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彦 胡炜
作文题可能是一道废题吗?高考语文试卷中最不能成废题的是作文,因为它是高考语文试卷中单题分值及占总分比例最高的题目。然而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从出题到评卷,从训练到考场作文,许多环节都存在着较大(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作文试题的可信度、区分度,甚至可能导致作文成为废题。
作文是(成为)废题的理由如下: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虽然条目清晰,但是许多条目的具体内容难以精准界定,不同等第之间如何区分难以明确把握。“紧扣题意”、“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有文采”这些标准的具体所指清楚吗?其关涉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清楚吗?“紧扣题意”与“偏离题意”的区别容易界定,“内容充实”与“内容单薄”的相异可以区分,“语言流畅”与“语病多”的不同可以甄别,“有文采”与“个别句子有文采”可辨差别;“紧扣题意”与“基本符合题意”的区别如何界定?“内容充实”与“内容较充实”的相异如何区分?“语言流畅”与“语言通顺”的不同如何甄别?“有文采”与“较有文采”相差在何处?这样的评分标准给评卷者一个形式上的明确尺度,在实际操作中,评卷者最终仍需要进行模糊判断。即便是对书写的评价标准也不甚明了:“字体工整”与“字体潦草”的区别可以明知,与“字体较工整”的区别也难以明知。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每相邻两个等第之间的分界标准比较模糊,即便有评分细则也常常是以模糊解说模糊,有的甚至有循环论证之嫌。比如以“行文合情合理”作为对“感情真挚”的解说,以“行文矫揉造作”作为对“感情虚假”的解说;这其中的“合情合理”“矫揉造作”为何物?依然未言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经不起追问,评卷者只有跟着感觉走了。作文的衡文可能会有不辨稂莠、不无争议的结果。
作文命题者的命题处境与其他题型命题者的命题处境相比大有不同,无论哪一层次的考试,作文都是关注的焦点,其原因比较复杂。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不同层级考试相应的指导思想)、区域历史、现实文化的影响与要求:作文的命题者站在十字路口,感受八面来风。每年高考作文题被全民关注,这不仅有作文分值在高考总分中所占比重较高的原因,还有旧时代以文取士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也给命题者带来了巨大的额外压力。高考作文题可能是多种力量角力之后形成合力的结果。有高考作文命题者感慨命制高考作文题是一段非凡但有些可怕的经历。
作文题分值虽然仅占全卷总分值的40%左右,但因为命题者自己的寄望、身外的掣肘过多,以致于作文集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道德标准、书写水平等诸多方面考查于一体,作文题成了可以考查应试者语文综合素养甚至是国民素质的不器之器!越是大范围的、综合性的考试的作文题越容易陷入过份追求“高、大、全”的泥淖。不堪重负的作文题,常以“不明觉厉”的状貌呈现。
“感情真挚”是一类卷的要求,这一条可能是一类卷评分要求中无法实现的一条。因为一旦它成为一类卷的要求,便成考场作文写作的社会化要求,如同摄影者要求被拍者笑一个,多数被拍者会笑容满面,其中又有多少是发自内心的笑容何谓感情真挚?应考者不可能单纯地理解为感情“真诚恳切”,为了在考试中胜出,能入阅卷者法眼便成了考场作文的最高原则。多数应考者绝不会认为向阅卷者袒露心底便意味着“感情真挚”,他们会自觉地尽量按照阅卷者“感情真挚”的标准修饰自己的情感并呈现出来。能够进行新题新做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许多学生在大考作文中会从材料到观点甚至全篇都依傍旧识、旧材、旧作,有的甚至改头换面进行套作。
作文教学被许多师生忽视,训练侧重点在语言运用、阅读(甚至在识记题上)题上,在作文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少,作文处于从属地位。一个学期6次左右大作文像例行公事,“期望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3]而教师缺乏系统规划、缺乏指导作文的动力,学生缺乏写作的期待。师生长期在语言运用、阅读的教学中驻守,感觉很长时间不写作文了便心血来潮,写一篇,之后,合上作文本,便任其尘封。
“感情真挚”的作文应是“本真写作”,本真写作应包含如下要素——写作者真实动机,写作者真实情感,真实价值观,真实的审美情趣(追求),功利性外力扭曲最低化,自然、自我的表达。
这些都应当是评价考场作文是否“感情真挚”的重要依据,评卷者完全可以甄别“扮嫩”、装清纯的伪作。“语文是伴随人的生命发展而产生的,起源于人类交流表达的需要”[2]
高中三年的写作训练应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外兼修,情法并举,但是很多师生不愿潜心于内在修养的提升,反而将写作降格视之为文字游戏,过分地在语言技法层面花费力气。议论文写作则是实施文字游戏的重灾区,论文写作训练成为使用已有论证方法、遵循固有论证结构、拼凑各类论据的拼盘写作,这样的写作训练称之为新八股文操作训练也不为过。作文沦为“技术化”的木偶戏,这加大作文文学性的流失,作文进一步被“扁平化”、“平庸化”。
作文题如果真的成为废题,这将直接影响到师生对语文的重视程度,影响到语文学科的发展,本真写作是破解作文成废题之道。
[1]石钟.新课标卷作文命题刍议[J].语文建设,2014,(11)
[2]丁帆.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227-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