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荣
1.教材内容的原因 因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追求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降低了初中和高中数学教材的难度,但是初中的难度降低了,高考的指挥棒还在,所以,高中数学教师不敢降低难度,所以,调整后的初中和高中教材,实际上差距更大了。
2.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的原因 初中教材内容少,进度慢,对教学的重难点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分析和练习,很多学生都容易掌握,学生大多被动接收知识,创新思维受到限制,自学能力不强。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了,教学难度也更加大了,所以,高中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老师不可能细细地反复地讲解。教师一般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答。高中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可能就不适应了,教师讲解的时候,学生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节奏,学习上有难度,影响了高中生的数学学习。
1.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激励和调适 由于刚刚从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阶段,很多高一新生的心态都还不能及时转变,没有完全适应,都还处于一种对高中生活既期待又担心的心理状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刚刚从中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而高考又离得很远,应该放松一下,于是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只是着眼于课堂的时间,最多完成一下教师布置的作业。一些学生离开原来的学校和同学甚至自己的家长,面对新环境、新教师、新同学甚至新的生活方式(住校),沉溺于好奇、兴奋或孤独、焦虑或怀念、依恋的状态,不能自拔。实际上,高中数学学习自始至终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因此,教师应该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学生一个倾诉、宣泄的渠道,对学生的心态进行激励和调适,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克服心理障碍。此外,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
2.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例如初中数学教材对二次函数的要求较低,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学生只限于了解水平,中考对其的要求也不高。但是在高中阶段,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则被视为重要内容。对于二次函数的画图象、求值域、单调区间、求最值等等,都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内容,要想学好函数,二次函数是前提。常用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方法、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在初中阶段早已删除不讲,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两数和立方公式、两数差立方公式、三个数之和的平方公式则必须熟练掌握。初中的因式分解只限于二次项系数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经常要用到,尤其是“十字相乘法”。高中数学教学中很多利用函数图象的直观性求不等式的解集或方程的解。
3.优化教学环节,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而言造成高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有几点。例如教材更加偏理论,学时增多,学习时学生要有自我学习的学法等,这些都会让学生对数学感到陌生和恐惧。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应该教育学生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只是认识数学的一方面,而不去了解数学学科的美丽之处。这就需要老师将数学文化融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来教育学生学习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爱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税率问题、投资问题等,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是和我们有关的。老师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数学概念,比如集合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是指某些指定的对象的整体成为集合,集合中每一对象叫元素。这对于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就需要老师把这个概念进行拟人化,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说明,那么集合就是有相似特征的人的统称,这样学生就会更加容易理解,也能让数学真正从生活中来最后又回到生活中去。
4.通过交流指导,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数学教师的依赖性非常强,他们对于一些难题很少花时间主动费脑筋进行思考和研究,因而严重缺乏自学以及刻苦钻研的品质和能力;然而在进入高中以后,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了教学引导的作用,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对庞大数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还需要他们在课下花费时间进行复习和大量的习题练习来进行巩固。因而,我们教师可以发现很多高一学生仍然会沿用初中时期的学习方案,使得他们的成绩明显出现了下滑的情况。鉴于此,教师可以和学生针对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沟通,指导他们制订学习计划,使其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同时创建学习小组,让那些遇到问题的学生经历探讨和思考的过程,由此来培养他们的数学钻研意识,进而做好学法的衔接工作。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更加抽象,教学方法更加理性。教师要努力做好高中生的初中高中数学学习衔接工作,带领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高中数学的学习,提高数学解题的能力,研究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迥异,培养学生高中数学学习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就是要从学生跨入高中的门槛开始,带领学生一起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实现初中和高中的衔接,教会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掌握高中数学知识。
[1]张伟.关于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6,No.41922:28-29.
[2]饶港太.浅谈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教育,2016,No.97121:29-30.
[3]颜士新,赵庭标,夏明玲.关注个体差异,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创新尝试[J].数学之友,2014,0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