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项脊轩志》之“悲”

2018-04-07 15:55达建龙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达建龙

《项脊轩志》是一篇出色的抒情散文。“借一阁以记三代之遗迹”(清人梅曾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感人心者先乎情”,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纵观全文,内有身世之感慨和思亲之悲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兴衰变迁绾合,凝炼和集中。情节有诸父异爨,家道中落;慈母寒暄,音容催泪;祖母悯励,读书不效;泪眼瞻顾,物是人非,可谓悲情戚戚,悲心怜怜。笔者认为文中的“悲”共四个方面。

一、家道中落之哀怨

组着祖父的高祖死前留有遗训:“吾家自高、曾以来,累世未尝分异。传至于今,先考所生吾兄弟姊五人,吾遵父存日遗言,切切不能忘也。为吾子孙,而私其妻子求析生者,以为不孝,不可以列于归氏。”作为归氏后裔中的长子,归有光不仅将此视作一条必须恪守不渝的家训,而且由衷地神往“累世未尝分异”的家族盛景。他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就是缘于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于江苏太仓之项脊泾,此中所寓怀宗追远之意非常明显。

但是原来一个“庭中通南北为一”的和谐兴旺的偌大家族现在却是“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等一派零乱离析的局面,的确是归家家族在走向衰败的见证。但对于“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五经、三史诸书”(《归有光传》)的归有光来说,面对家族的变故,他无奈地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归氏大家族逐渐败落了——不仅经济衰微,就连家风也日薄。树倒猢狲散,归氏家族分崩离析、土崩瓦解。归有光是个经术甚深,讲孝友之道的人,面对着衰败的家世,他常常“太息流涕”、“深自伤悼”。他不甘心家道就此中落,他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光耀祖宗,重震门庭。了解了归有光家族背景之后,再来品正文的文句,便能准确理解他深蕴在文章中的家道中落之哀怨。

二、痛失慈母之伤心

作者共记叙了关于母亲的两件琐事:一是语言“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话语,把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关心爱护、问寒问饥的神情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二是动作“扣”,走到门前轻轻敲一下门怕惊动孩子,写活了母爱。林纾曰:“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归有光八岁丧母,关于母亲的记忆均求诸长老而得知。“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辄牵衣问先世故事。”所得也大多是母亲严格的教育、督其成才之故事。“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母亲重视子女的教育,希望归有光及其姊妹能够掌握知识,求得立身之本。妪忆母亲,“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此泣声不仅仅表达了念母之情,更是隐含了自我砥砺、承继母志、建功立业的人生激励。

三、辜负祖母之悲恸

对这位自幼丧母的孙子,祖母自然是格外关切,动作如“过”、“阖”、“自语”表现了祖母对孙子的关爱、体谅而又不忍心打扰和看到希望之后的无比激动。语言描写格外生动,如“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中既含疼宠之情,又有赞许之意;“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寄寓了祖母的无限期望,希望他能重振门楣,光宗耀祖。但如今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殷切期望,故而“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不知九泉之下的祖母能否认可这个“唐宋派”最重要的领导人。祖母肯定不认可,祖母只知道“学而优则仕”!归有光自十五岁束发起就在项脊轩中默默地“有志于学”,祖母把振兴归家家族的一切希望寄托在归有光的身上,但是几年过去了,归有光连一个官学都没考上(明代学制规定十五岁以下的学生在私立公助的社学读书,十五岁以上的学生可以考取公立的官学读书,即取得秀才资格,再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的考试),直到写作本文时还是被官学破格录取为“补学官弟子”(归有光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在那里读书讲学;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年66而终)。现在,面对祖母的遗物,他觉得对不起祖母,辜负了她老人家的殷切期望。这时他愧疚得“长号”大哭。

四、痛失爱妻之悲戚

与归有光恩爱六年的妻子的去世,才是他一生中最悲伤的事。他一下子被闪落到生命的低谷,“泣”无泪,“长号”无声,只是那粘稠的苦水一滴一滴地流往那寸肠欲断的心底。其表现为:一是“室坏不修”。心爱的书房坏了,却再也提不起原先修补的兴趣。即使“借书满架”,再也没有什么心情“偃仰啸歌”了;“万籁”再怎么“有声”他也无法“冥然兀坐”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的月下景色还是那么“珊珊可爱”,可他灰色的心里一点也视而不见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妻子死了。“其后两年,余久卧病无聊”。

妻子死后连续两年,他卧病不起,生活中没有人间亲情的温慰,思想上没有人间亲情的润泽,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枯燥乏味,那么的百无聊赖。虽然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悲伤的情绪有所缓解,还使人修补了书房,“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他再也无法在里面生活下去,只得躲走他乡,离开这个撕碎他肝肠的伤心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文章的结尾,可以说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看到“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我借光阴为红线,在若隐若现的记忆中寻觅,如那多情少年,花香漠漠,落花盈盈,唯不见伊人。”

如今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树尤如此,人何以堪?常念道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凉,以及“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痛失。两相比较,归有光的极淡反倒更加让人极痛。这是痛失至爱后,心冷却多时的心灰意懒,无所期盼。

人生有三大不幸:幼年失怙、中年丧妻、老年丧子。仅仅是而立之年的归有光却已承受了两大不幸,何其悲哉!在“模拟”、“复古”之风极盛的情况下,归有光以一介乡儒之身份,不趋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时潮,力求他法,为后世所景仰。我认为震川志极坚,胸怀极大,情意极重。志坚,故读书轩中,以期光耀;胸怀大,故悲慨怆泣,追宗怀远;情意重,故凄戚垂泪,耿耿于心。轻轻掩上书卷,依然可以想见几百年前的归有光,在怀念三代亲人时热泪盈眶、柔肠寸断的情状,而项脊轩就是这亲情的见证,更是这浓浓愁情与思情的见证,真是一般“悲”字别样情啊!

参考文献:

[1]《明史》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七十五,2015年,中华书局出版社

[2]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湘潭大学》,2010年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归有光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寒花葬志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
刚柔并济真男儿
——归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