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慧
引言:高中生课业压力较为繁重,同时正处于社会价值观念的塑造关键期,一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事物可以阐述独到的见解,但受到自身的年龄限制,加之高中生的社会阅历浅,在思考问题时难免走进认知的误区,造成知识的混淆,高中历史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性,在历史课堂上导入相关元素,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循序渐进的引发学生的深思,为沉闷的历史课堂导入新鲜的活力。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事物摆在学生的眼前,单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历史,钻研历史,学生始终只能理解浅层面的知识,想要突破这种教学的困境,鼓励学生转化角色定位,代入自身的情感去感受历史的真知灼见,最为直接的办法就是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目前已经渗透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情境搭建优势,在历史中,故事脉络丰富多彩,人物性格鲜明,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或者故事猜想、角色扮演等多重形式,引人入镜发人深省。例如:开篇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应意识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单刀直入的讲解形式制约学生的思维延伸,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时以多元化的趣味元素导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重要,可见夏、商、西周、秦朝、汉、元、明、清这是一个时间顺序,那么在授课中就应避免片面化的导入,教师可模仿古人的讲书模式:“上节说道……”而后温故知新衔接各个朝代的历史情境,这样学生能够在心中对于各个朝代构成时间顺序表,为价值观的塑造打好基石,而后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武王罚纣”等历史片段,让学生自主分析视频中哪些是杜撰的,哪些是真实的,在课堂上教师可根据不用的时代变化打造“朝堂”,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展开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网络视频中的往期知识点回顾,而带入自身的情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感受不同时间段的背景,拓展自身的认知空间,学生逐渐从被动的求知状态中脱离出来,在情境中自由的徜徉,走进历史的真实事件当中,所思所感都具有个性化,当学生逐渐开始主动的知识探究,自身的价值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填补了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空缺,使得学生获得多重角度的真知灼见,在历史课堂的情境中发散思维碰撞智慧的火花,集思广益拓展认知层面,全面的掌握历史的知识点,避免了片面的认知以及历史内容的混淆。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中,各种话题层出不穷,仿若古代的“名家辩论”一般,学生的思想天马行空,在思维的碰撞中,领会历史也领会生活,在情境中真实的感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品行逐渐受到熏陶,指引着学生正确的前行道路。
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渗透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共融下,历史教师更应形成危机意识,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深化我国的传统教育,扭转一些高中生崇洋媚外的心态,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现阶段我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饱含着历史价值,教师可在节日期间导入相关的习俗和历史由来,学生本身对于一些节日的重视程度不高,经过这样的一番故事讲述,反而对历史充满了好奇心,以点带面的通过一个国家的节日去了解更多,在课外拓展有关的历史内容,教师可通过这些特定节日举办活动,诱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地大物博,各地都有不同的乡土文化,教师应结合周边的环境,利用当地的历史真实案例,渗透价值观,例如:当地的革命领袖、当地公共展览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县志,市区的发展变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中参观,将悠远的历史与当地发展结合起来,一一对照博物馆中陈列的物品进行讲解,举办猜测游戏,让学生猜一猜一些新奇的物品古代是用来做什么的,从而侧面反应我国的科技昌明,从古至今的劳动器具改变就可以看出,不同朝代都需要勤劳的奋进,我国今日的成就也是劳动的结果,使得学生树立劳动光荣思想,另从各种博物馆的陈列中启蒙其他方向的价值观,效果事半功倍。
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发散思维,不集中于知识本身,而拓展相关的元素,鼓励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热点问题。目前网络中的热点层出不穷,高中生逐渐开始衍生对于网络资源的求知兴趣,在网络的信息获取中,可结合历史的知识问题,让学生以古说今,打消对历史的陌生感与距离感,通过史实的发展来看待现代的问题,获得思维的发散与整合,纵观种种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思维,不被舆论左右。
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同,正是引发课堂激辩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在教育中注重德育,注重扭转学生不良的价值观念,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1]刘磊.浅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5(31):82-82.
[2]杨霞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4(4):116.
[3]鞠秀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J].新课程中,2011(7):43-43.
[4]蒋燕.浅谈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7):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