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课外阅读指导

2018-04-08 08:11胡怀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2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图文读图

胡怀珠

随着电子阅读逐渐取代纸质阅读,我们也发现阅读正向着快餐化、碎片化发展,图片阅读不知不觉占据了我们的眼球和阅读世界。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读图时代”:一种对图像的崇拜正在让人们陷于感性主义和快乐原则的沉迷之中,读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图片阅读”的无限趋近,却失去了对文字的耐心品味。

一、现状解析:“快感+节约”

毫无疑问,充斥我们眼帘的图文并茂的各类读物,直观形象,读来省时省力,就像考驾照时人手一本的“小册子”,图文对照,一目了然。但当文字渐渐成为图片的一种“注释”而尴尬地存在着,传统的经史子集渐渐无人问津,各种“插图本”或“戏说”“水煮”系列的图书追捧者众多。我不禁反思:且不说改编后的名著还能否被称为名著,就读书而言,面对我们的下一代,对他们的课外阅读应指导些什么?

掀开“读图时代”的面纱我们会看到,多媒体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受时间限制的线性传播方式,引入了空间关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为丰富,从而使“读”的行为也具有了多维特征。当然,因为传媒降低了文化传播的门槛,“读”不再是少数训练有素的“文化人”的行为,即便文盲也能看懂一些图,这就带动了文化普及和社会交往。这样的“读”开始以视觉优位为特征,阅读行为更加趋于表层化,带有更多的形象思维的特点。这样表层化的“浅阅读”促进了绘画、设计、电子影像制作等视觉艺术的发展,却退化了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层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其实阅读本就是包括读图和读文的,所以我们不需要把读图和读文对立起来。也不要简单认为,学生年龄小就读图,大了就读文。把读图和读文割裂开来,会导致学生不易建立阅读兴趣及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牢固。对于学生来说,文字也是一种图形。我们应该在学生还没有难易之分的时候,让他们去熟悉、去注意文字。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每次看书翻几页就不读了,很快就看完一本书了。细心分析一下,原来是他们阅读时仅仅靠读图,因此并没有完全领略故事的趣味。对于故事中人物的对白、心理活动等,他们可能都没看明白,所以就会看得特别快。我们一方面不断鼓励学生阅读,一方面却发现学生们只“读图”不“阅文”。这样囫囵吞枣般的阅读现状,就如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我们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既要让学生“读图”,也要让学生“阅文”。

二、策略探究:“形象+抽象”

我们每一年要读多少书,读多少报,浏览多少网页,搜索多少次引擎,这其中看到了多少文字和多少图片?运用大数据稍微统计一下,不难发现,无论你是否经意,图片阅读已经成为日常阅读体验中最司空见惯的阅读方式了。学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接触到的图片阅读更是丰富。面对现状,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是需要走向图文共读(“形象+抽象”)的。

1.图文共读的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人的大脑两半球分工明确。左半球对抽象的事物比较敏感,通常指挥理性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右半球则更倾向于形象思维,更擅长情感的活动,包括想象力。文本阅读相对抽象一些,更依赖于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图片阅读往往是让学生有直观感受,阅读时,大脑右半球会更兴奋。这样看来,左右两半球无论是交替活动,还是同时兴奋、协同工作,都充分挖掘了人脑的全部能量,从而达到更优的阅读效果。再者,随着学生的视觉敏感期过去,6~9岁的学生迎来了文化敏感期,此时若能将读图向读文转变更具有现实意义。

2.图文共读的特点和价值

(1)认识的直观特点。“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表达。他揭示了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具体、形象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图文共读能使学生的阅读获得丰富感受,也就是说通过图片观察和文字阅读能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顿悟,二则相比较单纯的碎片化图形阅读和抽象的纯文本阅读,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情绪和阅读兴趣,能使阅读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活动。

(2)思维科学的相似性特点。我们常说世界上的事物姿态万千,甚至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究其本质,其实又有相同的哲理。既要了解各自的禀赋个性,也要发现他们的共性,才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普遍性原理,也是图文共读的理论基础。以图生图的想象,完全依赖于原始的图画,想象力受到局限。而以文字生图,想象力如天马行空。直观形象是图片的主体,如果能与文本中言语描述的形象及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这样的阅读学生更易接受,也更易调动学生的已知经验,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3)图文再现情境的特点。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方法,用图画可以直观地表现出文本描绘的情境,换言之就是把文本内容形象化了。图画的这一表现形式,伴以文本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具有导向性作用。但是,读图相对而言是一种浅阅读,而阅读好的文字书籍,需要思考的深度参与。而且,文字的概括、构词、表达功能是图画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文字书籍对人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作用更大,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同样如此。文本语言的描绘又提高了感知的效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易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来,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也促进了学生深入理解言语的内涵。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借助文本阅读体会情境也不会有什么障碍了。

三、实践操作:“读图+阅文”

读图时代,摒弃快餐式的浅阅读,就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融入“读图”意识,巧施“阅文”方法,实现深层阅读最优化。

