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蔬菜办公室 周雄详 随县食用菌管理站 徐健 长江蔬菜杂志社 山娜
这里是古老的农耕文明发源地,5 000多年前,神农氏于此始作耒耜、遍植五谷、教民耕种;如今,年产值超200亿元的食用菌产业强势崛起,政府引导、龙头带动、项目聚集、功能齐全的产业集群成为随县继“炎帝故里”之后的又一张靓丽名片。食用菌一枝独秀,尤以香菇引领大格局,随县的蔬菜产业特色鲜明。无论是行业影响、创汇能力,还是科技含量、产业体系,随县在全国香菇行业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着眼于产品、产业和经营主体,通过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使其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随县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化香菇产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一系列农业革新举措正密集推进——加快建设特色板块基地,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为菇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插上腾飞的翅膀。
夯实供给保障,科技支撑日臻完善
自1978年华中农业大学杨新美教授在三里岗镇试种椴木香菇获得成功,转眼间已是40年风雨征程,如今“村村办菇场、家家种香菇”是随县农村的真实写照。食用菌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的发展需要以科技研究为先导,实现研究与应用的协同发展。生产环节的菌种开发、病害管理、生产设施创新、生产模式创新等都需要友好的科技服务环境和完善的科技支撑机制,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尤为重要。
面对农民们对前沿科技的迫切需求,县政府积极发挥上联专家、下联农民的桥梁纽带作用,主动接洽科研、教学、推广单位专家,及时反馈农民遭遇的生产难题,让专家成果转化与农民科技需求无缝对接,逐步构建完整的县、镇、村三级香菇科技服务体系。
长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10多名食用菌领域的教授手把手为随县菇农服务,直接带动近300名博士生、硕士生常年驻地指导,解决实际问题。在随县,规模以上香菇企业,大多配备了专业实验室,三里岗、殷店、草店等香菇大镇,都建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香菇教学培训基地,村村都有“土专家”、户户都有技术骨干,形成了“教授—大学生—土专家—技术骨干—农户”的完整技术服务链条。
得益于这一链条的驱动,香菇新品种、新工艺,从国际前沿到随县田间地头一般不超过一年时间。从椴木到袋料到地栽,从秋栽到春栽,从大棚培育到工厂化生产,香菇行业领域的每次技术革新,随县人都能在第一时间快速掌握运用。
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随县已建成集品种选育、菌种生产、袋料栽培、技术服务、市场交易、精选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目前,全县食用菌加工企业超过60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 3家;全县有食用菌合作社134家,聚集农户4万多户,菌农入社率达到60%。供给方式正在从千家万户的分散供给,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市场化供给方式转变。
坐拥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随州试验示范基地、随州食用菌优质品种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多重荣誉,配备食用菌菌种厂、100 t存储量的现代化冷库,10 t/批次的智能食用菌烘干机等高端设备,成立于2012年的随县塔儿山菌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合作社不断提升创新研发能力,探索出一条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业发展模式典范,香菇产品先后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食用菌制品QS认证。
合作社率先将春栽注水技术运用到秋栽上,节省50%劳动力成本;将免割袋用于秋栽并大面积种植,节省割口用工60%;摸索出的高效木耳种植模式,节约65%土地面积,出耳质量优良;推广农作物套种竹荪菌栽培双高产技术,使农作物增产12%,竹荪菌增产6%;试验推广的免割袋新技术受到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食用菌专家边银丙教授的高度赞誉,称其为“香菇种植的又一创举”。
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合作社已成功与武汉、孝感、云梦、安陆、孝昌、大悟、随州中百仓储和大悟新世纪购物中心超市等11个门店签订了“农超对接”协议,总产值已超过2 000万元,每年社员可分利数十万元。
2016年6月,经省科技厅批准,湖北省香菇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裕国菇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国股份),这不仅是全国食用菌行业首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也是全省县级行政区创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首次创举。作为香菇行业第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第一家海关AA级认证企业、第一家登陆“新三板”并实现直接融资的企业,裕国股份多环节发力,着重提升产业附加值,打造三产融合“共享经济”引擎。
