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洋 王杰
2016年9月教育部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将“核心素养”表述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可以说,核心素养和国家的教育目的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此,我国的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的培育。
艺术生是按照所学习的专业特点划分的部分学生人群,他们各有专长,在心理特点、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方面均有别于普高生和普通中职生,因此,他们的核心素养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青岛艺术学校作为一所以艺术生为主要教育对象的职业学校,有必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更好促进他们健康良好的成长,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
研究以青岛艺术学校的全体师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艺术生五大核心素养的各个层面进行调查统计,科学度量本校艺术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以期为深化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提供参考。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问卷分为《艺术生核心素调查研究(教师版)》和《艺术生核心素养调查研究(学生版)》。问卷的编制工作由我校教科研室成员共同完成。同时,为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在发放之前,我们首先请学校的部分高级教师、负责教学管理的相关领导以及青岛市教科院的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结合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框架,调查问卷主要从艺术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担当和健康生活五个方面对我校艺术生的基本素养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其中,艺术素养主要涉及选修的艺术类课程,参与的艺术类社团,以及艺术才能、艺术教育的作用等方面;人文素养主要涉及人文知识、人文底蕴等方面;科学素养主要涉及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等方面;社会担当则侧重于国家意识、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等方面;健康生活着重调查学生对生命意识、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看法和现状。
本次调查以网络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样本来自青岛艺术学校,包括青岛艺术学校2015级至2017级全校师生,尽可能全面覆盖学校各个专业和学段的教师和学生,以保证样本具有足够的代表性。最终通过问卷网共收回教师问卷189份,学生问卷1210份。
1.艺术素养
(1)师生普遍认为艺术素养非常重要,但提升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以学校课程为主。在对艺术素养的认识上,有96%的学生和95.8%的教师均认为艺术素养对艺术生今后工作学习非常重要。有53.5%的学生认为艺术素养可陶冶情操、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专业水平,25.2%的人认为可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增强智力和丰富课余生活。
在艺术素养的提升途径上,55%的教师认为提升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教学中渗透和开发艺术类校本课程,另有21.5%和14.7%的教师认为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展、艺术展等社会性活动。
(2)艺术生在审美情趣、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艺术类型的关注度较单一。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艺术素养的认识大多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忽视了审美情趣、创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在艺术类课程的选择上,学生的选择内容较局限,普遍还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类课程。有48.4%的学生选修过音乐、舞蹈、绘画等课程,仅有22.8%学生选修过戏曲、摄影、语言和手工类课程。艺术类型的关注度上,也主要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音乐、美术、舞蹈、语言四种类型(占58.5%),仅有16.8%的学生对影视表演类感兴趣,5.91%的学生对文学类感兴趣,8.32%的学生对手工类感兴趣。
26.3%的教师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20.9%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18.2%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
2.人文素养
(1)学生对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选择最感兴趣的课外书籍时,25.6%的学生选择人文类;在对“是否愿意抽出时间来阅读人文书籍”的调查中,28.6%的学生表示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兴趣阅读。27.5%的教师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20.7%的教师认为“家庭影响,造成从小这方面培养缺失”,另有14.5%的教师认为是“课业负担较重,影响了在人文素养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和学生问卷均显示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是造成学生对人文知识的不够重视是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欠缺的因素之一。
(2)学生人文底蕴较差,人文基础知识欠缺。在对人文底蕴与人文知识的调查中发现,仅43.2%的中职艺术类学生能够理解性背诵出30首唐诗宋词,44.7%的学生“回答基本能,主要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片段”;12.1%的学生选择“不能,只能背诵名篇片段”。在对“是否能正确说出四大文明古国”的调查中,14%的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说出四大文明古国的名字。大部分教师认为可以通过“高素质教师的讲课”、“系统而全面的人文科学课程”和“开展人文思想教育校本课程”的方式作为文化课的补充,从而提升艺术生的人文素养。
3.科学素养
(1)艺术类学生具有崇尚科学的基本态度,但缺乏科学方法的认知以及理性思维。经调查发现,艺术类学生对科学方法的认识不清。对“通过观察法可以获取对于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这一问题的判断中,76.1%的学生理解出现错误,10.8%的学生不清楚,而能正确认识一观点的学生仅占到13.1%;同时,在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等一系列科学方法的认识上,仅34.9%的学生能够正确选择情境所需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理性思维上,学生也存在逻辑不清的现象,如在对观点“科学家们的假想和猜测都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所以它们都是正确的”这一问题的判断上,20.9%的学生判断错误。
(2)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科学知识储备少,关注度低的现象,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艺术生“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普遍存在,而且多数艺术生是文科专业,对科学素养的关注度更低,科学知识匮乏,一些科学常识出错率较高。如面对“诺贝尔奖授予的学科有哪些”的选项,44.5%的学生选错;在对问题“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热胀冷缩”调查中,11.1%判断错误;在对一些前沿问题如DNA、转基因等热点名词的科学认识上,64.2%的人出现错误判读。
教师们认为艺术类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表现欠佳,科学素养亟待提高。46.5%的教师们认为艺术生在“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上的能力需要提升,有36.1%的教师认为也需要加大力度培养艺术生“思维缜密,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决策”的能力。在探究能力方面,教师们认为需要提升“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的占到43.3%,“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占到35.4%。在问题解决方面,85.3%教师认为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策略。大多数教师非常注意对科学素养的培养,但也存在碍于考试要求和教学进度等现实原因弱化科学素养的情况。“按照考试的要求讲授”的占17.5%,“为了课程进度,课堂上略微提一提”或“课堂上不讲,但要求学生课下阅读”的占2%。因此仅依靠日常教学提升科学素养可能远远不够。
4.社会担当
(1)艺术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和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意识较强。在国家意识方面,针对“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你是怎么看待的?”,82.9%的学生认为“事关国家尊严”,14.2%的人认为“要引以为戒 ”,而1.3%的人认为“是件小事”,还有1.6%选择“不知道不关心”。在调查“你对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的关注了解情况”时,43.8%的人“比较关心了解”,27%的人“关心了解一点”,也有2%的人“不关心了解”。总体上看,艺术生对国家大事和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较高,且具有较强的国家和民族荣誉感,但也仍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时局政事的了解不够,认识不深。
