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吉勤
摘要:为了探讨贵州省新晋本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11名贵州省新晋本科院校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达到显著正相关,与无动机达到显著负相关;2.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均能显著正向预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适切性能正向预测无动机,情感性能负向预测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专业认同
引言
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已逐渐意识到教育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开始对教育逐渐重视,于是涌现出大量關于教育影响因素的探讨。于义务教育阶段大部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动机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于高中和大学则更多关注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以及学习动机的内化,并且学生所选专业直接关系着将来的就业趋向,而专科院校与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差异,新晋本科院校正处于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和本科院校人才目标的转型阶段,因此本研究将关注这一部分特殊人才的专业认同感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所谓的专业认同是指学习者在认知了解所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1]。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它通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投入水平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高[2]。有研究表明,专业认同高的学生学习动机更强[3];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学习动机部分维度对专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4]-[6]。人本主义的自我决定理论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Basic psychological needtheory)、认知评价理论(Cognitive evaluation theory)、有机整合理论(Organismic integration theory)和因果定向理论(Causality orientation theory)对学习动机进行了阐述。该理论既强调内部动机,又关注外在动机如何影响内部动机,学习动机的激发重点在于外部动机的内化。并认为人是积极的有机体,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这种潜能可以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活动,有益于能力发展,这种对自我决定的追求就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内在动机。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被试主要由贵州省五所学校(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安顺学院、贵阳学院、贵阳师范学院、都匀学院)构成,采取分层抽样,每所学校各抽取9个班,每班30人,其中按专业类型文科类、理工类、艺体类学生大一至大三各抽取1个班,共1350名。回收131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问卷911份,有效率为69%。其中,男生 363人,女生548人。文科335人,理工305人,艺体271人。大一年级学生 314人,大二年级学生 303 人,大三年级学生294人。
(二)研究工具
1.专业认同感问卷
专业认同感问卷[1],该问卷由秦攀博所编制,量表包含四个维度分别包含5、8、6、4题项,即认知性(1-5)、情感性(6-13)、行为性(14-19)、适切性(20-23);均采用正向5级计分;的各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a系数在0.760—0.894之间,总问卷的a系数为0.916,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可作为测量专业认同感工具。在本研究中该量表各维度克隆巴赫 a系数在0.819—0.876之间,总问卷的a 系数为0.934,信度较高。
2.学习动机量表
大学生学习动机量表[7]采用中国学者陈保华2007年翻译修订的加拿大心理学家Robert J.Vallerand的AMS.C28问卷,该量表包含3个分量表,7个维度,每个维度4个题目,从1完全不符合至7完全符合采用7级计分,修订后保持了原量表的结构和题目,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在0.58~0.77之间,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51~0.72之间。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a系数在0.641~0.818之间,可靠性较高。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总体状况
按照AMS-C量表计分方法,在该项目上评分≥4为高认同度。计算学习动机各分量表中的高认同度被试占总体的比例,结果见表1。
表1显示,被试学习动机高认同度项目人数分布依次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无动机。从分量表分析发现,除无动机外人数分布均超过50%,认同调节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学习知识和外部调节,再次是体验刺激和获得成就。无动机分量表的认同度是7个分量表中最低的。调查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发展正从外部向内部转化,其学习动机构成多样化;在其动机构成中,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对其影响均较大,但真正无学习动机的学生也很少。
(二)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相关关系
专业认同各方面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自主性指数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无动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
(三)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预测分析
以专业认同各维度为自变量,分别以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无动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表4和表5。
以专业认同为自变量,内部动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 3可知,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F=104.372,p<0.001),回归系数显著( =0.507,p<0.001),专业认同对内部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25.7%。
以专业认同为自变量,外部动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 4可知,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F=68.228,p<0.001),回归系数显著( =0.429,p<0.001),专业认同对外部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 18.4%。
以专业认同为自变量,无动机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存在显著线性关系(F=22.203,p<0.001),回归系数显著( =0.216,p<0.001),专业认同对无动机有正向预测作用。预测力为4.7%。
三、讨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学习动机整体状况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动机依次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和无动机。其中,个体的认同调节得分最高,其次是学习知识得分相对较高,说明大学生学习动机趋于外在调控型,并不断内化。而且大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受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调节,不存在完全无动机的学生,所有学生均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其中认同性调节得分最高,无动机得分最低。而认同性调节是外部动机中内化程度最高的维度,这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正在由外向内部动机转化,无动机得分最低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不存在完全无动机的人。自我决定理论强调自我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并认为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是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来源,即内在动机来源[8]。而学习动机的内化就是在不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出的一种内驱力,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对很多事都会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而激发了他们兴趣,促进了其学习动机的内化。
(二)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关系讨论
本研究显示专业认同与学习动机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无动机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与赵慧勇(2013)、刘启剛(2015)以及张干群(2016)的研究部分一致;且赵慧勇(2013)和刘启刚(2015)的研究还表明,学习动机部分维度对专业认同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陈翠华(2014)的研究表明,行为性和适切性对学习动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9]与本研究结论部分一致,本研究表明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能显著正向预测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情感性能显著负向预测无动机,适切性能显著正向预测无动机。这说明专业认同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显著正向影响的,与无动机是显著负向影响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动机不是纯粹单方面的影响,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原因如下。
一方面,对于专业认同对学习动机的相关关系而言。内部动机是由外部动机不断内化而来,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更易产生对专业的积极认知和专业兴趣,积极的专业认知会加深个体对专业的情感卷入程度,从而促进个体学习行为产生,个体学习行为越积极、越主动,一般而言获得知识与期望也会相对更高,更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并且个体对某专业的认知深度会影响对该专业的情感卷入和精力投入,情感卷入和精力投入又直接影响对该专业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个体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直接反映出个体的学习动机的强弱及倾向性,同时会直接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个体对专业的认知水平及了解状况会间接影响个体对该专业的适切感和学习动机。个体对专业认知水平的提升和接纳,就会促进个体外部动机的内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内部动机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专业认同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无动机呈显著负相关。
另一方面,对于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对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均有正向显著预测作用,而情感性对无动机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适切性对无动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情感性和行为性分别表示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对专业认可,而学习动机也主要表现在这三方面,如果个体对所学专业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都能表现出接受和认可,则更愿意在该专业上付出一切,反过来也就促进了学习动机的提升和内化。
参考文献:
[1]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要海玲.大学生学习倦怠与自我决定学习动机的跨文化研究[D].太原:山西师范大学,2013.
[3]赵以文,袁潇,李永娟.中职学生专业认同、学习动机和专业课成绩之间的关系:自我控制的调节作用[J].人类工效学,2016,22(01):16-20.
[4]赵慧勇,宁静.高职生专业认同特点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第35卷(4):95-99.
[5]张干群,李明明,赵金静.大学生学习动机、专业认同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6(12):55-57.
[6]刘启刚,周立秋.公安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对专业认同的影响研究毐[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5,12.
[7]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8]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1:212-217.
[9]陈翠华.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