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三线军工企业遗址修缮保护为例

2018-04-08 12:18罗东明
国防科技工业 2018年3期
关键词:军工遗址精神

于 鹰 罗东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对复兴中华优秀文化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这些重要话语为下一时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军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篇章,在人民军工八十多年革命和建设历程中谱写了无数壮丽的英雄史诗。其中,三线建设又是距今年代最近,而且以国防战备为突出特色的国防科技工业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三线建设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到八十年代中期完成调迁,至今已逾半个世纪,许多当年的建设者都已作古。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开展的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进程,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旧址、遗址加以修缮展示,达到弘扬传统、传承文化、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线军工建设是老一辈军工人在战天斗地、克难奉献的辉煌历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军工文化特色,集中展示了三线军工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一大批三线军工人以先进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方法融入、推动着农耕文化焕发新的生机;而军工旧址正是这一段传奇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三线军工遗址的保护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摆在广大军工行业文化建设工作者面前的全新课题。两年来,在国防科技工业新闻宣传与军工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新闻宣传中心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初步梳理了其中的几对辩证关系,并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保护和开发的关系

保护与开发,既是历史与未来的继承,也是弘扬人民军工优良品质的时代需求。

保护遗址就是铭记一段历史、传承一种精神、延续一段文化,要求最大限度地还原其本来面貌,重现人民军工艰苦奋斗的光荣历程。而旅游产业开发,则是追求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突出互动体验、娱乐、健身、疗养等特点,侧重于市场的喜好,关注游客自身物质文化需求。保护和开发二者关注点有较大差异,一味注重还原遗迹,则会单一呈现历史直观,无论是受众范围还是感官体验都会大打折扣;反之,商业气息过重也会减弱、破坏三线旧址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甚至会让后人对“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产生曲解。以我们调研的某三线遗址为例,该题材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中小学生、党政机关人员、军迷前往旅游参观人数较多;然而当地早期修缮建设主要考虑旅游创收,景区整体规划的思路不完善,竟然将旧址中保存相对完整的建筑装修改造成演艺大厅和宴会楼,内外部装修、命名也都是现代化的风格,仿佛几幢本世纪现代化的建筑穿越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园区的其他建筑风格反差较大,使遗址凭空产生出“赝品”感觉。这样的“开发”,客观上造成了破坏。

因此我们认为,在三线遗址修缮工作中如何处理保护和开发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整体成效和经济文化价值。科学有效的旅游开发则要全面实施供给侧的改革创新,从设计源头将被动迎合转变为主动引导,系统策划三线遗址保护型开发,强化三线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军工文化整体布局下,本着修旧如旧、凸显精神、点面结合、面向未来的原则,恢复再现军工旧址的同时,拓展三线生活互动、文化成果展示、地域习俗观赏、军工科技体验等功能,增强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将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有机结合,积极发挥三线遗址经济价值的同时,不断增强文化辐射效应,特别是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意义重大,通过重走三线旧址,聆听往事、追忆当年,感受老一辈军工人的“爱岗、敬业、奉献、报国”精神,使党员受教育、青少年受熏陶、游客受感染,补充理想信念缺失之钙,激发报国情怀和昂扬斗志。

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传承与创新,既是静态与动态的关系,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内生动力。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创辩证法。三线军工遗址也是不断发展发展变化的,所以修缮不仅要关注静态的修缮、整理,还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拓展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静态即历史的、原有的状态,原来的陈列,原始的用途,原本的意义;动态是随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呈现的状态,与现实接轨的意义和价值。还原历史的静态,是唤醒沉淀在旧址遗迹的原本初心,还原特定阶段的历史变革,凸显地域属性、时代特征、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涵,总结形成独具特色的行业军工文化。发展时代的动态,是根据时间变化,发掘军工遗址文化与时代主旋律深度契合的共鸣点,不断丰富遗址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科技的时代内涵,创新发展,不断向前迈进。

静态呈现是基础,作为三线精神的载体,是思想、文化的力量源泉。动态革新是上层建筑,是弘扬传统精神的外在形式,循着时代的印记,开出姹紫嫣红的花朵。偏重于静态,则如卞氏之璞玉,古朴无奇,终不为大众欣赏。脱离静态的创新,犹如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时代的、新奇的手法固然丰富,却缺乏三线的文化认同和共鸣,终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因此,坚持遗址修缮保护静态与动态的辩证统一,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内生动力,更是与时俱进、永葆生机的不懈追求。如以我国中部某三线军工遗址保护利用为例,按照地域、历史定位所在地区的特点,将所在地描述为楚人心中的“延安”,既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联,从侧面反映地域的革命属性,又揭示了三线基地的报国奉献使命担当。在反映历史沿革的过程中,注重与地方自然人文景观、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在时间上,传承地域历史,丰富三线内涵;在文化上,推进农耕文明进步,凸显工业文明的影响。

宣传和保密的关系

宣传与保密既是形象与安全的平衡,也是讲好军工故事的言论红线。

对于军工精神的宣传是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积极行动,是将“文化自信”这一国家战略落细落小落实的具体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夺取经济建设新胜利的正面发声,关乎“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一代代军工人克难攻坚无私奉献的历史定位。

讲好军工故事,传承军工精神,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有效途径。国防军工的职责就是为国家安全、社会安定提供武器技术保障,在赋予神圣使命同时,也给予了军工企业另一特性——保密性,这就要求在军工企业宣传的同时坚守“保守国家秘密”的底线。军工遗址是军工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直接见证,如果修缮过程中完整真实地还原历史实际,就很容易将相应数据、参数、产能等重要数据暴露,从而对国家安全产生隐患,所以修缮项目应当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度,坚持“散于行,重传神”的原则,还原历史脉络,对涉及型号产品的研制历程进行粗线条还原,突出重大事件中团队、个人的言行举止,淡化技术层面的分析和描述,推树典型事件中的先进团队和英模人物,弱化技术进步和革新的细节,既不触碰泄露国家秘密这条红线,又丰富了军工精神的内涵,做到宣传形象和保守秘密和谐统一。

三线军工遗址作为军工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历经了军工报国的伟大传奇,也见证了推进我国中西部工业化进程的辉煌成就。修缮、保护、利用好遗址,对于讲好军工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人民军工,提升军工文化软实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猜你喜欢
军工遗址精神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辽上京遗址
研发支出政策在军工科研企业的应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世界五百强:中国军工风云榜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