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文秋
摘要:本文基于非正规金融视角,研究新常态背景下义乌中小企业融资策略问题。分析了义乌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揭示企业融资难的成因,由此提出新常态下解决义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建议。从政府、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非正规金融 中小企业 融资策略
中国经济新常态已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其特征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义乌是中国县域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引领改革发展的创新之窗。中小企业的发展既促进义乌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增加就业解决生计,既能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又能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随着义乌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加快中小企业发展是必然的战略选择。但融资难是中小企業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寻求解决义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义乌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义乌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本土中小企业先后经历了传统经济发展期、产业结构调整期和产业转型升级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发展形式粗放,管理形式以家族管理为主,内生型产业集群以及品牌意识薄弱等特点。
一是中小企业发展形式较粗放。义乌中小企业普遍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态势,企业的发展基本依靠数量扩张,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经营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产品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弱,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在从银行获取贷款时受到限制。
二是企业管理模式多为家族式。义乌大多数企业都是从家庭经营发展而来,从企业初期的成立到以后的规模提升,多为家族控制的模式。随着企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家族式企业的弊病日益凸显,如财务制度过于简单,管理者素质普遍较低,技术人才缺乏等,家庭产权“一股独占”的结构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改革创新。
三是企业发展以内生型产业集群为主。围绕着大企业而衍生出链式产业集群是义乌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产业集群以低端生产为主,缺乏竞争力。如纺织行业,浪莎、梦娜等大型纺织企业作为该产业的核心企业,多数中小纺织企业都围绕着这些核心企业而寄生发展。产业集群缺乏活性,稳定性较低,且与外部连接单一。
四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知识产权是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力保护和支撑,义乌本土企业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的状态,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自主品牌、创新保护以及维权保护较少,没有有效的将企业的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企业缺乏融资渠道。中小企业规模小,效益不稳定,通过企业内部融资无法填补企业发展的资金缺口,多数需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信贷支持,但中小企业由于基础薄弱、财务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低,信用等级普遍较低,这些将成为企业获取贷款的最大障碍,加之产业政策上基本倾斜大型企业,政治经济双重因素都缩小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二、义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
(一)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
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受贷款利率、中间环节费用等因素的影响。银行贷款利率高于市场均衡水平,增加了企业融资的难度。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需要办理相关资产的抵押登记、资产评估等,这些中间环节都会有费用产生,间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严重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利润水平,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
(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单
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渠道比较单一,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统计数据表明,超过80%的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各种形式的贷款。我国专门支持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机构较少,同时也缺少满足中小企业多元化需求的债务融资工具和对冲信贷风险的资产证券化工具,中小企业获取资金的方式过度局限在商业银行,融资渠道单一,信贷风险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有效分散。
(三)非正规金融加剧中小企业的经济风险
义乌非正规金融现状主要表现为形式多样化、利率高、期限灵活、手续简便以及用途广泛,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在逐步爆发。非正规金融的“地下运行”扰乱正常经济金融秩序,妨碍国家宏观调控。非正规金融中的高利贷行为是暴力源,恶化了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非正规金融易造成市场的混乱,产生区域性风险,严重抑制了当地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优化企业社会环境
中小企业应利用市场关系、产业集群关系、产业链关系等社会关系网络环境,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方式。义乌的部分商业银行,根据区域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特点,通过创新中小企业“联贷联保”信贷产品,降低企业融资难度。良好的社会网络环境可以实现企业和经融机构的双赢。既能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又能给银行带来收益。但是,一旦出现经济系统性风险、区域性风险、企业经营困难时,也会给市场、银行、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在引导中小企业优化社会网络的同时也要做好监控和规范,避免出现经济风险。
(二)构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企业信用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实现企业内外沟通的桥梁,企业信用直接影响其对外获取融资。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将企业的信用状况纳入特定数据库中,企业能够清楚知悉其信用状况。企业为提升信用形象应不断完善企业各项制度,做到诚信经营,主动的将企业财务信息如实报送银行;同时,政府应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扩大企业的声誉。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在管理体制、业务范围、风险分散机制等方面对企业进行规范引导。针对不同信用状况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引导、帮扶措施,实行分类引导和区别对待。
(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政府财政投资和社会民间投资双管齐下,针对中小企业资本运作的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政策的完善和社会民间投资的盘活,提高企业资本运转的成效;成立国有政策性投融资公司的基础上,加快构建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适度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助力其发展;充分盘活民间资产,成立由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地方商会协同的企业发展专项投资基金,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银企合作的实效性,强化政府监管职能,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严防金融风险、产业风险、经济风险,拓宽和保障企业融资渠道。
(四)搭建融资服务平台
构建并完善政府机关协调、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主体参与、担保组织配合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加强政府机关、企业主体、金融机构的深入交流与共同合作。以融资服务平台为基础,丰富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促进参与者的紧密联系与有效配合。根据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担保组织有针对性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加快政府机关、金融机构、担保组织之间对中小企业信用信息的共享和服务机制进程。加快建设融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融资服务平台的保障作用。健全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方式,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项目融资等方式获取企业资金,进一步推进融资服务平台的建立和完善。
(五)提升企业融资帮扶力度
政府出台多种政策,为企业提供奖励、贴息、补贴和担保,对中小企业进行帮扶,为降低企业贷款难度和融资成本提供贴合实际的帮扶。政府根据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和需求,加强与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协调沟通,搭建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的桥梁,鼓励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中小企业做好制度建立、风险防范。企业抵押物不足时,金融机构可以通过票据融资等非传统融资方式增加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中小企业缺少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采用“动产融资”的方式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政府、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良性互动,必将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