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昕
“牛!”“厉害了!”“666”……语文课课上,全班学生用着现行的流行语赞叹不断,接着,掌声响起,哇!这节课发生了什么事啊?这么大的赞赏是要给谁呀?且看我慢慢说来。
我们校的学生基础薄弱,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习习惯很是不好。如今,到了高二下学期,我教的10班,大部分学生依然懒散,作业选择性完成,更别提在课余时间巩固旧知,预习新知了。于是,每到上新课,老师进度提不起来,更有甚者,讲过的知识点再提问,很多学生大脑一片空白,“不会”“不知道”“沉默”……如此恶性循坏,一到考试,不会的知识点堆积,学生临时抱佛脚,难免无法摆脱成绩不好的现状。
这样的现状,我很是头疼,苦口婆心、干瘪瘪地讲道理,学生听着频频点头,下课依旧我行我素;小测强压,压学生一下,学生被逼学一下,自觉学习能力养不成;提醒家长督促,高中学生多数住宿,家长长期忙于工作,也帮不上忙。教育不“走心”,孩子不“用心”,该怎么办呢?
这不,类似的情况又出现了。两天前,上《过大孤山小孤山》这篇课文,讲到“巉”字时,有意停顿了一下,学生大呼:“老师,这个字好难写,它读什么啊?”
“这个字学过,你们不记得了吗?”
“有学过吗?不记得了。”
听闻学生这句话,我有些失落,前几天才让学生在背默课文中,巩固了这个字,还交代了他们,这个字的读音和写法。没想到,他们又忘记了。无可奈何之下,我又特意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了一个特大号的“巉”字,在旁边注明了读音,还让学生在书本上又尝试着写一遍。待学生都写完后,我不忘再次苦口婆心地提醒到:“这个字很难写,前两天我们才在背默课文《蜀道难》中提到,你看,你们又忘记了,所以,知识是需要巩固的,今天我们再写一遍,都会写了吗?下次想要会写,回去要记得及时巩固。”
“好,记住了!”学生异口同声道,但这口吻依然像听惯了道理似的,回答得很应付。
过了两天,我像往常一样走进10班上语文课,但是,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喊着“上课”,而是喊道:“祎乐,到黑板这边来。”祎乐,是10班学习成绩中上的学生,猛然一听我进门就叫他上黑板,仿佛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似的,“傻讷讷”地到黑板边来,等着我的下一步指令。
“你拿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一个‘巉’字。”
“哪个‘巉’?”
“前两天《过大孤山小孤山》,让你们回去及时复习的‘巉’字。”
“……”
此时的祎乐,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山”字旁,然后,拿着粉笔,划了两笔,擦去一笔,如此反反复复……
此时的我,心里“窃喜”,有了!要的就是你不会,要不然等等我怎么有效地给你们上一课。接着,我巡视着整个10班,有的同学翻书了,有的同学还在看着祎乐的“笑话”,洋洋自得。这时,我的视线停留在了把“巉”字看完,并且写过一遍的志宇身上,心想:“我现在把这个孩子叫上去,肯定写得出来,就好给10班‘一击’。”
“祎乐,看你用尽了全身气力,估计是写不下来了,你先下去吧。志宇,来你上来,把‘巉’字在黑板上写一遍。”
志宇自信满满地走上台去,几秒过后,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个“巉”字。
“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这个字写得对不对?”
“完全正确。”
“满分。”
“其实一开始我就发现祎乐不会了,但我还是把他请上来了……”
“老师,你是故意让祎乐出丑的。”
“老师没想让祎乐出丑,我是想通过写‘巉’字告诉你们一个道理……”
“什么道理?”
“不要着急,我两天前在上《过大孤山小孤山》的时候,就告诉你们要巩固‘巉’字,我知道你们每次说好,知道了,都是应付我,今天,我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叫了祎乐,你们看,祎乐就写不出来,只能在台上干着急,而志宇呢,虽然之前也不一定会,但是他翻过书,准备了一下,上了台,就很自然、自信地写出了这个字,所以,老师今天不是想表扬谁,批评谁,而是想通过这件事,告诉你们,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你们如果每天课后都去复习巩固,任何机会,任何考试,你们都可以自信满满地迎接它,挑战它,甚至战胜它,而没有准备,只能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你们说是不是?”
“牛!”
“厉害了!”
“老师666!”
……
掌声响起来,看来,同样是讲道理,但是,这次说教“走心”了,他们听进去了,并且用掌声给予了回应。
教育是一个漫长且缓慢的过程,别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有时,就是我们也听不进去“长篇大论”,而如何将枯燥“长篇大论”化为“有心”的语言,内化到学生心里去,我想,这才是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是一个很小的教学案例,却在今后的教育路上,提醒着我,无尽地说,用尽地罚,不如“走心”一次。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孩子收获的是知识,更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