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格局研究

2018-04-09 06:56,,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教育

, , 

(1.浙江工业大学 学生处,浙江 杭州 310014; 2.浙江工业大学 科学技术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4)

自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首次提出“大数据”以来,大数据的摩尔定律从经济领域一直蔓延到了教育领域,尤其是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结合研究西方学者起步比较早,主要集中于大数据实用主义哲学的网络意识形态研究,近二十年来国内在网络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阵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领导权和主导权面临着挑战,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系数,因此研究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格局可以凝聚高校师生的网上共识,打破旧框架的发展制约,激发高校教育管理的活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创新理论发展不仅需要朝着“引领”“专注”与“极致”的方向发展,未来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更应该与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相结合,使大数据像生源、师资和经费一样,成为高校运行中的根本性资源。本文从“教育治理”的角度出发,探讨网络意识形态与治理理论的契合点与治理体系构成。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理论的战略生成

(一)大数据的社会融合主张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时代要求

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的清朗网络空间的愿景以来,大数据时代的社会融合主张逐渐彰显,再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国家政策开始强调要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制,可见我国的教育网络信息化之路已经迈向了互联网+教育管控的应用阶段。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近年来不断推进自媒体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校管理工作的融合创新,以师生事务管理服务的网络流程再造为重点,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价值共同体”的融合主张相适应,新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发挥“网络社群”等兴趣或职业共同体的协同作用。

(二)大数据带动的提质增效需求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促进动力

“校本中心主义”思想是高校事务管理与服务模式的缺陷,因其目标简单,功能单一,缺乏生命力和吸引力。在不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高校中,往往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系统完全隔离,系统中的信息无法共享,各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各自垄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校教育管理的“信息孤岛”,即便是在成立扁平化管理的师生事务服务大厅的高校中,入驻的部门或者办理的事务并没有真正实现信息化服务。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所强调的降低教职员工日常工作的繁复性正好与大数据时代提出的“提升管理质量”与“增加实际效用”的目标相契合,信息化手段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应用,可以及时处理高校突发事件,防止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思想混乱。

(三)师生数字信息化素养提升是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坚实保障

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是APP Generation的数字原生代,特点是依靠APP表达自我,抗拒面对面说话,网络传播的创意点子层出不穷。据美国一项研究发现[1],美国青少年平均每天7小时38分钟用于使用手机APP,每周每人超过53小时,因此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远远低于美国的背景下,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引导的复杂性逐步增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指导任务逐步增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要求逐步增多,对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传承与网络化改造难度逐步增大。在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大数据时代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素质能力的主张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需求相契合,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批由学生干部、青年教师骨干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

二、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新挑战

(一)集成性的综合网络管理平台的功能开发不够完善

一般高校的综合管理平台可以涵盖师生从入校—在校学习工作—离校的各项功能系统模块,但从目前部分信息化建设领先高校的建设现状来看,仍有一些需求量大的功能处于已开发但未使用的阶段,如学生讲座、教师科研、社会实践、课外育人等的信息管理。一名学生从入学开始,在大学四年期内参加了哪些学生组织、参与了哪些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都应该在系统中通过选项录入来实现信息输入,以此形成学生的电子档案;而一位教师从入校开始进行的一系列科研教学和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也应该在信息化系统得到记录。但是这项功能的落地使用因其顶层设计的制度缺失导致难以落实。目前涉及到的教育管理各块工作在信息化建设中也是相对独立的系统,难以在高校综合管理系统中得以一贯制的实现,如何将所有的信息服务融入到高校综合信息平台中来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二)高校网络应用系统的数据共享性不高

