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样一节课,有的老师课前精心备课,不仅备课,而且备学生、备教法,研究学情。他的课堂内容充实、过程流畅、生动活泼。学生们喜欢这样的老师和课堂,进而会增强对这个老师的喜欢和信任程度以及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这堂课学生听课效率极高,课堂生成性强,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得深刻。直接表现就是课下能够熟练地运用上课所学之知识去解答作业中的各种问题。不仅做作业的速度加快了,而且作业的质量也会明显提升。学生做作业的主观愿望和成就感也会显著增强。
目前,我任教学段是高一。在某节班会上,我们师生共同讨论作业是否过多,应该如何安排写作业。现场提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说他们很难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我就问学生,在明知写不完的情况下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张某说,基本上是哪个老师要求的严格,作业催的紧,就先写这个学科的作业。如果老师们都催作业很紧或是都没有严格要求,那就是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学科就先做该科作业。更关键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越是钦佩的老师,喜欢的学科,作业就愿意做,而且做的快。因为学会了,所以做作业就快,且心情很愉悦,成就感特强,感受不到学习这个学科的困难。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观心理是感受不到学业负担的。由此可见,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优劣是学生是否感到并产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的重要因素。
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小学有很多教学方法运用得科学得当的教师,在他们教学的班级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明显比其他人轻。我们很多中小学生之所以感觉学业负担过重,并非是学习内容过多、过难这样简单的原因,也不只是由于学习和练习的时间过长,而是有效学习时间和有效教学时间太短,无效的学习和教学时间徒增了师生的负担。
要想真正减轻学业负担,在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必须在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降低学习难度、减少学习和练习时间,或者降低考试难度、减少考试科目等。
学生要学习知识,必要的学习任务是对他们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同等条件下,有的学生能正常完成学业任务,而有的学生却完不成,这就表明是学生之间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然而有些差异完全是是由学生本人的主观能动性影响造成的。实际上,由于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所以,在一些他们认为无趣的课堂和练习中,学生都忙着记住面对不同问题的正确反应,答对就是一切,至于答案背后的原理已经不重要了,因此,在这里,真正的学习往往并没有发生。
解决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应当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为教育的首要前提,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梦想、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等,而不是将各种应试训练,当作教育的主要任务,真正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才可能见效。
当前,高中生的学业负担并不都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等方面的不同目的、不同程度的功利心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习任务,导致学生学业负担的加重。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当前学业负担有多重,减负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发展。然而,仍有不少家长表示,当然希望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是前提是确保自己的孩子能考上优秀的大学。可见,在升学面前,家长们更看中的是最终的结果。于是,一部分家长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将孩子送入课外培训机构“加班加点”,从而让孩子的课辅转为课“负”。
“减负”是必须的,但是,减“负”之前要先明确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什么,在哪里。不能笼统地一刀切,简单草率地从学习时间、课后作业或者学生的身心感受等方面机械地减负。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中阶段担负着为全国各大高校输送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对于一些优秀人才,无论从国家、社会,还是从学校、家庭甚至是学生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主动承担更多的学习任务。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成就自我,奉献国家。事实证明,中学各个阶段的优秀学生,学习时间比普通学生长,学习任务量比普通学生大,但是学习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也比普通学生多。在他们身上,感受更深的是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学习的负担。
总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势在必行。今年的两会期间,有关教育的提案进一步增加,一方面表明人民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日益关注,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出了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教育部长已经公开表示,接下来的几年要着力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让“减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让学生身上的负担真正放下来。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理念一致、目的一致、行动一致。
减负,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