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琳
摘要:“新常态”已然成为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一个新用语,也成为企业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热词”。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如何适应新常态、融入新常态为切入点,针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敢于担当,善于担当,体现担当,对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加强履职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党员干部;本职
一、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面对新常态的现状
国有经济应对“三期叠加”的影响,增速回落,增长趋缓,下行压力加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成为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也是企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企业员工思想和行为方式呈现出多变、多元、多样的形态,不同群体的诉求多样性、差异性日益增强。
一是“换挡焦虑”症。一些干部常有“工作不如以前好做”的感慨,对经济新常态表现为不适应,把不努力形成的低增长归咎于“新常态”,自我安慰,不思进取,停滞不前。那些在旧有的“病态”政治生态中“自由快活”惯了的干部感叹“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对长期形成的做法有路径依赖,一时“找不着北”,滋生了消极、懈怠、迷惘情绪,出现了“换挡焦虑症”,导致心理上的疲惫和心态上的失衡。
二是“难作为论”。有的干部面对新常态不以为然,任务不上肩,执行不得力,角色难到位。信守“不干事,少干事,不出事”的做事做人潜规则和“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消极态度,“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的倾向成为对“新常态”不适应的典型表现。
三是“改革疲劳”症。经济新常态本质上是改革新常态,个别干部由于没有放下对经济增速的纠结,没有摆脱墨守成规和僵化保守的桎梏,对实现新发展的信心不足、激情不够,感到在企业和自身发展上前景不明,引发了思想和情绪上的波动。
二、新常态下党员干部创新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带头解放思想、敢字当头,敢于求变、敢于碰硬、敢于亮剑,主动营造了各方面的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要有一个逐步适应和习惯的过程。作为党员干部,更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树立新“理”念,创造新业绩。
一是党员干部要调整心态。心态决定状态,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新常态下,一些党员干部心态失衡,工作不在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在新常态下更要讲党性、重品行。各级党员干部面对新常态、新起点、新跨越,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加强党性锻炼,忠实践行党的章程,忠实践行党的宗旨,忠实践行党的事业,以严谨的态度坚守工作岗位,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积极为企业各项指标的完成作出贡献。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锤炼良好的政治品德,做到对党忠诚老实,严守党的纪律,全心为民;培育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勤勉敬业、担当奉献、不计名利;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党员干部要调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各种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调整思路,要积极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意识处理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党员干部要敢担当、有作为,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建立起与新常态、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作风建设长效機制,做到知行合一、真抓实干、为民务实。
三是党员干部要调整眼界。眼界决定境界,眼界是所见事物的范围,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宽度或广度;境界本为土地的界线,常指人们思想认识上所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当前,企业改革发展正处于机遇与危险、成绩与矛盾并存的关键转型期。各种新常态下,旧的办法难以为继,新的办法还没有显现出来。这就要求党员干部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进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坚持以德治企和依法治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解决好金钱观、事业观和政绩观。
四是党员干部要调整定位。定位决定站位,各种新常态下,党员干部要调整定位,深刻理解“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政治内涵,按照好干部标准、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四有干部要求严格规范自己,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能不能自觉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醒与成熟。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越要讲政治、越要懂规矩、越要守纪律。要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纪律观念,自觉置身于规矩之下,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以制度管人管事,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积极认清形势、适应形势、驾驭形势。要“转”,使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紧跟时代步伐;要“变”,在作风、精神、能力上积极适应新要求;要“干”,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以开拓创新、知难而进的智慧和勇气,肩负起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