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玲
课堂中的有效提问是提高初中课堂学习效率的关键,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都将成为堆砌课堂教学堡垒上的一砖一瓦,如果不能完美、适当的呈现出来的话,那么,这不仅仅会将这一砖一瓦变成无用的石头,更是会影响整个堡垒建筑的牢固性。因此,对于初中生物老师来说,想要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设计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时,对提问环节的每一道问题都精心打磨。以下便是笔者的一些小设计意见:
提问的时机无非不在课堂进展之下:如开始上课之前,教学过程中,以及将要下课之前这三个阶段。
1.开始上课之前:利用问题进行引导,要求教师的问题必须具有独特性,或者是吸引力,这样一来,就可以成功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以便引导一节全新的课程。例如:在《食物链与食物网》这一节课程的进行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站在食物链最顶端的是谁吗?”也许同学们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狮子、老虎还有人,等等的回答,但是这都是作为一节课程开始的有效指引,让同学们参与其中,积极讨论。
2.教学课程中:依然用《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举例。在一节充满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课堂上,学生们难免不会对这些概念性的问题感到无聊、或者是产生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时,也许教师提出让同学自己去设计一条食物链或者是食物网,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电视里的,也可以是自己创造,但都要求学生们讲出自己的见解与道理,纵使有些学生的答案不切实际,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也同样能够有所收获。并且,这样一来有助于成功调解课堂气氛,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下课之前的提问,就需要教师做到帮助学生去总结当天课程的所学内容,归纳学习、提高成绩的有效方法。也可以抛砖引玉一般地同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作为引导,将承上启下发挥的淋淋尽致。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虽然这每一个时机都相当关键,但是一旦在不恰当的时间提出了不适合的问题,那么就算问题再精妙,也无济于事,反而会出现适得其反的副作用。
例如《植株的生长》这一节课中,如果这样导入:在自然界之中,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不起眼的小草,都是由一颗颗刚出土的幼苗发育而来的,那大家知道这一颗颗小小的幼苗要经历哪些过程才能够成为我们看见的这一颗颗美丽的花朵和茂盛的大树吗?这一问题既能吸引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又能引入新课的学习,应该算是一个有效的提问。在学生探究到了“植物茎的结构”后,也就是整节课到了中间部位,可以择机提出如下问题:同样是刚出土的幼苗,有的能长成参天大树,而有的却只能长成矮矮的小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实践经验表明,一个精心打造的问题唯有在恰当的时机呈现出来,才能充分体现其有效性,发挥其预期的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并不局限于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检测,而是侧重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的问题在精不在多。毕竟,一方面课堂时间有限,提问数量过多,必然将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所以,即使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很高,学生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分析,在这种情形下,问题最终只能由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解答,这显然违背了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另一方面,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如果问题数量太多,则学生无法区分重难点,这不仅无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反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干扰,这也就增加了他们的负担。所以说,初中生物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问题的数量。
在课堂上,教师的问题是通过增加了情景、对话的形式提出,或是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对于学生都是一项具有吸引力的好方法,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当教师在教授《生态系统》这一节课的时候,可以先通过一段提前录制好的视频来想学生们展示出来:将这一幕幕场景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之中: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原,远处有一群角马和羚羊在悠闲而又警觉吃着草,它们好像从未发现,就在不远的山包旁,有一只金钱豹偷偷地观察着它们的行动,为爆发捕食做充足准备,而太空上方则是有一只眼神犀利的老鹰盘旋着。就在学生们看完这段视频之后,教师再来提问相关的问题,例如:①你观察到短片中的草原上有哪些生物?学生纷纷发言。再问:②这些生物若要能生存下去,需要什么条件?学生说:得有草、有食物等等。教师继续引导:③生物光吃不喝能活下去吗?提醒学生意识到生物也离不开水等非生物条件。教师总结性设问:以上事实说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通过以上提问创设情境,提供事实,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的生物课堂上,一个个吸引学生思考的问题,一个个在恰当时间出现的问题对于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把握时机提出有效问题入手,通过对问题的数量进行合理的控制,最后结合情景需要将问题包裹一层糖衣,从而对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析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