1.多元“读图”:享用绘本

其实绘本适合任何年龄的人阅读,但因绘本的独特性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相契合,大家更愿意把绘本作为儿童文学最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读图时代,对学生进行绘本阅读指导无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读好绘本的图。绘本通常具有简洁的语言和绚丽的图画,但绘本里的画不单是用来欣赏的,它是另外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学生从小掌握绘画语言,就要从绘本中养成阅读图画,通过图画理解故事、表述故事的习惯。因此,绘本阅读课中应该教会学生一些“读图”的方法。例如,要看整本的书,要看封面、扉页、封底。有些绘本每页有大图,下面还有小图。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中大图就围绕一条蓝色的毯子的变迁,描写了约瑟一家的生活,尤其是那位巧手的裁缝爷爷慈祥又可爱,而小图则描绘了约瑟家地下老鼠一家的生活。看似没有关联的两个小故事,但是当你看到小老鼠一家的窗帘、桌布和围裙也用了和毯子一样的布料时,不禁为作者的巧妙构思叫绝,当然也能引发你诸多想象和思考了。原本静止的画面因为连续的图画让人产生联想而变成了活动的场景,这也为学生进行“看图说话”“看图写话”奠定了基础。

(2)享受阅读过程。绘本的文字非常简洁,但是真的需要去读一读,而且要读原文。有的教师觉得绘本语言干巴巴的,加了很多新词“翻译”给学生听,却不知那些文字都是作者和译者经过反复锤炼才形成的,好好读才能品味出它的美,它的意境。更重要的是学生其实是有潜能的,他们通过一次次诵读,就完全能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就只读原文,对于学生特别不懂的词,教师可以挑出来解释。我记得王崧舟老师在教学《去年的树》时,通过三次补白又相继去掉补白让学生明白:不写外貌、不写表情、不写心理,只用最简洁的语言“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绘本的魅力所在。我记得,小时候特别爱读“连环画”,因为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当你没有打开下一页,你就永远猜想不到故事的下一步会怎样发展;当你每打开一页,一份惊喜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让学生阅读没有丝毫的负担,“不经意间”翻读完绘本,不要担心这些“不经意”会成为“过眼烟云”,它留给学生的思考是隽永持久的。这样享受过程的阅读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境界。

(3)个性化地阅读。绘本中有不少经典之作,丰富多彩的主题,涵盖了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背景,也形成了绘本的多元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想、问、猜、画、编”等个性化阅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①想:让学生根据绘本的名字试着畅想绘本的内容后再阅读。②问:学着绘本作者那样根据图画去提问,不但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的阅读学生更有兴致。③猜:根据已阅读的内容去猜想下一页会是什么情节,激活阅读思维,也让学生有了“阅读主人”的自豪感。④画:根据绘本的情节自己画一画,并仿照着续写一两句话;创设了写的情境,使学生有了写的欲望,这样的阅读是否更有创意?⑤编:创编属于自己的绘本,让学生在空白折叠纸上创作,图文并茂,妙趣横生,之后的交流更是精彩不断,惊喜迭出。这样的绘本阅读已经变得发自于学生内心世界了。

2.写画结合:巧阅文本

如果说绘本阅读更偏重于“读图”的指导,那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则是从“图”入手侧重于“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课标在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既要学会“读文”,也要学会“读图”“读表”;既要学会读单一的材料,也要学会读综合的材料。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是从图文的组合材料中分析、判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是运用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过程。

(1)运用资料。在阅读教学中,就需要运用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资料的方法对搜集整理的各种资料进行选择和再利用,这一过程是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我先请学生分头搜集有关仿生学的特点和相关实例资料。接着,我让学生分组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在限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交流。最后,请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续写《人类的老师》。学生有的仿照课文片段写了还有哪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有的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向科学家介绍“自己”的特点,并建议还可以造出什么新用品,饶有兴致。

(2)填写表格。在阅读课文时,运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法,设计并填写表格,既能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又能指导学生学习用简洁的方式呈现学习结果。如教学《趵突泉》一课,当学生读到四种名泉这一部分内容时,请学生默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下面这张表格: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线,对主要内容梳理得清晰并有条理。

泉水 地理位置 特点 名字的由来

再者,读一些相互关联的阅读资料,依据资料设计表格,把文本内容按表中要求进行筛选整理,不但梳理了文本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了文本,而且尝试着将文字材料提炼、转换成简要的表格,能感受非连续性文本简洁、实用的特点。

(3)画出图示。通过读、写、画、说等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如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让学生在操作实物后动手画一画“通常的切法”和“拦腰切”的不同之处的示意图;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示意图,配上简要的介绍性文字,并结合图示和文字进行介绍。这样,既培养了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素养。

“图文并茂”的阅读方法还有很多,在阅读中凸显图表、图文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等,也是我们在推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时深入实践和研究的方向。这样的尝试有效地开启了“读图时代”的课外阅读之旅,架设了“读图”与“阅文”的桥梁。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图文读图
画与理
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读图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读图
读图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
读图
图文配
图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