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宇
道德和法治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在我们生活中处处体现,当今时代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战略,那么法治精神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道德就更要关注,为了法治与道德的课程的更好的学习和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我们非常有必要对其课程的授课模式,实践应用进行详细调研[1]。对此,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制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度的探讨和研究。期望给予一线的教师队伍一些合理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活化的学科。其教材中的大多数内容很容易理解,只有少许地方晦涩难懂。所以说,这门课程学生应该有其自学的体系,要想将生活化的学习模式引入其中,那么教师就应该将学习的内容生活化,抽象的具体化。这并不意味着对整个教材内容进行大幅度改动,而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适当的引入生活实践,二者结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率。那么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并善于引导学生建立自学的体系,比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七年级教材为例,在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的都是旧式的方法,那就是一言堂,自说自讲,学生会很难参与其中,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我们应该把课堂划为若干小组,由老师提出若干相关于本章学习的问题,比如情绪是什么?积极的兴趣会给周围的人带来什么影响?消极的情绪是否会影响到自己朋友?如何控制自我的情绪?是否有人可以不受外界情绪影响,做到不以物喜,勿以己悲呢?让同学们在课堂自由讨论,畅所欲言。然后将经典故事或案例摆在学生面前,让其进行小组讨论。另外还要有生活的经历诉说环节,这让学生的才艺可以充分展现。最后老师在给予补充说明,这样学生的参与课堂热情潜移默化的被调动起来了,在今后的课程中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观念,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我提问,相互讨论,自我思考,从而让他们建立其自学体系,那么这样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们便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上一层楼。
不得不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事业改革带来了新的飞跃,在此之前,很多教师上课会写满满的板书,黑板擦了一遍又一遍,学生只能不断的抄写板书,不仅抄写的费力费神,而且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这样的方法在多媒体时代已经渐渐被淘汰出局了,教师应该紧随时代,学习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尤其是关于PowerPoint的课堂应用。例如在该课程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以往的授课方式不管你讲的是如何精彩,都很难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科学证明人脑对图像的记忆深度要远远大于对文字的记忆,那么就要求教师在该章节教学中注重图像与视频的展示,例如可以观看法制频道,下载SITV晚6点半播出的法制新闻或者观看一些类似于《冲动的代价》的等相关短视频,加强他们对法治精神的理解,也可以深化他们对本章节的记忆。既在学习中的得到了快乐,又在快乐中学习了该内容,这何乐而不为。
该门课程的效用是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体现出来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改掉过去的陋习,教学环境不再仅仅局限于上课的课堂,而要推展到我们的实践生活中。将生活的真实案例引入上课环节,另外在讲解时还要注意不要假、大、空。最重要一点就是模拟实际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道德与法治精神无处不在。所学的东西都要应用于实践,所以我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去教授学生。例如在该课程人教版的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老师应该将其生活化,具体化,比如在宿舍卫生管理中,让学生在宿舍的小集体中成长,如果其中一个人任性而为,不顾集体利益,随意乱扔垃圾,在休息时间大吵大闹,那么这个人会得到集体的认可吗?换一个场景,比如班级纪律问题,假如有个别学生上课肆意吵闹,以至于整个班级被点名批评,这个学生能被集体接受吗?他们这些人如果要想得到集体认可,那么就不得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他们会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将这些我们身边的生活实例引入该环节的教学中,每个人对本章节的理解肯定远远大于前者。在上述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实际环境的创建,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心灵与课程产生了共鸣,情感也随之变动,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育人的方法,在生活实践中磨练自己,这样生活化式的教学课堂才是当前所需要的课堂。
结束语:我国把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放在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总体战略的重要位置上,由于近年来道德滑坡现象有所显现,一部分国人的道德素养较低,法治精神没有得到全面贯彻等问题的频繁出现。若想要在道德和法治上有所建树,那么初中的该门课程就不得不重视,那么生活化式的教学模式必须走在前沿,品德的修养也要从根部抓起。从小就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另外还要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每一个人都能将法治精神深深植入心底,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1]朱丽雯.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工作的实施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1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