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在长沙西湖公园,来自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组织了一场亲吻陌生人的活动。从有这个想法开始,他们便在QQ交流群内发布信息,有近200人报名,但“线下”真正亲吻的日子,却因参与人员迟迟未到而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最终完成亲吻的也不足10对。这群学生将活动的意义归结为“表达信任”。
人与人的不信任感是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的问题。组织这次活动,并将意义归为“表达信任”,似乎是对症下药,但之所以导致舆论哗然,关键原因在于活动采用“亲吻”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较为内敛保守,同样的行为,西方可能仅仅用来表达友好,中国则通常表示男女朋友之间的亲昵。
开展公益活动,应该尊重中国的文化传统,而非刻意照搬西方。而且,即便是欧美个别国家的亲吻礼,也多是见于熟人之间。这次活动则完全属于陌生人之间的亲吻,有的甚至连一面之缘都算不上。而要达到“表达信任”的效果,显然需要一定的信任基础,这样用零基础的亲吻来表达信任感,必然流产。
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说的是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核心,血亲、姻亲、朋友、熟人……按离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信任则始终在熟人圈子里依次递减,而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是最低的,因此很难指望一场声势浩大的亲吻活动来增强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感。
活动本身所设置的门槛也值得商榷:打着“增进信任”旗号,却堂而皇之拒绝“颜值”过低的人参加,最终会伤害一些“颜值”低的人,不仅无助于表达信任感,反而会增加社会冷漠,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最终与学生宣称的“表达信任”的初衷背道而驰。而且,亲吻虽不是接吻,但参与者的健康程度主办方是否清楚,这些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素材解读】
靠亲吻表达和增强信任感的逻辑本身就有问题。社会信任感是测试社会约束机制和道德发展水平的“试金石”,不是有了信任感之后才提升了社会发展水平,而是社会发展水平首先提高,人与人的信任感才会随之增强。个体的付出和积极的回馈是社会信任感的基石,但关键还是大环境的塑造,只有法律规范和社会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大众才能有免于恐懼的自由。反之,法律和道德不能免于大众自身受到伤害,大众就会产生各种担忧和不信任感,无论举办多少“亲吻陌生人增加信任感”的活动,社会戾气都不会有消散的趋势。换言之,所谓的不信任感,终究是出于个体保护的需求。
新题速递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最近流行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在玩耍。小男孩收集了很多石头,小女孩有很多的糖果。小男孩想用所有的石头与小女孩的糖果做个交换,小女孩同意了。小男孩偷偷地把最大和最好看的石头藏了起来,把剩下的给了小女孩。而小女孩则如她允诺的那样,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了小男孩。那天晚上,小女孩睡得很香,而小男孩却彻夜难眠。他始终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跟自己一样,藏起了很多糖果?
这则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套作。
指点迷津
这是一道故事类材料作文题,可考虑采用“由果溯因”的方法审题立意。
一件事情,两个当事人,结果不一样,为什么会如此?最直接的原因是小男孩怀疑小女孩也跟他一样藏起了最好吃的糖果,而小女孩却相信自己换来了最好看的石头。这样自然可以引出“怀疑与信任”的话题,这也是本材料中最核心的立意方向。
顺着这个立意方向继续追问: 为什么小男孩会怀疑?因为他有私心,而小女孩对他却充满信任。这又引出了另一个话题——“私心与童真”。
这则材料还可以这样追问:交换中明明是小男孩占了便宜,小女孩吃了亏,可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这样,我们又可以引出另一个话题——“得到与失去”。
以上三个立意,都是关系类的立论,是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思考得来的结果,所以也都是正确的立意。
无论选择哪一个立意,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都需要与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不管是“怀疑与信任”“私心与童真”,还是“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因素。物质的、功利的、竞争的社会环境已经使得人的自然本性变形、扭曲。这也就要求大家反过来思考:面对这样严酷的社会环境,我们该如何救赎?答案可能是人性的觉醒和良知的叩问。平时写作时,如果大家都能像这样来回地思索和诘问,文章一定会散发出理性思辨的智慧之光。
文章可以先从小故事出发,延伸谈及社会大问题: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人心自私自利,以至于恶被无限放大,无良商家等使得人性的底线在不断遭到践踏。救赎之路何在?“良知的叩问已是当今社会完成自我救赎的最佳手段。”“良知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有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良知。”“良知与我们同行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间。”使用这样的观点也会使文章的中心深刻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