大多数现有的应用程序在高校中基本上都是由开发团队单独开发,信息共享较差,不但功能单一化,而且相互交叉性较大。例如,这些系统都包括师生基本信息,但每个系统设计不统一,导致不同系统中的师生信息数据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共享,不能综合利用。每个系统开发完成后,必须重复数据采集才能完成各个系统的信息录入。重复采集工作,使基层的教职员工耗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增加工作量,也容易使师生产生厌烦情绪。比如师生综合管理平台中应该可以涵盖网上报告厅借用系统,使师生登入自己的数据库后就可以自由申请和预约,而不用单独开发借用系统,增加教职员工与学生申请管理的工作量。

(三)高校行政部门信息化系统各自为政、难以互通

高校行政网络信息化系统众多,如学工、研工、财务、教务教学、人事、后勤管理等系统。但是,目前在大部分的高校中这些信息化系统基本上呈现“数据孤岛”现象,学工系统、人事系统经常难与教学、教务、后勤、组织、图书管理等系统发生联系,无法对师生进行正确的画像分析。因此这些观念问题的衍生更加需要学校多个行政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信息交换,防止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三、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创新格局

面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切实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意识形态刚性约束明确清晰,同时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中央巡视工作安排,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不断增强[2]。因此,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关键在于互联网和教育管理创新发展应深度融合,不断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和创新,再造网络流程,从高速化(Velocity)、有效化(Validity)、精确化(Veracity)、多样性(Variety)、跨界性(Vastness)五个方面创新高校数字化管理的格局。

(一)Velocity格局:建立管理扁平化的自助式服务高速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各种信息工具,更重要的是在日常事务中使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方法。用大数据创新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传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黏着力。创新“互联网+”教育管理理念,建立扁平化自助式服务模式是一种高效的办法。比如通过大数据信息化技术实现“一站式”学生综合事务服务,在综合事务大厅进行在读证明、无犯罪记录证明、奖助学金证书、荣誉证书、学习成绩单等自助打印,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便捷的事务服务,而且可以减轻教职员工的日常管理压力,为最大程度发挥教育管理队伍的潜能提供了方法和可能。未来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分为三个层次(见图1),内层为最基础的高校学生网络自助服务,中层为思政工作队伍与大学生的网络即时性交流,外层是网络创新主题教育活动的渗透。内层是核心前提,通过自助服务将教育管理队伍从繁忙的日常事务型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更有精力进入到中层的网络即时性交流过程中,中层强调的是通过平等的网络谈话和交流缩短与大学生的沟通距离,而最广泛的外层正是覆盖于内层与中层周围一切的网络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如线上微信朋友圈主题标语、微博主题故事、论坛主题互动、主题网络博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外延全覆盖式的网络创新主题教育活动是基础性与沟通性工作的现实参与和效能反馈,同时积极的反馈又能反哺于内层与中层的自助与平等交流。

图1三层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二)Validity格局:完善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大数据预警机制

前苏联教育家泰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在过去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时期里,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调查时间才能充分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而在大数据爆发式增长的新时代中,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把握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再辅之以面对面的沟通了解,便可以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精准画像”,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过程的服务与全方位的管理[3]。而在这些低密度价值的数据里,通过对一卡通消费数据、网络舆情数据、校园监控数据、学习动态数据、学生事务数据等的筛选提取与分析处理,可以预测掌握学生未来行为的趋势[4]。从提高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上看,有三种方式(图2),一是利用同一个学生个体在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数据,来评估学生的成长状态,并对其异常性进行判断;二是利用不同学生个体对同一项教育管理活动参与的数据,来分析该教育管理活动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并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判断;三是利用不同学生个体相近或相似的数据,来分析不同的学生群体性行为和现象,并对群体性特征和问题进行判断等。

图2学生群体的大数据预警可视化对比分析

例如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之江E家”个性化学生成长成才基础平台成功地用网络化大数据手段解决了共性和个性发展的问题。共性问题通过对涉及学生事务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规范,建立学生事务数据库,推出“小E”校园百事通搜索引擎,一般性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搜索找寻答案,既方便学生又减少学生线工作人员的重复性回答,不能解答的就可以通过个性化咨询的渠道进行服务解决。个性问题主要通过三个载体进行,一是“之江E家”在线互动平台—辅导员网上工作室,二是咨询专线,三是发展性问题的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咨询。

