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蓓 杨广荣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读中体味《呼兰河传》诗歌一般的语言特点,并运用这样的语言特点背诵文章相关段落,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在实践运用中发展语感。
2.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细节描写体会祖父的慈爱,在个性化阅读及朗读中发展思维。
3.学生透过文字想象出“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生活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在读中体味《呼兰河传》诗歌一般的语言特点,并运用特点背诵文章相关段落,展开想象进行仿写,在实践运用中发展语感。
2.学生透过文字想象出“我”和祖父在花园中生活的画面,从而感受作者快乐自由的心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由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师:第一次与继红小学的同学一起上课,为了更了解大家,许老师课前也向你们的班主任咨询了咱们班同学的情况。老师给我发了一些照片,让我更直接地了解大家。看这是哪位同学,来说说在做什么,当时心情怎样?通过一张张照片我们回忆了童年生活中许多美好的经历。照片真好,能直观地呈现画面。然而,世间有一种事物比照片还好,它不但能描述画面,更能传递作者的情感。
生:是文字。
师:是呀,都说文字有温度,今天我们一起透过文字,穿越时间的界限,用心去感受一个小女孩童年的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祖父的园子》。上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师:回家都预习课文了?那老师可要检查预习效果,这段话有一个我们学过的多音字反复出现,不太好读。(课件: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先自己试着读读。
(生读这段话。)
师:你根据不同语境选择“种”的正确读音,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师:其实这段中还有一个多音字“溜”。 这是字典中对两个读音的解释。(课件:liū形容某处桌面、地面光滑,平滑。liù用石灰、水泥等抹墙缝,堵、糊缝隙。)根据句子的意思,你覺得该读几声?
生:我觉得应该是读四声,因为句子里溜平是一个动作。
师:难读的句子我们读好了,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多帮助。下面就请同学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文章写了小萧红童年时和祖父在花园里做的事情和看到的漂亮的景物。
师:你根据什么知道文中小女孩是萧红?
生:书下边写的作者萧红,选自《呼兰河传》。
师:读书很细致,书下注释会告诉我们许多重要的信息。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萧红写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萧红原名张乃莹,而她的这本小说在写法上和我们以往学的小说《杨子荣打虎》《肖飞买药》都不太一样,它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有一位中国的大作家曾这样评价这篇小说——引读(课件: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三、从事件中感受快乐,初步体会语言特点
师:既然说它是叙事诗,那我们就先默读课文,找找作者都写了在花园中的哪些事情。可以把事情概括出来,如果好几段文字都写一件事情,那你就要概括出一个词语,标注到相应段落最前面。也可以用词语概括出来标注到书上。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戴草帽、拔草、栽花、种小白菜。
生:接着写了铲地、吃黄瓜。
生:追蜻蜓、采窝瓜花、 捉蚂蚱。
生:最后写浇菜 、睡觉。
师:你们都找到这些事情了吗?(课件:10件事。)没找到的补充完整。
师:找到了写的事情,那作者又是怎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来写这些事的呢?来,我们读读这段文字体会一下。女生读蓝色的部分,男生读红色的部分。这样的句式在以前学过的小说《杨子荣打虎》出现过吗?有什么独到之处?
生:后一句与前一句内容基本相同,押韵。
师:内容相似,字数也差不多,你发现了作者写作的一个秘密。
师:读起来有节奏。看看句子的长度,你能发现为什么有节奏吗?
师:是呀,灵活的短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像读小诗歌似的。既然大家发现了句式的特点,那老师就帮大家把这段文字变成诗歌的形式排列起来,再一起读一读,感受这诗歌的节奏。
(生齐读。)
师:谁能按这种语言特点,接着把它补充完整?(课件:祖父铲地, ,祖父浇菜, 。)
师:就这样读着读着,就读出诗的韵味,读着读着就仿佛看到了一老一小在田间忙活的画面。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吗?(板书:快乐。)其实小萧红在花园中能如此的快乐任性,离不开一个关键人物——对,就是给了她无限宠爱纵容的祖父。文中有两段文字写得特别好,快来默读这两段,从哪能体会到祖父的爱?
生:我从祖父看“我”把韭菜拔了,留狗尾草也不生气,还看着“我”笑,感觉到祖父爱“我”。
师:笑是对人物哪方面描写?一共写了几次笑?
生:“笑”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一共三次写到笑。可见不管作者干什么祖父都觉得可爱。
师:三次笑的神态包含了祖父对作者的无限宠爱,还从哪体会到这份爱了?
生:我从祖父教育作者的语言看出祖父爱小萧红,一般犯错误后家长一定会批评孩子,可是祖父没骂小萧红,还耐心讲怎么分辨两种东西。
师:是呀,不但没生气,还在逗自己的小孙女。语言的描写的确体现了人物慈爱的特点。那联系上文还从哪感受到祖父对萧红的爱?
生:祖父下种萧红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祖父也不批评她,任由她捣乱。从这些动作看出祖父爱她。
师:萧红的动作哪里是帮忙,就是添乱,祖父竟任由她胡闹。
生:祖父铲地,她也铲地,够不着锄头杆儿,祖父还把锄头杆拿下去让她拿着锄头的头乱勾。祖父给小萧红提供瞎闹的玩具,可以看出祖父爱萧红。
师:同学们能運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体会到祖父的特点就是非常的慈爱,真会学习。体会得这么到位,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吗?班级推荐三名同学分角色读这两段。
(生分角色朗读。其中祖父的速度稍快。)
师:其他同学对三个人的朗读有什么评价吗?
