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建秋
大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总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提出问题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产生问题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的问题没有针对性 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在提问时,要考虑到所提问题是在学生知识范围内,且对学生有启发意义。课堂提问应是为了鼓励师生互动,为了让学生占据课堂主体地位而产生的,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每节课都有时间的限制,这样教师真正能够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很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性的先入为主,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习惯性的在等待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就把答案说出来。也就是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于当前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连自己思考的时间都没有,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学习,这时候会出现学生厌学的情绪比较大,课堂上课不认真,课堂教学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所提问题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设计问题时主要是针对问题本身进行常规提问,没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设计和趣味化的处理,忽视了高中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问题内容枯燥且缺乏趣味性,只是针对教学内容生硬地提出问题,这种提问不仅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还会造成学生的互动热情的下降,不利于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趣味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愿意去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可以更加开放,可以有多种形式,除了从教材中提出问题,教师可以进行知识的拓展,丰富课堂问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立体几何中学习点线面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体,如教室、桌椅等进行举例,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1.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避免过度的经验主义,不应当完全的依赖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每一节课应当做的课前准备工作忽略。课堂上虽然老师授课的内容是不变的,但是授课的对象和具体的环境却是完全不相同的,所以,教师在课前预习阶段,应当结合教学的具体环境背景,对授课的内容作出必要的调整,对于课堂需要提问的题目也应当慎重选择,围绕课堂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接收能力展开。课堂提问亦是老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设计的提问问题明确清晰,那么将有效地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为接下来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奠定基础。对于提问问题的本身,问题有难易之分,应当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生对本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有清晰的认识,启发学生的认知,达到教学需要的广度和深度。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要能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收集信息,进行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优秀的教师往往能“于无疑处设问”“问人之未问”,通过创造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有效思考,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提问具有启发性,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把握提问的角度,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不在多而贵在于精。教师在提问上,要改变随意性、盲目性的现象,针对学生的特点,灵活有效地处理教材,创新提问的方式,提高提问的艺术。
2.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往往枯燥、生涩,数学语言让人感到乏味、难懂,容易使很多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对此,教师一定要通过教材的有效再处理,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数学概念,以趣味性的提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高中生的学习压力大,数学教师多开展趣味性的提问,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更加专注,同时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和乏味.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对问题的趣味化设计,即结合课堂教学目标以及高中生的学龄特征,多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问题教学,通过趣味化的问题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时,即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对于很多问题仍旧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多选择一些生活中的趣味化问题,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室里的门、天花板、墙面等都可以看成是平面,整个教室、墙角都可以看成是几何体,然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问面与面、线与线、线与面之间的相关问题,学生会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这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将会大有帮助。
3.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需求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就使得数学教师统一化、标准化的提问必须做出改变,但是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扩大课堂教学容量,很少会设置差异化的问题,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学习就能解答,对课堂教学不能起到引导作用;有的问题难度又过大,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导致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理想效果。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的同化和顺化新知,从而使自身的认知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实现新知的构建。为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为学生搭建认知发展的平台,通过层次性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拾级而上,不断经历知识由浅入深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认知的不断发展,思维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教师在这样的问题设计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个性差异,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体现发展性,又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问在“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