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花/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构建中小学课程形态,既要考虑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内容,而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则是由课程内容及素养培养的特点共同决定的。2013年3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开展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促进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的课题研究,2015年7月,深圳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基于学生素养,我们将课程形态从 “内容—功能”维度划分为四大类。
学科形态课程。学科形态课程是我国中小学最普遍的课程形态,是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其重点内容在于深化知识学习,提高认知水平,功能是通过认知教学培养人的理性能力。学科形态课程相对成熟,但割裂的学科知识和传统的教学实施还不足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能力。我们以学生素养培养作为学科课程的结合点和学科整合的贯通点,将学生素养培养渗透至所有课程之中,将割裂的学科知识统整起来,发挥学科形态课程的整体育人功效。优化的重点是深化教学方式转变,并以学科统整、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以及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推进学科形态课程的深化,丰富学科课程的实施样式。
课程形态 设计项目 项目说明建设中小学“好课程”已实施三年,遴选和委托开发近千门深圳“好课程”,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已在全市推广使用,并带动罗湖区、龙岗区、光明新区、大鹏新区建立有效机制对接“好课程”建设学科形态课程促进学科课程整合全市中小学持续探索,重点探索跨学科融合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已涌现出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学校、锦田小学等一批典型学校促进教学方式转型全市中小学持续探索,重点探索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新方式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出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与标准
活动形态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是指向学生价值情感教育和实践精神培养的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重点内容是深化不同活动类别的教学方式,探索更好的活动课程教学载体、平台和机制;其功能主要通过身体的经验建立人的感性认识。以往各种活动类别混杂,未能形成有效的分类活动的具体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活动形态课程进行了优化,重点是以科技社团、体育社团、文学社团和艺术社团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内容,以涵括科技、体育、文学、艺术四大类别的“四点半课程”为抓手,探索形成分类的活动课程及其实施的多样形态。
课程形态 设计项目 项目说明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开发了一至九年级读本,读本于2016年在全市试用活动形态课程创建优秀学生社团已创建三批,每批200个,每批创建周期3年,资助社团类型包括科技、人文、艺术、体育等领域中小学“四点半”课程已实施三年,全市资助近400所中小学开设了“四点半”课程,有力促进了学生兴趣发展
探究形态课程。探究形态课程是对知识形态课程的重要补充,着眼于运用所学知识和工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内容是深化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其功能是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形态课程成长时间较短,缺乏对分门别类的探究活动特性的把握并根据类别探索不同的探究活动具体模式。我们对探究形态课程进行优化,以科技创新发明、创意设计制作、社会公共问题、生命健康与成长、自然科学实验、动植物生活习性、人文艺术、学科拓展应用等八大门类探究活动为重点,形成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探究五类教学类型,丰富了探究形态课程的实施样态。
课程形态 设计项目 项目说明已实施三年,全市创建了200个创客室,在国内首次出台了创客实践室建设、创客课程开发、创客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创客导师培养等四份指南,举办三届学生创客节,推动创客教育体系化发展中小学生小课题研究创客教育探究形态课程已实施三年,每年资助600项左右中小学生小课题,形成了从申报到中期检查,到过程指导和成果验收的系列配套管理办法
职业形态课程。职业形态课程是以职业体验和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形态,着眼于学生生存需要,其功能是通过职业体验等方式培养人的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精神、能力。本项目主要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活教育和财商教育为基础,大力开发职业形态课程并稳步推进实施。
课程形态 设计项目 项目说明开展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按年级开发出小学至高中的12本职业生涯规划读本,已在全市范围内试点职业形态课程多所学校已开发出系列化的生活教育课程,从生活意识、生活技能、生活能力、生活素养等方面加强学生职业认知、体验与规划开展中小学财商教育试点推进生活教育已按年级开发出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财商课程,并在全市30所学校进行试点
学科形态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活动形态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当下的生活,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探究形态课程指向未来,既引导学生以指向未来的开放性问题为学习内容,也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职业形态课程则是为了引导学生增强对职业的理解、体验、认知,形成将来从事任何一种职业所应具有的职业素养、品德与技能。
这四大课程形态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也非替代关系,而是并存且相互补充的关系。对四大形态课程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四大形态课程各自的具体模型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职业形态课程还不丰富,有待在全市加强开发和实施;各种形态课程的实施过程还不规范,一些基础性的课程实施标准有待建立;与课程形态变革相适应的配套改革,特别是课程形态建设基本标准型的政策文件和资源支撑制度还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