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政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1依据近代2和现代国内外研究的教育理论,3以及研究现状,围绕“生活”、“生命”、“生态”、“人本”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展开讨论。作为教育领域,研究学校各学段学科的情感目标,对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有效渗入,对提高中小学师生的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但受经济制约,传统和应试教育的束缚与影响,素质教育提了二十多年,新课标也实施了十几年,很多教师对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和要求不甚熟悉,沿用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时难于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长此以往,学生心灵扭曲、学习方法呆板,追求享乐的一种生活方式,有的养成了纪律懒散的行为方式,更有甚者是道德失范沦为阶下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教育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笔者通过问卷得出了比较真实客观的回答。
近年来,一些教师和学生急功近利,出现了各种倾向。4其中“方法简单收效大”5就是时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体罚、谩骂、甚至殴打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当然也不失有学生或家长谩骂、殴打教师的情况。师生的德育现状实在令人堪忧,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严重缺失。
1.思想状况 许多师生对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抱有成见,其思想觉悟较差。科任教师认为上课只是教学生书本知识,其他事情都是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才应该做的。思想上抵触,了解程度不深入。只占25%的教师才非常了解,71.43%比较了解,3.57%处于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状态。说明还占一定比例的教师不是非常了解德育。学生则认为来学校读书只是为了能多学点知识,喜欢上什么课程都是自己说了算。因而14.45%的学生说最喜欢上英语课,11.03%喜欢品社(政治),18.63%喜欢其他科目。由于语文和数学学习的长期性,对它们较为了解,28.52%学生喜欢语文课,27.38%喜欢数学。问其为什么喜欢这些科目,回答也各有千秋。38.78%喜欢学的知识,29.66%才说课中能懂得许多道理,20.53%比较擅长的课,11.03%喜欢教的老师。突出表现了师生的思想状况。
2.共识错位 由于师生思想的不统一,必然产生微弱的共识。尽管有88.10%的教师认为其学科适合进行德育渗透,也有11.90%说比较困难和不适合;然而17.11%的学生则认为是从班主任那里知道应该遵守道德纪律,6.46%说有老师专门讲,22.43%认为有老师上课时会说,4.56%说是家长,不到半数的49.43%说以上都有。都是师生没有达成共识的表现。
3.认识不足 有鉴于此,直接导致师生对德育功能渗透的认识程度。59.52%的教师认为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33.34%才认为是非常重要,7.14%说一般,没有说不重要的。教师认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潜意识,53.99%的学生认为老师在课堂中讲的道德道理对他们只是一般的影响,22.81%才说影响很大,5.70%说不清楚,17.49%说没有影响。表明师生对渗透德育的认识不足。
4.内容不明 “观念不一,认识不足”使得师生对德育渗透什么内容含糊其辞。77.38%的教师认为是渗透爱国主义,60.71%说科学品质和素养,也有同样多的人说生命价值教育,25%说是美学教育,还有10.71%说是比如做人和孝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有说节约用水用电和保护环境的。教师如此众说纷纭,难怪19.39%的学生说科任老师在上课时会讲一些爱国爱民为题的内容,23.57%说行孝感恩,20.15%说不怕难、勇直前,28.14%说尊师爱友,8.75%说助人奉献。说明师生对德育要渗透的内容不明确。
5.方式各异 师生对德育渗透的内容不了解,带来方式也五花八门。26.19%的教师习惯用潜移默化,寓意于景,17.86%简单地直接说白,55.95%则两者兼用。教师对渗透内容的不熟悉和方式的不熟练,以至于学生的接受方式也感到无所适从。54.37%的学生说是上实践活动课,只有33.46%才说最喜欢德育的形式是课堂上渗透,1.90%说家长教给他们,奇怪的是10.27%说自学。完全暴露出当前中小学师生不尽相同的德育功能渗透方式。
师生的德育现状,直接反映了学校德育存在问题。
1.重视程度 (1)表面。89.29%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是重视的,4.76%认为不重视,居然有5.95%说不清楚。(2)实质。64.29%的教师却认为此项工作应由全体员工承担,1.19%才认为应由校长负责,5.95%说是政教处,4.76%说是班主任,23.81%说是任课教师。这就揭起了一对矛盾,既然大多数教师认为学校领导是重视的,那为什么只有个别教师认为应由校长负责和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应该由全体员工来承担?重视不等于负责。所谓重视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行动,而负责则完全是行为的具体表现。可见学校领导重视的说法,含有一定的水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实施德育渗透的具体操作部门更是模棱两可,12.55%的学生说是政教处负责,21.29%说教导处,23.57%说两处共同推进,甚至42.59%的学生说不清楚。说明学校其实是不重视的。
2.落实情况 由于学校的不重视,那么校内外开展的情况也肯定不容乐观。(1)校内。52.38%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成效很一般,38.10%才说很好,7.14%说比较差和2.38%说不清楚。如果教师对校内展开的德育渗透不肯定,学生就会产生许多诸如此类说法。44.11%的学生说老师不经常找其谈心,6.84%说只有班主任经常找其谈心,28.14%说老师会和其谈心,还有20.91%说老师从不找学生谈心。(2)校外。67.86%的教师认为学校课外进行德育渗透活动的开展情况也很一般,15.48%才认为很丰富,15.48%则认为比较贫乏,还有1.19%说不清楚。情形相似之下,学生对教师在校外开展的德育渗透也会产生许多不同的看法。①电话访。17.87%的学生认为只有班主任才会与家长电话交流,27.38%说有的科任教师也会,10.27%说不会,更有44.49%说不清楚。②家访。62.74%超半数以上的学生说老师都没去过家访,15.21%说班主任去过,8.75%说有的科任教师也去过,13.31%说不清楚。③家长反应。45.63%的学生说家长对学校进行的德育教育满意,3.80%说不满意,23.19%说没有意见,27.38%说不清楚。由此看来,师生、家长对校内外开展的德育工作,感觉效率不高,敷衍了事。
3.教材问题 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做好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渗透的前提条件。否则,教材中的情感目标就成为摆设,德育功能就无法有效渗透。然而,63.10%的教师说在其学科中,新老教材对比,德育教育的要求增加了,34.52%说基本没变,2.38%说减少。许多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方法古板老套,以至让学生对德育渗透产生错觉。说到老师是否只教书本知识的时候,90.87%的学生说不是,在课堂中会讲一些道理,4.56%说是,书本外的都不讲,4.56%没太注意。教材不熟悉,对其中的情感目标领悟不到位。课堂上“脚踏西瓜皮”的现象充分说明对教材中所隐含的情感目标不熟悉的表现。
