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果兰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一切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归还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向传统的教学方式那样,老师讲,学生听,我们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体会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精髓。学生从小学升初中这个过程也应当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转变。下面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反思,并提出笔者总结的教学方法,希望能为初中数学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我们常说兴趣是孩子学习最好的老师,勾起孩子的学习兴趣往往要比要让学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好得多。可是我们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我们作为教师,要告诉学生听课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想听课,喜欢听课,主动听课。但是做到这些的前提是我们老师要设立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要总是按照课本上上的内容生拉硬套,这要只会让孩子们厌恶学习。我们要积极的引导学生,主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例如我们教师在教授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时,我们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先去发现生活中什么样的事物是由三角形组成的,然后让学生自行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等到学生真正接触到课本上的知识时,就不会那么陌生,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学习。而且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疑问,当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学习时,怎么能不印象深刻呢。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生动的图像进行知识的了解、学习,这样加强印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枯燥的知识。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以及系统性极强的学科,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相互联系,每一节课都要用旧的知识来进行铺垫。这对于教师们来说,如何贯穿知识之间的联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是很重要的。在全面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教师要全面研读教材,仔细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和知识点的迁移。首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弄清楚每一个知识点到底在讲些什么,确保现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间能够融会贯通。其次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间的牵连,带领学生多次联系,指导学生可以自主完成知识的融会贯通。最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时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当时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反复领悟。对于新的知识要多加练习,这样既复习了就知识还掌握了新知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学生在解决综合问题时才能开拓思维,才能联系所学内容,这样的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我们在学习完新的知识后要通过习题进行知识的巩固,而要想对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习题地设计是新的关键。但是在教学中,笔者不建议教师使用题海战术进行教学指导,因为学生光做题但是不理解的话,也是没有效果。另外,我们平常遇到的题大多十分平常和乏味,对于数学这样的学科来说,新颖是关键,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结果。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我都会准备一些新颖的题型来让学生掌握旧的知识,顺便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新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非常符合循序渐进的行为。最终巧妙地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学生在进入初中之时,还保持着小学的学习方法,既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主动分析能力就变得很差,而且创新意识薄弱。数学是一种逻辑训练性的学科,完全依靠老师是很难达到长足的发展的。教师要在课堂中让学生尽量参与进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是起一个辅助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学生之间共同给探讨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老师在旁边给予指导。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消除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很多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进行改变。而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实施教师的教学计划,让面一个学生都可以学有所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学。我们还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课本知识进行延伸。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构建高效率的初中数学课堂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教学方法等待着我们进行探究,我们教师要积极努力的培养自身能力,为初中数学教学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