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希宁
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科关键能力,它由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构成。而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构成,都与学习者的技能、态度、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怎样通过教师的主阵地即教学课堂落实这些素养,每位历史学科教师都应该多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入手,通过采取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让学生在有效学习过程中,和教师共同建立起对世界、个人、他人的价值观和态度。
所以教学设计的巧和妙对一堂课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也要求历史教师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策略的运用,从学科资源的选择到教学问题的设计,都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充分准备,精心取舍,不仅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发展这一核心点,达到培养学科关键能力的目的。针对初中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有限,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事物的理性判断不够等因素存在,恰好可以通过有效设计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完成知识、能力、态度三个方面的相互转化。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下面就以新编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浅谈如何通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推动课堂的发展,促使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就是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但往往课堂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问题的提出,学生并不太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的目标并未达到,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追其原因就问题模式的设计不足。教师只会根据教科书内容中已有的结论设计问题,这种和教材内容、结论一秉相承的做法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学生能力发展,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因此所设计的问题可以尽量按照以下三种情况进行。
1.少一些知识性问题,多一些探究性问题 所谓知识性问题多是直接能够从书本上获得答案的问题,比如“郑成功哪一年收复台湾”“清政府哪一年设置驻藏大臣的”等等,答案基本上可以从教科书中获取,这些问题缺乏思考性和辨别性,学生多无太多兴趣,所以学习效果甚微,如果在问题的设计上多一些探究性,不仅可以达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要求的思维能力的要求,还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在“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这一课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是重难点,如果设计的问题仅属于知识性的问题,可能就无法提高学生思维的能力,学生也缺乏学习历史的动力。例如
问题一 台湾是被哪位民族英雄收复的?清朝设置台湾府,有何历史意义?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多数可以从教科书中找到答案,无需开动脑筋,达不到学习思维的提高,又何谈兴趣所在。
问题二:荷兰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一,气焰嚣张,侵略者曾狂妄叫嚣“二十五个中国人合在一起还比不上一个荷兰兵”,可是为什么郑成功可以以弱胜强,以小胜大呢?
这类问题非常适合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趣会促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这些问题,预期的效果就会很明显。
2.少一些唯一性答案的问题,多一些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和唯一性答案的问题的区别在于开放性问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促使学生寻求解决方法,也为学生寻找历史多元化奠定了基础,不对唯一答案迷信,探究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所在。
例如设计如下问题:郑成功是以反清起家的,他的后代又归顺了清政府,你对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围绕这这个问题学生展开讨论,会对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和清政府设置台湾省的意义和影响有了再认识,对于历史规律和历史解释有了更高一层的认知。
3.少一些单一性问题,多一些有关联的问题 单一性问题在教学课堂中相对独立,和其他问题联系不大,或者是比较独立的单个问题。而有关联的问题其实常常通过问题组方式体现出来。通过层层递进设问、对比、相互补充等方式,把问题间的关系脉络显现出,,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一课中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家国情怀教育有着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对社会、对未来的信心和方向,通过学习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触动学生去思考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健康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自己的知与行,树立良好的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和国家的担当意识和责任。针对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依据材料设计问题如下:
(1)这两个事件的共同点有哪些?
(2)面对外敌入侵时,中华民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3)面对外敌入侵时,只靠一部分力量行不行?应该怎么做?
这样在一系列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其中,学科核心素养中辨析思维能力得到很快地提升。
历史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整个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生成的主阵地。学生在此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认知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中为解决清政府和沙俄政府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情况下签订的这一重点内容,设计活动如下:
活动一 《清朝疆域图》
活动二 《尼布楚条约》相关条款
1.中俄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俄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中国。
2.拆毁俄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在雅克萨居住的俄人及其财物撤出。
3.严厉制止双方猎户等人越界捕获偷盗。
4.在中国境内的俄国人,在俄国境内的中国人仍留原处,不必遣还。
5.中俄两国人民有合法手续者,可以互相贸易。
6.条约签订后,双方有逃亡者,必须引渡送回,不许收留。
学生在讨论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去思考并解决如下问题:
1.请找出有没有哪一项条款损害了中国或俄国的利益?
2.当时谈判的地点是在哪进行的?,通过在《清朝疆域图》找出尼布楚当时的社会环境如何?
3.在这六个条款中,可不可以看出中国做出了哪些让步?
4.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取得了对沙俄战争的胜利,为什么还要在条约中做出了让步?
由于这些问题是通过活动进行的,师生之间既可以提升辨别史料的能力,又可以在这些史料中找到有效线索,这样有效的活动就会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真相,感触历史的真谛,达到教学目的,完成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所在。所以精心设计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一条便捷之道。
故事的趣味性本身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们非常喜欢,课堂中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显得更生动,有趣。在讲述“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中,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设计了两个故事。
故事一(乌兰布通之战)夜半时分,清军众炮集中在离红山顶噶尔丹大营几里地方,……..清军众炮齐发,炮弹落了下来,将小半拉红山掀起在空中,落到旁边去。大红山出现了豁口,清军冲了过去,歼灭了噶尔丹军队。
战斗结束,大家一看,炮阵之处由于众炮坐力过大,震出水来,竟出现一个水泡子。水泡子的前面,大红山一半没了,而在其旁边,突兀出现一小红山。再一看统帅佟国纲大将和众炮手都为国捐躯。当地人们为纪念这位将军,将水泡子取名将军泡子。
故事二:……五月,清军把叛军围困在库车。大小和卓率万余鸟枪兵自叶尔羌经阿克苏赴援,被清军击败,旋即率残部入库车固守。……清军攻克库车后,小和卓逃到阿克苏,守城维吾尔族人闭门不纳,只得逃到乌什,同样为乌什维族人所拒,只得逃归叶尔羌。大和卓则返回喀什噶尔(今喀什),大小和卓相约各守一城,互为犄角,以作最后的抵抗。
根据这两个故事,设计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两个故事有哪些共同之处?
问题二:在这两个故事中为何清政府最终取得胜利?
问题三:平定这两次叛乱产生了什么样影响?
学生在听故事和讨论中就会分析和理解这两次战争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究清政府平息叛乱胜利的原因除了武器装备条件外,还有当时清王朝的雄厚国力、战争中人心向背等因素,以及平定西北地区叛乱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历史影响。
所以精彩历史故事的运用,引发学生学习历史浓厚的兴趣,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推动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学生所获得的的知识和素养都比强压式学习有效果的多。
总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一定会促使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这是因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必定会使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一种和谐、积极的氛围,使学生对历史课堂充满了探究的神秘感,学科核心素养也会在这种气氛中获得肥沃土地的滋养而发芽、开花、结果。也实现了教师最初的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