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世纪前后英汉翻译教材特征比较及问题分析

2018-04-08 07:36张欢冯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比较教材

张欢 冯莉

摘要:翻译教材是翻译课程、翻译教学的直接依托。本文借助学者张美芳(2001)对翻译教材的调查研究框架和数据,对国内2000年后出版的英汉翻译教材进行了调查。在分析翻译教材特征变化原因和存在的问题后,为未来翻译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对英汉翻译教材的编写起到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材;英汉翻译;比较;新世纪前后

翻译教材是“以培养和提高翻译技能为主旨、有较为清晰的以教学为导向的编撰线索、用于翻译课教学的教程”。翻译教材是翻译学习者参照的一手资料,所以教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如今在社会急需翻译人才的大背景下,研究翻译教材不仅可以更好地完善翻译教材编写模式,也可以直接推动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要求的合格译员。因此,研究翻译教材具有重要意义。

一、 21世纪以前的翻译教材窥探

学者张美芳耗时3年完成《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一书,该书调研了115本一般用途的翻译教材,包括流派分类、教材个案分析、组织教师访谈或者填写调查问卷等多项研究。根据张美芳的调研结果,新世纪以前的英汉翻译教材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整体来讲,翻译教材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反映社会需求。21世纪以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均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年间,英汉翻译教材数量极少;文革期间,翻译教材未得到发展,新增的翻译教材数量为零;改革开放期间,随着与外界世界的联系日益增多,翻译教材市场有了明显的起色,数量增加,种类丰富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涉外经济交流的繁荣发展,商务类等专门用途教材种类也处于增加趋势。

第二,21世纪之前的翻译教材在不同年代受不同理论影响而呈现不同特征。“70年代以前传统英语语法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与之相适应的是‘语法翻译法;70年代以后是解构主义主张的‘听说法;80年代以語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为主的‘功能教学法在我国开始出现。”以上特点在新世纪以前的翻译教材中都能找到痕迹。张美芳将翻译教材分为三个流派,分别是词法句法流派、功能流派和当代译论流派。

第三,21世纪以前的翻译教材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

1. 翻译教材编写目标混乱,教材内容不够全面。1949~1998年出版的翻译教材的特点主要是让读者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学习翻译史和翻译标准的相关理论,在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缺少明确的表述和系统化的设计,这是由于全国的翻译能力研究还比较落后,缺少专门的翻译教学管理机构,更没有统一的翻译教学大纲,使得编者翻译教学理念与目的不明确。

2.专门用途的教材与一般用途的翻译教材的差别并不大,其专业性不足。专门用途翻译教材是指科技、商贸、旅游等这类指向专门领域和特定目的的翻译教材,虽然理论上有明确的适用对象,但教材编写仍然以语言转换为主,没有深入阐明专门领域的专业翻译特点。

3.翻译教材体现的翻译理念落后,理论未能很好地指导实际。比如教材中翻译的标准依然是“忠实对等”或“信达雅”。“当代译论流派翻译教材进入中国,开始把学生的视点从词和句子结构的转换拓宽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文读者这一层面。”可见,翻译标准并不是传统上所讲的信达雅,也要考虑到语用层次。在这一方面,翻译教材的编写水平有待改善。

二、21世纪之后的翻译教材特征分析

笔者共收集了248本2000年以后出版的英汉翻译教材,调研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一般用途英汉翻译教材在以下四方面呈现出新特点:

1. 翻译教材数量: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翻译需求的扩大化,翻译教材的数量在新世纪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以下柱状图清晰地显示出翻译教材在刚刚进入新世纪的前五年发展较缓慢,而在后十余年内的增长速度较快也较稳定。