(三)Veracity格局:提升网络舆情的大数据研判与应对能力

近年来,网络群体事件“备受关注”、校园突发事件“屡遭围观”、各种敌对势力“加剧渗透”,部分学生在校园BBS、微信群上将矛头直指高校管理者。大部分网络事件都具有群际传播、策划煽动、酝酿放大的特征,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5]。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思政工作者,如何在深入人心的网络圈子里,加强与学生在网上对话的能力,提升网络思政工作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力。而由大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的舆情研判具有精准性,通过网络工具与社交软件的熟练运用,可以大大提升思政工作者舆情研判与及时应对的能力。在网络事件的发酵中,通过网络散步谣言,吸引在校学生围观,以混淆视听的做法屡见不鲜,而思政工作者作为在活跃的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学生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的“意见领袖”更应学会用精准的大数据分析提升舆情事件研判的准确性,并且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和移动客户端)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既要面对面,也要键对键,主动占领网络阵地,进入互动社区,主导话语权的思考,提升网络舆情的及时应对能力。

(四)Variety格局: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吸引力和黏着力

许多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在高校中层出不穷,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教师与学生无一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或领军人物。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田媛领衔研发的“微助教”信息化平台,利用微信嫁接平台实现在线签到、答题与课堂表现互动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平台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在信息技术全面发展的时代,应该牢牢把握网络文化育人,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主动高速占领手机桌面和其他网络平台。在互联网+的思想引领方面,网络文化打造渠道应该多样化,成立新媒体联盟,建立网络互动社区,开展微话题讨论、微访谈茶坊、微主题班会、微型党团课等系列教育活动;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编辑电子刊物,推介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案例;建设校园思政专题网、有特色的微信公众号、有吸引度的资讯服务网、有识别度的网络文化品牌等多网融合的思政教育产品;推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微公益助力活动” 等系列教育专题,用主动创新的多样化网络文化活动和产品不断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起源于上海高校的“易班”大学生网络交流社区是一个基于真实校园生活的学生互动虚拟社区,主要以满足高校师生课堂教学、校园生活、社会实践、求职就业、娱乐交友等切身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聚合和收集教育教学资源,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在服务学生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五)Vastness格局:推动学生信息网络服务的社会化发展进程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跨界思维最主要的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思维跨越没有界限,创新才永无止境,跨界实质上就是用大视野和多角度来看待和解决问题。一直推崇跨界思维的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盛赞其为“普世智慧”,他将跨界思维誉为“锤子”,而将创新研究比作“钉子”,认为“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问题看起来像一个钉子”,形象地诠释了“大”与“小”的辩证。乔布斯也不过是把PC和无线技术联系到了一起,产生了平板电脑的想法。而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跨界思维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学会通过社会化网络的服务,分解辅导员工作压力,搭建信息化社会资源共享平台。如学生社区保险网络服务,由保险公司直接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中国电信、移动公司上网服务,由社会运营商直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附加性的网络服务;中国银行网上银行服务和微信支付服务,由网上支付平台便捷化学生日常的充值活动;铁路局和公路局开展自助取票机活动,由交通管理部门直接面向高校信息化终端为学生提供省时省力的网络取票服务。高度社会化、事务开放式与丰富性并存的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未来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态势。未来应该将更多各类形式的新时代网络文化产品根植到学生们的价值理念中,推进高校综合管理信息门户、教师微博微信、校园微信公众账号等信息化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建设,不断壮大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5(3):4-10.

[2] 周福战,牟霖.新时期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形势和对策[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4):146-151.

[3] 李岳秋.大数据视域下高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6(7):35.

[4] 梁爽.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6(2):80-84.

[5] 尤慧,徐卿.大数据理论在高校教育管理管理创新中的应用[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系统科学在工程决策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北京: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66-67.

猜你喜欢
信息化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