Study on forma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yster reefs in paleo-coast belt, Tianjin WANG Ya-ming(108)
课堂是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德育功能渗透问题上,问卷还突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现状。
1.思维定势 98.81%的教师觉得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1.19%认为无所谓。然而46.39%和39.54%的学生分别认为语文、品社(政治)才是让他们懂得爱祖国爱人民的课,4.94%说数学,2.66%说英语,6.46%的学生说诸如历史、地理等其他课程。一个是语文和数学学习的长期性,学生印象较深的缘故,另一个是对品社(即政治)的字面理解。师生出现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对渗透德育的看法也有所偏颇,思维出现定势的趋向。
2.行为浮躁 既然有几近百分之百的教师觉得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行德育渗透,但在备课和上课的实际工作时,却出现了矛盾。(1)备课。44.05%的教师才会把德育渗透的内容或手段写进教案,27.38%是想到就写一点,28.57%根本不写;(2)上课。63.10%的教师经常渗透德育,35.71%偶尔渗透一点,1.19%从来就不进行德育渗透。教师备课上课对德育渗透的操作有偏差,当然不是好事。然而却有86.69%的学生赞同,认为老师在课堂上讲一些道德的道理很有用,教会他们怎么做人,13.31%说不知道和没用,老师只讲书上知识就行了,这也不是好事。理想状态的感觉是一回事,而实际应用又是另一回事。这一矛盾体的形成可见师生对德育功能的渗透是力不从心的。
3.事实忽悠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很不尽人意。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不重视和师生本身的德育观念不强,思想僵化、表面文章、行为浮躁、力不从心等均是德育渗透的瓶颈,制约着它们有机结合的开展。67.86%的教师认为当前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效性一般,26.19%才认为很强,1.19%不清楚,4.76%认为较差。66.67%的教师说其所在学校课堂教学与德育渗透有机结合方面开展一般,28.57%才说很好,3.57%说比较差和1.19%不清楚的。尽管如此,61.22%的学生对老师进行的德育教育感到满意,4.18%不满意,7.22%不清楚,27.38%没意见。这看似良好的表象,总感觉到师生都在忽悠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教学与德育没有直接的关系。课堂上无所谓渗透德育,教师只要能把所授的课程讲清楚,学生容易接受,统考时全班学生的总平均分能在本校排全级第一,就什么都好,比什么都强,正所谓“一好遮百丑”。殊不知它只能给学生带来一时的好成绩,而不能很好地去端正学生的思想。一旦碰到困难受点挫折,就不会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其结果是学习的态度时正时歪,目的性时明时暗,学习成绩有时优有时差。
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渗透的情况令人堪忧。然而反向逻辑思维恰恰说明,德育功能的渗透不容忽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肩负着这一重任。审视当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有如下原因造成了“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渗透”的不良现状:
1.社会环境滞后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电视等信息的迅速传播,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等外部条件充斥着尚未成熟的孩子的头脑,腐蚀着学生的美好心灵,毒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2.学校德育不足 首先是应试和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对德育功能渗透不够重视;其次是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陈旧,方式方法不当,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去关心和尊重学生;再次是受网络等不良信息的侵蚀,把学生原本纯净的心灵污染殆尽。
3.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而有的家长则有赌博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的行为,孩子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和扭曲。他们在孩子的心中不但没有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且还直接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
1.净化社会风气,确保德育渗透的良好环境 建立和健全有益于学生成长的专门机构,扫除一切有害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不良信息。制订相应的德育渗透措施和方法,全力帮助青少年学生度过迷茫的青春期。
2.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德育功能的渗透 秉承以德为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优化学校育人环境。利用学校德育处、团委和班委会,指导师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有效渗透德育功能,倾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生理卫生、个性发展、身体和家庭状况。
3.各学科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开展并参与德育功能渗透活动
创新渗透工作的载体,运用演讲、讨论、合作和探究等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结合当前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和教材的实际,高度融合情感、文化和知识以一体的德育内容。
4.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功能渗透体系 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交流平台,及时与关工委等社会的专门机构、家庭进行沟通。互馈学生在家、校和社会的表现、学习和身体情况,把德育功能有效地渗透到家长心中,帮助家长协管青少年学生。
5.贯彻落实新课标,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利用教材、网络等,认真学习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课程性质,围绕其内容与要求,落实情感目标,渗透德育功能。坚持新的教学理念,摒弃传统教育模式和应试教育方式。
问卷调查虽然结束了,但展现在面前的是一个非常严峻的德育形势。通过大量调查数据,相对比较准确地了解到中小学的德育现状,真实地反映了当前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渗透的存在问题。通过综合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适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给中小学课堂教学德育功能渗透的实践与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