在社会责任意识方面,诸如针对“你如何看待校园里“灯长明,水长流”的现象”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价值导向积极正面,14.5%的人“无所谓”,13.5%的人选择“认同,反正是国家的”;对“是否作为志愿者去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曾经或经常参与,24.2%的人表示很少,仅3.9%的人表示“没有参与过”。调查显示,艺术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上正面性要大于负面性,积极性要压倒消极性,只有少数人持功利想法。
(2)艺术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规划意识,但职业基本素养仍有待提升。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对职业规划非常重要,但在对未来从业方向的了解方面,仅有33.8%的学生认为十分清楚,53%的学生认为了解但不深入,11.4%的学生感到十分迷茫。在对自身专业发展方向的认识上,仅47.3%的学生“非常清楚”。可见当前我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片面、浅薄的阶段,职业规划感不强,需要外界进行必要的帮助。
教师们认为,应当让艺术生具备“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主动参加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等能力。
5.健康发展 在珍爱生命方面,通过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小悦悦事件的处理”上进行调查,回答“抱起女童紧急施救或送往医院”的仅占到22.8%,68.2%的学生选择“拨打10、120让警察和医生来管”,9.1%的人选择旁观或走开,说明学生对生命观念的认识较高,但责任承担上较低,这可能与近几年负面的一些报道与消极的价值取向的影响有关。
在健康心理方面,对“当你心情烦躁时,是否会向朋友诉说”的调查中,13%的学生选择很少或没有;在“当别人对你做出不公正评价时你会怎样”的结果中,17.6%选择“比较介意,情绪低落”;7.9%选择“愤怒辩驳”。在自我管理方面,针对“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惑会怎么办?”的调查中,“找同学朋友倾诉”的学生占36%,“自己制订解决方案”的占30.2%,“找老师父母沟通”的占到25.5%,“苦闷,颓废”的占7.7%。分析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与家长、老师或者朋友倾诉来排解,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情绪输导和自我调适,从而造成心理上的不适。
大多数教师认为艺术生应提高“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素质。
1.拓宽艺术生核心素养的提升途径,加强艺术类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艺术素养
其一,学校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适合艺术素养提升的校本课程。目前大多数艺术类学校课程结构设计不合理,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导致专业课程与综合艺术素养课程的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因此,学校应合理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快校本课程建设,在保证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增加综合艺术素养课程,如开设“中外美术作品赏析”、“中外音乐赏析 ”、“话剧鉴赏”等艺术鉴赏类课程,定期开展“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学”等讲座活动,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感悟。
其二,增加艺术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艺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这要求艺术教育要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性教学。艺术实践教学包括技能训练、内涵表现、情感表达、审美感知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对课堂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扩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汲取创作与表现灵感,并将自己的情感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2.提高艺术生对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学科渗透、开设选修课等形式,全面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艺术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薄弱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首先,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质下,高考对于艺术生的文化课要求过低,这使得无论是教师还是艺术生,都将人文和科学知识放在次要位置。其次,艺术生的文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再次,大部分艺术类学校的人文课程教学方式与普通高中学校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区别,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因此,艺术生不是不想学习文化课,而是因为课堂上很难跟上老师的思维,听不懂,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文化课的排斥。为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其一,转变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学校应该及时的转变教学理念,摒弃“以高考为核心”的旧的教学思想,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核心”的科学教学理念,设计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编制适合艺术生的文化课教材,将人文和科技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当中,提升艺术生群体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此外,文化课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探索更能吸引艺术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科学实验等,从而提高艺术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对于帮助艺术生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起着导向性和推动性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产生一种激励机制。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知识竞赛、人文讲座、体育比赛、社会调查和服务、文化艺术节、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科学文化活动,在学校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将“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从而使学生不断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文化品位。
3.落实“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 首先,社会责任感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艺术类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塑造艺术生的人格,培养艺术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德育应从根本上改掉过去居高临下的说教式教育,尊重艺术生的主体地位,综合运用榜样激励、情感陶冶和行为训练等方法,向艺术生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实现德育与艺术的融合。
另外,需要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一个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艺术生明确个人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沿着计划好的正确道路奋斗。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能促使学生客观地分析个人特点、性格能力,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的。学校应下大力度建立一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人才队伍,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社会实践、个别辅导、团体辅导或是毕业学长学姐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找准定位,为以后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对健康和生命的认识 艺术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直都被贴上各种标签。如学习差、另类、偏执等,这些来自社会上的无形压力深深植入艺术生的潜意识中,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暴露出来,让他们产生焦虑、逃避、放弃、自暴自弃等心理,严重的影响了艺术生的心理健康。与此同时,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致使艺术生在产生了心理问题后不知如何正确应对,进而就会引发多方面的问题。
因此,学校要从源头出发,积极开展艺术生专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系统地讲解相关的健康知识;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平台,为不愿面对面交流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定期为学生做心理健康评估,对于有心理障碍或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的辅导和监护等,使学生认识到健康和生命的意义,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并能正确认识自我,在遭遇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找解决方法,懂得如何减压,提高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