2012年,裕国股份研发团队专门培育用于提取香菇多糖的品种,与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无限极增健口服液,一经推出即供不应求;2014年,又与周黑鸭、老干妈等知名食品企业合作,开发卤香菇、香菇酱等系列休闲食品,迅速扩大市场。在香菇深加工领域,现已研发推出了香菇脆脆片、香菇饼干、香菇汤、食用菌酵素饮品、预制菜等系列休闲食品。
2017年11月2日,裕国股份旗下集香菇栽培、精深加工、科技研发、生物提取和香菇文化、采摘、旅游等七大功能于一身的工业旅游景区,正式开启常态化运营,掀起乡村游的又一热潮。仅仅一周时间,就接待来自安徽、河南、湖南等地的无限极“道地香菇溯源之旅”游客近2 000人,武汉、上海等地旅行社组织的游客1 000余人,直接带动香菇系列产品销售超过100万元,起到了传播香菇文化、扩大品牌影响、促进产品销售等多重功能。
以食用菌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突破一、二、三产界限,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特产品流通效率、扩大市场覆盖面,随县已初步形成食用菌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农村的生产、生态、生活多功能性价值得到充分释放,综合效益大大提升。
“一年种菇盖新房,两年种菇娶新娘,三年种菇存银行,再种香菇奔小康”的谚语一直流传于随县菇农之中。香菇产业以其“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市场潜力大、原料(农林作物副产品)来源广”的产业优势以及“不与农争时、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的行业特点带给农民丰厚的回报,大部分村民90%的收入都来自香菇。
不过,香菇之所以能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关键在“种了卖得出,卖出好价钱”。21世纪初,随县开始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建立产品美誉度,从最初的鲜菇到干菇,再到精选分类分级,后来又开发即食食品、富硒保健品;从提篮小卖、以街为市到深购远销、市场交易,再到走出国门、出口创汇,市场的每次开发、产业的每一次飞跃,都促成了一批知名品牌的诞生。
目前,全县共有食用菌注册商标90件,湖北省著名商标3件,“随县香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草店花菇”集体商标1件,随州市知名商标6件,境外国际商标9件。三里岗、楚品源、大洪山等品牌逐渐打响,呈现量质并进、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在帮助企业培育自有品牌的同时,为提升随县香菇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叫响“随县香菇”统一大品牌,县委县政府与中国菌物学会、易菇网共同举办了“2015中国·随县香菇节”。香菇节以“弘扬炎帝神农文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着力打造“华中第一、全国闻名”的随县香菇品牌,进一步加快全国食用菌产业强县建设步伐。
“每生产1 kg,就出口0.5 kg”,随县香菇远销全球50多个国家,是典型的外向型产业。2015年,香菇出口额超4亿美元,占全国总量的约30%。鄂豫皖、川渝陕,只要生产香菇的地方,就有随县的收购大军,年均外采干香菇30 000 t以上;粤港澳、东南亚、欧美非,只要食用香菇的地方,就有随县人在贩卖,尤其是在中国香港、东南亚等地区,随县香菇占据70%以上的市场份额。3.4万名经纪人长期从事食用菌交易,5 000余人活跃于全国各大食用菌市场,60多位经销大户常驻境外,随县香菇产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打开海外市场之余,借助“互联网+”的东风,随县香菇更将眼光投向了国内市场。在淘宝、京东等网上购物平台搜索“香菇”,来自随县的店铺不断映入眼帘,其中销量领先的当属湖北品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品源食品)旗下的“楚品源”牌香菇。“大多菌企都把出口贸易作为主要业务,不太重视国内销售,通过互联网零售的更少。”2011年,品源食品董事长罗原从中嗅到商机,迅速组建网络销售团队。2012年底,“楚品源”入驻天猫,2013年销售50万元,2014年猛增到近1 000万元,2015年突破2 000万元,3年暴增40倍,创造了网销香菇的传奇。
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让随县香菇成功卖到全国各地,走进千家万户。如今,各电商运营企业已在县内布点近500个,基本实现村镇网络全覆盖,仅在吉祥寺村,就有上百家菇农忙于网上淘金。依托香菇产业,打造电子商务村——这是吉祥寺村的发展愿景,村里与淘实惠合作建起电子交易服务中心,不仅帮村民卖香菇,还提供业务培训、网络交易、物流仓储等便民服务。
40年来,随县香菇达成了从椴木零星种植到袋料工厂化生产、从“提篮叫卖”到“买全国卖世界”的国际化跨越,产业链不断延伸,裂变为产业集群,形成了大基地生产、大市场交易、大规模加工、大批量出口、全渠道零售的产业格局。未来,随县将继续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加工优势、人才优势、商贸优势,吸引四面八方生产要素集聚,引领菇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