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
美术学科对于人的创造力提升,与人格的完善有着极强的内在联系,在视觉图像艺术极为发达的今天,艺术存在于我们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美术教育既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替代的学科。而欣赏评述的教学滋养着学生的心灵,丰富着学生的审美经验,美术欣赏课作为中学生美育教学的重要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提升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如何欣赏评述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培养中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是每一个美术教师肩上的重任。“欣赏美”要求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美的能力或者欣赏美的经验,但是,对中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不成熟、不稳定,有的甚至是不健康的,要纠正他们的审美判断,引导他们走进作品当中去,就应该在倡导主动学习的理念下,启发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如何对艺术作品的主动思考、学习参与。初中阶段的欣赏评述课在四大学习领域中难度最大,比较容易上得枯燥无味或过于深入而超纲教学,把欣赏课上的生动形象化繁为简是我的理想目标,下面就美术欣赏评述课教学策略谈谈我在实践中浅显的一些方法:
1、一般来讲,欣赏美术作品的主题内容及表现形式,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作品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直观体会?给他们一个评述及想象的空间,学生们能够根据作品的直接视觉感受自由发挥,会有很多预想不到的好结果。如初中七年级欣赏课《毕加索》的教学中,由于对美术类别、美术流派、美术史等不甚了解,所以抽象名画《格尔尼卡》让很多学生无法看懂或理解,毕加索为什么这样画?手持油灯的女人、公牛与马表情、抱着死去孩子哭泣的女人、黑、白、灰色调的处理方法等都带给学生无限的疑惑,我首先播放了导入视频,1937年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让学生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与恐慌,然后在出示李自建的大屠杀写实油画作品,与格尔尼卡形成对比评述,让学生自己深入体会思考,为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及立体主义的抽象绘画的表现形式特点奠定基础,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和价值,学生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2、对于美术作品来讲,要深入高一层次的理解,体会艺术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价值。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什么样的创作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通过这些形式及创作手段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心境。在对欣赏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的案例中,我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分析,从作者生平到创作历程的介绍,使学生们对他及他的风格变化有个大概的了解,当他们听到毕加索一生创作了六万多件作品时都发出了啧啧的惊叹声,从而对画家产生了敬佩,提升兴趣,再从作品独特的色彩运用、人物的形象塑造、人物细节的独特表现及画面立体构成等方面去分析讲解,这些表现手段都是为了更突出表现“哭泣”这一思想情感,同学们就能很好的体会到这一作品的极致之处。
3、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对比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及社会经验,也决定不同的人对同一形式也有不同的感觉和体会。同样是表现星空这一自然物理现象的,凡高的油画《星空》和金农(清)的中国画《月华图》表现的是统一主题,但作品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创作的背景是完全不同的;同样是表现人物肖像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罗中立的《父亲》所表现的都是人物肖像画,但人物时代背景不一样,在给人们的感觉也是截然不同的,想方设法的引导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在对比欣赏中形成不同审美观,指导学生判断“美”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典型性及多元化。
学生们根据画面及老师提示还是能够对一些作品有所感受,但只是停留在作品表面的内容和形式这个基础上对作品的欣赏是不够的。
欣赏美术作品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如:宗教题材的作品、政治题材的作品、历史题材的作品、文艺复兴的作品等在中学教材中是很常见的,没有相应的文化知识素养是不容易欣赏评述的。因此,学生对作品的欣赏不只是停留在“美术”学科本身,需要更多综合分析理解。
实践一:我在七年级欣赏课《北京故宫》课例中,深受学生的喜欢,我深入理解研读教材分析,了解了前面三课(诗情画意、树石画法、山水画小品)造型表现领域的设计意图,北京故宫课例中目标的设定,通过故宫藏品的欣赏,了解我国传统艺术,热爱民族文化,这实质是对前面内容的一次宏观总结及升华。然后再编排巴黎罗浮宫进行中西文化的对比碰撞,以达到课程终极目标。我的教学思路环节设计中,紧紧围绕着五个美术核心素养的实现而努力。我从北京故宫全貌开始入手,引入故宫藏品-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赏析初探夜宴图(内容、背景、人物)-再识夜宴图(场景、传神写照)-升华夜宴图(时空变幻、艺术价值),最后评价夜宴图观后感,拓展延伸巩固新知(千里江山图赏析),总结民族文化精髓传承。设计思路中努力把40分钟画成一个圆,学习效率得以大幅提高。
实践二:在初中《印象派的画家们》教学中,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时,我要求学生结合物理课光学章节,了解一些光在大气中的变化或让学生谈谈光的物理现象,由此让学生了解到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如何走进大自然的,作品有什么艺术特点,它与之前的古典主义室内作画有什么区别,它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实践三:在欣赏那些中国经典古代名画,都要对相应历史时代背景作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并以简洁的表格或以一段话的形式记录下来。如欣赏《清明上河图》,学生课前在历史学科中对我国北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作全面预习了解,知识面也就随之打开了,欣赏作品就容易的多,评述结果很理想,兴趣也越加浓厚。
中学生对具象的作品相对容易理解,而对一些抽象的变形的作品就不易理解。美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客观现实,更多的还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甚至很多抽象作品只注重过程,是抽象性和主观性随意性的结合,有一定的偶然性和即兴性。欣赏这样的作品,如果对作者、作者作画时的心情、创作背景和特殊的环境、美术史不了解的话,就没法更好的了解其作品的真正内涵了。
针对这一点,我是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们对这些作品不要恐惧和排斥。让他们多注意体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线条的表现》教学中,我通过播放不同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而用抽象的线条表现自己的情感:“他们有重重的画上两条粗犷的线条表现愤怒的,有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圈表现愉悦舒缓的,有画出疏密有致的乱线条表现郁闷的.......”。学生们的想象的空间得到发展,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使欣赏课的教学效果更佳。
中学美术课本中精选的经典艺术作品有别于现在的很多流行文化,经典艺术作品是几百上千年长时间沉淀下来的,要教会学生欣赏这些高层次的“精神粮食”,从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欣赏评述,储备足够的文化素养,才能实现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美术文化学习”。不同的人对美术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联想思考,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启动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味觉的等多种感觉去体会欣赏评述美术作品,达到与作品共鸣,从而实现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
[1]《美术》杂志,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2017.10
[2]《中国油画》期刊,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05
[3]《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