些密集型产业在当地落户,这样大批农民工就可以实现就近就业,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照顾孩子,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增长趋势也就得到了控制。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大部分农民工通过外出务工,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拥有了一定的资本,要点燃他们返乡就业创业的激情。因此,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该以此为契机,利用民族政策优势以及西北地区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工回家乡就业创业,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2.强化机构建设,成立“留守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机构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民族教育的问题,也是民族地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对于民族教育的生态发展以及民族地区社会繁荣稳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地方政府要站在民族发展的战略高度,专门成立“留守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机构,不断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社会保障机制,形成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社会氛围。民族地区县级政府或乡镇机关可以牵头,组建由县、乡镇以及村委会等干部联合办公的“留守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机构。这种不同级别的行政干部联合办公,既能充分利用县级干部所拥有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也能充分利用乡镇及村委会领导了解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的信息优势,共同把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参与的帮扶机制
在我国当前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中,社会组织建设还很滞后,非政府性的民间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在西北落后地区基本上没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构建社会力量参与留守儿童帮助机制已经成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吸纳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在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帮助。同时,可以通过社会组织补偿教育的方式,加大对留守儿童家长的培训力度,提高其自身文化素质,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学会与孩子有效沟通,达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目的。
4.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加强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随着社会转型升级速度不断加快,我国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加严重。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农村学校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中心,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疏导。心理健康教师要经常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帮助他们坦然面对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尤其要帮助留守儿童克服性格弱点。
5.增进家长与教师彼此的沟通,促进家校合作水平提升
相互合作的家校关系是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留守儿童家长要主动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通过电话联系、远程视频通话以及家长会等形式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以便及时和孩子沟通存在的问题,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因此,家长与学校之间应该形成家校合作定期联络机制,进一步扩大家校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全面改善。
6.增强留守儿童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在其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它有利于个体角色的内化,也有利于自我心理矛盾的疏解[5]。要帮助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信念,相信贫困山区的孩子通过教育一定可以改变自身命运。不管是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还是放学回到家之后,都要加强自我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努力提高自己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此外,留守儿童人际交往意识不强是其形成孤独、冷漠等性格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中,要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把自己的特长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收获学习与生活的自信;同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会引起教师更多的关注,不让自己成为被忽视的人,塑造积极的阳光儿童形象。因此,要帮助留守儿童在平时的生活中努力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主动适应学校生活,增强自己的生命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2]辜胜阻,易善策,李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1(9):29-33
[3]贾娅玲.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07(6):85-89.
[4]王敬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71-73.
[5]潘瑜.贵州省凯里市湾水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D].贵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