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孝华
核心素养可以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运用,地理核心素养诠释着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本质,它既要求学生掌握好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能够大胆创新的应用相关地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意味着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能进行灵活自如的作用,更具备了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在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让学生记住更多的地理知识,取得更好的成绩,老师往往将教学内容超标化、加深化,使得学生难以理解与掌握,就更别提应用了。而且在讲解过程中过于形式化,脱离实际,达不到通俗易懂的目的。同时,在课堂上仍然固守以老师为主的错误思想,使学生沦为只负责听、记的工具,严重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积极创新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需要一点点改正和完善。
从上课、选题等方面开展是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手段,始终伴随着整个地理课堂教学。
1.创设真实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用地理思维解释或分析生活现象 地理课程的许多内容,其知识点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将分散的知识连贯起来,经常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生活中经常喝的西红柿鸡蛋汤,可以将鸡蛋的形状,类比成地球的形状;可以将喝汤时热气的运动方向,类比成热力的环流;可以将碗上凝结的小水珠,类比成下雨的雨滴形成的过程。这些因素,都可以类比成地理中的知识点,从而通过一个具体的事物,将这些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或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带着地理的眼光去思考和分析 通过一些社会和国际上的一些热点政策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因素,就拿国家最近比较热门的"一带一路"来说,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一带一路”来源于哪里?(2)途径哪些地形区,这些地形区有着怎样的气候类型与特征?(3)在途中会遇到怎样的生态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3.改变传统重视知识的教学设问,采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促使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传统地理素养的评价主要依靠地理知识的多少作为标准,老师过于注重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能结合实际,影响了对学生地理素养的提升。老师应当以现在高考题的命题方向作为指引,帮助学生理顺人地关系、体现人地协调。例如,在进行干栏式建筑的教学时,不能只让学生掌握干栏式建筑的特点以及分布的区域,还要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思考干栏式建筑为什么采用下层架空的建筑形式以及周边的生活环境中有哪些干栏式的建筑形式,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4.对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构建重组,引导学生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去思考问题 聚焦某个区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设计拥有思维链的试题作为考试的题目,是当前全国高考卷中区域命题的主要原则。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相当在教学中进行相关的调整,在进行区域地理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探究,将地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落实到相关的典型区域,如由西北地区由干旱问题涉及到存在的生态环境和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由青藏高原因地带的垂直性涉及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场地的退化与治理等。
5.高三复习练习试题选择以地理核心素养为指导,练习中渗透地理核心素养 为了让学生适应高考的气氛,学校往往会组织很多的考试,老师在选题时一定要顺应当前高考命题的改变,适合当前高考命题的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试题对学生起到的导向性运用。高考中占比重比较大的综合题,一般都是在区域常态中针对特有和特殊的地理事物,从而形成认知的"冲突",围绕这个"冲突",不断深入,设计一系列连续性的追问,并将思维集中,最终延伸形成开放性试题。因此老师要根据这种思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多选择这种有主题、有联系、层层推进的试题进行训练和考核。
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应大力提倡改革地理教学模式,做到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把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解教材,更好、更准确的应用教材,最终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提高与完善。
[1]李红.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教育探索,2016(5):29-34.
[2]方正章.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途径研究[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11):157-158.
[3]刘明洪.探讨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文摘版,2016(12):00098-0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