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会“七十二变”?

2018-11-30 22:55北京市十一学校
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本职七十二变专业性

赵 楠/北京市十一学校

一段时间以来,似乎人人都可以以情怀或责任之名指摘教育,并对基础教育和教师进行“场外指导”。要求广大教师既要能博闻强识,又要做道德完人;既要高质量完成一系列行政工作,又要强化“服务意识”给学生做“保姆”;昨天听领导训话上班考勤,今天又来了各路“专家”指导工作,后天还要按照媒体顾问要求把课堂办成展示晚会……疲惫不堪的同时还要做好最为本职的教课、答疑、批作业,仿佛教师个个要变成“七十二变”的孙悟空。

我们不禁要问: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专职教师的主业是什么?应当怎样培养?要知道教师的本职就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于“教书育人”。从教学的层面说,教师要在专业知识过硬的基础上,系统学习教育学知识,并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提升职业素养;教师的职业劳动是非常能动的,不仅要学习,更要反思、探索,做好知识的落地与传播,开展课程研发、教材开发、学习研究等一系列工作。从教育的层面说,每位教师都是管理者,对未成年人个体、班集体乃至整个学校的管理,以及对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成长规划等的指导和关切,其专业难度不可小觑,而且要投入大量的职业良心。在广大农村、在走读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付出的则更多。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使得知识迭代加快、学习路径增多,社会分工也日益明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更加强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云杉老师有一本专著《从启蒙者到专业人》,很好地概括了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师角色演变的历程。即便受过系统教育,也并不等同于“懂教育”。年高德劭、曾是“孩子王”的老教师并不敢随意判断和管理今天的学生,中学优秀教师亦不敢妄谈小学教育教学。眼下社会上种种“谈教育者”(而非“教育从业者”)不断引介和推销所谓新理念,甚至仅仅借由修辞术,“创新”种种教育名目;一天书都没教过的记者、官员,发声都大于一线从教者本身,甚至直接“指导”一线教学工作,指挥教师的工作方向和重点。广大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用在回归本职、提升专业素养上,而是疲于应付各种行政事务、绩效考核、未待充分评估论证就匆匆上马的各种新试验,以及为教育界日渐兴起的“造星运动”做嫁衣,本末倒置,越发背离教师工作的专业性。

然而,很多一线教师本该是教师专业性最好的注脚,却对业外人士的“教育理念”作为颇为仰慕。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专职培训与职前培养均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和干扰,出现了很多令人失望的问题:相关部门过于看重和施行权力、行政干扰太强,培训内容落后、不切中教学重点与痛点,培训形式和考核机制僵化……相关师范院校或专业则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想方设法“去师范化”,因为培养一名企业家所获得的短期收益要远高于培养一名老师。这些都使教师无法更好定性自己的专业,并渴望听到“外界”的声音。

二是当前的教师队伍选拔与构成问题多多。由于职业专业性未得到充分重视、劳动待遇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晋升通道狭窄,使得如今部分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社会期待。我们需要反思的,不是教师不读书、不专业,而是会读书、好读书、本可以成长为优秀专业教师的人,为什么没有选择教师岗位。

今年年初刚刚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并强调“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从启蒙者到专业人》书中写道:“作为一个专业人,要小心守护学术与教育的有效性范围,需要有一种具有相对自主性并且‘价值中立’的学术,对所置身的世界,方能有所贡献。”可见对教师专业性的重视与呵护迫在眉睫。

让学习真正地发生,不是把孩子从课桌上“拯救”到地板上,而是靠教师的学识与智慧引领;让教育真正地发力,不是让“教书匠”学会时髦的“七十二变”,而是要依靠一大批专业过硬、与时俱进的教师。培养和选拔优秀教师,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建设,方能践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猜你喜欢
本职七十二变专业性
蓝鲸也要七十二变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立足本职工作,发挥组织员先锋模范作用
赞镇老干党总支副书记侯爱进
声博雅徐兆宪 音响零售,品牌+专业性不可或缺
演员的专业性和多样性
汉字七十二变
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创新工作对策研究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看我七十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