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斌
音乐节奏指音符组织起来的长短关系,节奏是音乐构成体系中最具典型意义的代表。离开节奏谈音乐,音乐也变得毫无意义。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开展节奏训练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关键。为此,许多教师都在音乐节奏训练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初中音乐节奏训练效果不佳,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初中音乐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分别是教师教学手法单一和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如许多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采用的都是以“歌曲播放”、“机械模仿”为主的教学方法,很少会涉及节奏教学,学生也无法了解更多与音乐节奏有关的知识。有的教师则对节奏教学不关心,不重视,音乐教学效果整体不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生学习任务较重,压力较大,音乐学习和练习的机会较少。受流行文化影响,他们更关心流行音乐。许多学生对音乐教材和单一的教学手法根本不感兴趣,在乐理和乐技等知识学习上也缺少自制能力。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都会出现思想消极,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加上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所以,音乐节奏训练效果也受到影响。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是长期以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地位非常被动,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被忽视,这也是影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初中音乐教学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将节奏训练融入到教学中去,有的放矢,实现教学目标。如在《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曲前,用图片、诗意的语言或者多媒体影像资料来“讲述”蒙古大草原的自然美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再讲述与歌曲有关的知识,带领大家学唱歌曲,使学生通过歌曲了解蒙古歌曲的风格和旋律,为节奏训练打好基础。在教唱歌曲后,让大家以无伴奏合唱的形式演唱熟悉的蒙古歌曲如《鸿雁》、《吉祥三宝》等,借助熟悉的歌曲进行节奏训练,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 初中生虽然都爱玩爱唱,但是,他们的音乐素养普遍不高,音乐知识结构也有待完善。在音乐节奏训练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知识基础和音乐教学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在初中七年级教学中,教师在选用课外素材来开展节奏训练时,要尽量选择那些结构短小、音量适中的歌曲来教学,并利用一些简单易学、特色鲜明的音乐节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争取通过简单的模仿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强化教学效果。在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进一步强化节奏训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大胆去创作和演绎,通过更高层次的教学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理解。如在学习《电子空间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发声物体带到课堂上,然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进行“乐器演奏”,使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丰富学习体验,了解快慢、强弱和长短等音乐节奏要素,提高节奏敏感性。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把握教学的难度,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3.创新音乐节奏训练方法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法改革,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创新音乐教学手法,开展趣味教学,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广大教师努力的新方向。具体到初中音乐节奏教学训练中,教师同样要创新节奏训练方法,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音乐节奏训练中去。如在节奏训练中,许多学生对音乐的节奏都把握不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借助拍手、跺脚等肢体语言,让学生了解音乐节奏的快慢、速度。又如,在音乐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钟摆声、击打键盘的声音、汽车鸣笛声、雨滴声等用原生音响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了解生活中的节奏美,观察生活中不同音乐的节奏规律和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综上所述,节奏训练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教师只有正视音乐节奏训练的作用和价值,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进行节奏训练和教学,才能提高音乐节奏训练效果,实现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