2. 教材编写理念与目标:各翻译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前言或后记部分。在笔者详细调查的40本一般用途翻译教材中,29本教材描述其目标读者时都写到“供高校本科英语专业或翻译专业的学生使用”;而明确写出供“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使用的教材”仅有7本,供“高职高专英语笔译学生专门使用”有4本。这便反映了一个问题,即教材使用群体不够细分,使得教材的内容不够具有针对性。翻译在学术领域和学科地位上都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翻译教材不应该默认为同时适用英语专业和翻译专业,而应有所区分,设计多层次多类型的翻译教材,以满足本科和硕士各阶段的不翻译教学需要。

3.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40本教材中,有13本教材在前言部分提及到“本书的编写理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或者“本书提倡用理论指导实践”,但是通过笔者实际阅读发现,理论和教材的结合仍停留在脱节的阶段。很多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在每一章节前面介绍了翻译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能借助于理论进行解释的译例少之又少。多数译例的翻译还是依靠于翻译技巧解决的。也就是说,目前的翻译教材理论部分单薄,且并未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

4. 译例:目前翻译教材的译例来源主要有四种,一是编者多年的翻译教学经验积累下的译例,二是收集专八或其他翻译相关考试真题,三是来源于文学著作或实用性报刊和新闻的真实译文,四是摘取自其他翻译教材中的典型译例。译例来源广泛,涉及领域丰富,形式和内容相对新颖,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三、关于21世纪前后翻译教材的问题分析

首先,教材内容未满足翻译职业需要。翻译教材还停留在双语转换的语言能力训练目标上,传授翻译行业或实践知识的寥寥可数。正如张美芳所言:“翻译教材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翻译人才,但是在前面一两章所讲述的翻译原则标准外,讲实际问题时,编者又回到了语言教学轨道上去。”新世纪前后的翻译教材都没有完全摆脱语言教学的思维,并未提供满足翻译职业需求的翻译教材理念和框架。

其次,教材目标读者定位不清晰。目前还并未找到一本教材,从培训职业译员角度,将翻译行业需要的实践性知识和能力都编入教材中,这也意味着没有要把学生培养为职业译员的清晰目标。这和前文提到的翻译教材的读者群没有细分、缺少针对性有直接关系。21世纪以前,翻译专业的重要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翻译教材中没有介绍翻译行业知识还情有可原。21世纪以来,翻译学科已经具有独立地位,按照发展趋势,翻译教材应该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实际上,市面上出版的翻译教材理念仍然落后,注重的还是讲解基于双语转换的翻译方法,不能切合市场需要。

四、结论

在21世纪前后的翻译教材对比前提下,发现了当前翻译教材存在的问题,有一些是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的,另一些是在新世纪以前的教材中遗留的。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笔者的建议是:

1.翻译教材的编写目标应严格依据翻译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以此为前提,结合市场需求,体现教材的时代性。2012年高等教育学校翻译教学专业协作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正如前文提过的,应该将社会需求纳入到翻译教材的编写。

2.合理确定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编者应该首先确定翻译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教材的编写理念,根据目标设立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来设计教材编写内容;其次,需要根据教学方案里包含的知识体系确定教材的知识主体;然后设计教材的框架(目录),确保各章节之间的逻辑性和一致性。让学习者循序渐进地学习翻译实践,在了解译者身份、客户关系、跨文化交际知识、翻译辅助工具的基础上学习翻译技巧知识;最后处理细节问题,其中包括课后练习、译例的选择、参考译文等。

3.教材的整个系统应具备科学性和完整性。教材的基础内容、典型的研究方法、基本技能的培养、职业能力的培养等因素都需要在教材中以整合的方式系统性呈现。最好是一个案例中完整呈现理论如何联系实际,而不是将二者割裂开来。

参考文献:

[1] Tao Youlan.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education in China-past, present and prospects[J]. The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er, 2016.

[2] 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陶友兰.翻译专业笔译教学的功能主义模式探讨[J].上海翻译,2010(2).

[4] 陶友兰.论中国翻译教材建设之理论重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张美芳. 探索翻译教材建设,促进翻译专业教育:《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理论构建与对策研究》述评[J].上海翻译,2015(2).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比较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