生:小萧红读出了顽皮可爱,但祖父年岁大应该稳重点,所以读得要慢一些。
生:我感觉读旁白的同学很流利,而且也有感情,读萧红提示语的时候语速快,在读祖父提示语的时候读得就比较慢,符合人物身份。
师:看来你们已经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了。其实对话中作者回答祖父问话时的语气并没有写,现在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她会以什么语气回答祖父的问话呢?先填空,再以这种语气试着读一读。但填空前要联系上下文看看是否合理。
生:我(自信地)说:“谷子。”因为此时作者坚信这就是谷子,所以自信地说。
生:我(骄傲地)说:“谷子。”因为我觉得我帮祖父干了这么多活,回答祖父问话的时候自然就很骄傲。(指导:结尾语调轻轻上扬, 来体现骄傲的语气。)
生:我(调皮地)说:“谷子。”(指导:语速可以再快点。)
生:我(一本正经地)说:“是的。”(指导:一本正经的时候语速慢。)
生:我(理直气壮地)说:“是的。”
生:我(疑惑地)说:“是的。”
师: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吗?可以联系上下文说说。
生:不同意,因为她后面都去拿证据了,说明此时萧红对这是谷子坚信不疑。
师:大家同意吗?你带着坚信不疑的语气读读。
生:我(跺着脚)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因为祖父不信“我”,“我”就生气了,所以跺着脚。
生:我(着急地)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生:我(骄傲地)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找到证据了,所以“我”骄傲地说。
生:我(生气地)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师:读文时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同,所以读出的味道也就各不相同。不论“我”是怎样的语气与祖父说话,祖父仍然慈爱地对“我”笑。有了这爱的包容,作者的童年才能如此快乐无拘无束。就像书中说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所以在她的世界里,一草一木,一景一物也都是自由自在的,在她眼中花园中的——一切都有活力,都有了无限的本领。
四、从景物中感受自由,积累运用语言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看看花园中都有哪些灵动的景物构成了这幅风土画。请大家默读14~18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都看到哪些景物。请你用( )标画出来。
生:作者看到太阳、天空、蚯蚓、蝙蝠。
师:蝙蝠、蚯蚓是真实看到了吗?
生:没看到,因为太亮了它们不敢出来。所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生:作者看到大树、土墙、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白云。
师:作者观察得多仔细,从天空中的太阳到地面的大树,从没有生命的土墙,到扎根土地自由生长的植物,再到可以无拘无束自由飞翔的鸟虫都被作者尽收眼底,描绘在这幅风土画中。而且写得也很有意思,自己先读一读第15自然段,说说作者哪里写得好。
生:作者运用排比句也写得很有韵律。
生:作者大胆想象把动物当人,这种拟人很生动,把景物都写活了。
生:“愿意”这个词用得好,把景物的自由都写出来了。
师:作者这些写作的秘密都被你们发现了。灵活的短句式排比读着有诗歌的韵律,动植物当人来写,很生动地体现了人的快乐情感。
师:我们也把它按照诗歌的形式排列,我们师生分组配合着读一读这段,把这种快乐自由的感觉送到文中。
(生配乐分4个小组、男、女生分句子读文。)
师:相信这诗一样的语言,自由的画面,一定已经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了,去掉一部分文字,你记住了哪些画面?
(生每人一句,背诵这段文字。)
师:根据这段文字的韵律,我们很快就记住了这些生动画面,真正让我们感受到这《呼兰河传》就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师:既然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那画中除了我们刚刚读到的植物是自在随性的,还有哪些动物、植物或者景物也是这样逍遥的呢?联系14~18段中的景物,都有什么来着?用上这个句式,你也展开想象,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再说给周围同学听听。
生:花儿是自由的,愿意开就开,愿意睡就睡,若一朵花不开,也没人管它。
生:鸟儿是自由的,愿意落在树上就落,愿意飞走就飞走,若想吃谷子也没人管它。
生:太阳愿意升起来就升起来,不愿意升起来也没人管它。
生:白云也是自由的,愿意变成什么形状就变成什么形状,愿意变多大,就变多大。
生:萧红也是自由的,她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愿意躺在地上睡觉也没人管她。
师:把同学们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段话。我们也用这灵活简短的句式来作诗了!
五、在质疑中激发阅读期待
师:我们刚刚跟随作者在花园中经历了童年趣事,看到了富有生命力的景物,其实作者真是借助这些事和景抒发自己快乐和自由的情感。正如作家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乡土画,其实这评价还有后半句话,那就是《呼兰河传》还是一段凄婉的歌谣。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为什么写的是童年快乐的事情,还能凄婉呢?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吗?
生:老师我知道,我读过这本小说,最后写到祖父死了,园子也荒芜了,这里就体现了伤心,所以是凄婉的歌谣。
师:这位同学说了原因之一,到底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请你走进《呼兰河传》吧。小说是要用阅历去品读,用时间去回味,相信将来的某一天,你读完这本小说,又了解了萧红坎坷的一生,自然就能体会这句话中蕴含的情感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编辑/赵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