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儿童生活 构建高效课堂
——谈陈小玲执教的《吃饭有讲究》的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

2018-04-08 10:26廖婉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红红陈老师用餐

◎廖婉玲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学科。教师尤其需要注意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本门学科的学习,能够利用课上所学知识来处理实际问题,获得身心健康成长,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新课程也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学时应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做到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以构建品德的高效课堂,使课堂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怎样构建高效的品德课堂呢?下面以流溪小学陈小玲老师执教的《吃饭有讲究》这节课为例来谈谈有效教学策略的运用:

一、模拟体验,认识洗手健康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听故事、读儿歌、做游戏等一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操作性强,教师以教材为本,能很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我们都知道动手的游戏能把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寓知识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这样生动活泼的方式更能调节枯燥、乏味的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学生获得知识。在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联系儿童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生活故事来组织教学。有的时候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限制,对某些现象不能理解时,教师要充分创设生活情景进行模拟,来丰富学生的体验。

“吃饭前要洗手”这个环节的洗手动作比较复杂,如果一下子进入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陈老师为了排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特意安排了多个步骤,层层深入。她先通过学生猜谜语和看动画片《好习惯之吃东西前要洗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饭前洗手的重要性。接着抽一学生现场模拟洗手,引出正确的洗手方法。在这个基础上,老师才开始教正确的洗手方法。为了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掌握难度比较大动作比较多的洗手过程,陈老师先出示“洗手七步法”——内、外、夹、弓、大、立、腕,让孩子齐读,初步了解洗手步骤。然后才让孩子模仿生活场景——洗手,进行体验。陈老师让全班站起来,边示范边说动作,领着学生一起做洗手操。并且每做一步,屏幕依次显示同步动作,让孩子看得清楚,学得认真。在做完洗手操后,老师又播放《洗手歌》,让孩子拍手齐唱,进行复习巩固。经过这几个个步骤的反复的形象的训炼,孩子印象深刻,回到家肯定会做到饭前认真洗手了。

这一环节,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审视自己,反思自己的平时行为,然后通过视频小护士的演示,共同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了深化。同时,通过师生动手模拟齐做“洗手操”这个游戏,正确的洗手方法将会影响和指导一年级孩子今后追求更健康的生活,也将影响家人对洗手健康的认识。

二、巧用图片,培养餐桌礼仪

图片是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具有强化教学的效果。利用图片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小学品德课教材,图文并茂,这些插图对大家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作,直观性强。品德的教学应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活静态的图片,呈现给学生鲜活的生命、精彩的故事、动人的事例,感人的画面,努力使静态的图片“活”起来,再现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这就要借助现代多媒体了。就小学生而言,图片直观可视,形象生动,符合其年龄、心理及思维特点,所以他们特别喜欢,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陈老师在教学第二个环节“餐桌上的礼仪”时,就让学生“观图识礼”。陈老师先出示一桌丰盛的菜肴,说:“红红带来了一个故事……”接着出示四幅图,让四人小组每人交流一幅图,为了活跃气氛,老师特意告诉学生,音乐响时开始,音乐停则结束。在交流时,老师问:”谁来说第一幅图?“孩子都十分兴奋:“红红在摆筷子!”“红红真勤快!”“第二幅图(放大图片)呢?”红红扶着爷爷来吃饭!”“红红吃饭时让长辈先坐。”“让长辈先吃,自己再动筷。”“第三幅图呢?”“妈妈给红红夹菜,红红说‘谢谢妈妈,我自己来吧。’”老师及时表扬:“红红真有礼貌!”并进行引导:“长辈给自己夹菜,要说‘谢谢’,也可以为长辈夹菜。”“第四幅图的红红打喷嚏向着别的方向。”“红红是个有礼貌的孩子!”……通过图片展开的故事作为媒介以及生生和师生的对话,让学生认识到餐桌上要讲礼仪,文明用餐、尊重长辈会得到别人的赞扬,还要注意日常用餐中的一些细节,让别人喜欢自己。课堂中的生活情境,会让孩子记忆特别深刻,孩子在日后生活的用餐中自然会注意礼仪,礼让长辈。

可见学生通过对图画的观察,认识在具体情境中得到了提高。

三、实物操作,学习文明用筷

低年级小学生好动,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对他们来说,动手是一种乐趣。课堂上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文明用筷我来学”这个环节,陈老师先出示图片讲述中国古人的用餐礼仪,让孩子明白了用餐礼仪的重要性后,并再次明确:在吃饭时,大人没动筷,小孩不能动。接着让孩子“学一学”:陈老师吩咐孩子从抽屉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筷子、碗、碟,摆在桌面上,教师边说边示范,让学生跟着做。师:“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能一只手放在桌下;夹每一碟菜,都要夹靠近自己这边的,不能夹靠近别人那边的……”教师边说,边左手拿碗,右手拿筷,并伸筷向碟子夹菜……在学生学会了用筷礼仪后,陈老师趁热打铁,再次实物演示不文明用筷:不能拿筷子敲碗——有乞丐之嫌;筷子不能插米饭中——这象征香炉……课堂中学生拿起筷子,亲身学习、体验用筷的礼仪,这样直接、真实的感受,让学生从中认识到什么是文明的行为,什么是不礼貌的举止。相信今后孩子们将有一个道德标准,指导他们的行为,落实到每一天的餐桌上。

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无论是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上,均得到发展,特别是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与轻松。作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实物操作的机会。

四、利用录像,再创教材,指导用餐行为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材与其他读物不同之处在于它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达到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教学中,陈老师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对社会的理解,利用录像对教材做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获得的现实生命力,让学生的感受、思想、感情得到提升,通过交流、讨论,学生获取了一定的知识,思想感悟才有所提高,才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行为。

在活动四“用餐行为我会辩”这个环节,陈老师出示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两个标了数字的苹果,很巧妙的利用“摘苹果,解解渴”的形式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苹果,把课堂推向高潮。孩子选择后,老师马上打开该苹果所含录像,看完录像后要求同桌交流:片中的小男孩做得怎样?“他没叫大人吃饭自己先吃。”“他只吃自己喜欢的菜。”陈老师相机引导:“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小朋友不能挑吃!更不能不叫大人自己先吃,这样很没礼貌!”接着,陈老师让大家摘剩下的一个苹果,继续出示录像,问:“小女孩做得怎样?”“她吃饭时叫父母先吃!”“父母夹菜给她,她说‘谢谢’!”老师及时表扬:“她真是个懂礼貌的孩子!”生继续发言:“他们互相夹菜,互相说‘谢谢’!”“他们都很有礼貌!”……从师生的交流中知道,孩子的心中已生成了一把道德的尺子,明白了在用餐中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必须改正。

如果在教学中图省事,不再创教材,也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开展活动,那么学生只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死记条条框框,达不到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失去了品德教学的根本目的。

总之,《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学会生活和做人。因此《道德与法治》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去,让生活真正成为《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课堂。这样,才能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高效品德课堂。

[1]《新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红红陈老师用餐
文明用餐
文明用餐
红红在快乐的假期里
夏日有派对
用餐时间
小陈老师来上课
我们的“开心果”
把人物写得生动活泼吧
奇妙的用餐之地
“认字”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