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小组练习中“搭便车”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2018-04-04 09:28何瑛
魅力中国 2018年48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

摘要:“搭便车”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小组练习中的常见现象。在练习过程中,由于小组部分成员的搭便车习惯,会导致所在小组成员练习积极性下降,整体训练效果不佳。“搭便车”现象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长期困扰专业老师的问题。本文对小组成员搭便车现象进行了探讨,就该现象的原因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搭便车问题,结合高职课程练习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希望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应对该问题提供解决思路。

关键词:高职专业课程;搭便车现象;责任分散效应;评价机制

高职教育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经常通过实践操作训练提升学生操作能力。由于课堂学时有限,很多操作任务以小组形式完成。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形式的训练形式往往会造成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在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

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小组练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其影响

(一)“搭便车”现象介绍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中经常使用小组练习的教学形式,这使高职专业课程成为了“搭便车”现象的重灾区。这里的“搭便车”现象是指小组练习中只有个别同学执行任务,其他的同学拒绝参与工作或者只做很少的工作,但是小组的课业成绩将作为每个成员的成绩,成员的成绩并不会因为工作量的差异而差别给分。比如在《外贸函电》课程中,当老师布置小组按要求写作一封函电后,小组成员会互相推诿,希望别的同学去做,自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最后有可能这项任务由个别成员完成,其他成员只在边上观望而不做实质性的工作,参与度很低。

(二)“搭便车”现象的影响

很显然“搭便车”现象会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容易引起跟风导致实践训练效果打折。在课堂教学的小组操练过程中,如果有小组成员存在“搭便车”的情况,会使其他成员跟着效仿,抱着依赖心理而不愿意参与训练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最后所有同学都不愿意主动承担和完成练习任务,小组形式的实践操作效果将大打折扣,最终导致课程的实践技能训练目标无法实现。

2.影响小组练习评价的公平性。“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小组练习的评价存在不公平性。专业课程小组练习的成绩评定将作为全体小组成员的成绩,并不会因为练习中作出贡献的大小而存在差异,因此“搭便车”现象会使多付出的同学产生心理落差。如果这种现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认真完成任务的同学在小组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大降低。其中部分同学可能顾及到自己成绩而不得不承担小组练习任务,但在完成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抱怨情绪,从而影响训练气氛和小组团结。

二、小组练习中“搭便车”现象的原因分析

高职专业课程小组练习中的这种常见“搭便车”現象与我们熟悉的“三个和尚没水”的故事非常相像。当一件任务分到多人身上,干多的人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不干的人不劳而获,最终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窘境。小组成员人越多,任务完成的情况越糟糕。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现象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属于责任分散效应。“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中当一个小和尚生活的时候,挑水任务非常明确,不挑水就没有水喝。当变成两个和尚时,任务一人一半,责任平摊。当增加到三个和尚时,责任就很难落实到具体某个人。由于水缸中的水是共享的,不挑水的人也可以喝到水,自然就有人坐享其成。但对挑水的和尚来讲很不公平,因此理智选择是他也不挑水。和尚人数增加导致挑水责任分散而没人去挑水,最终大家都没有水喝。

在小组练习中,完成任务的责任属于小组团队。小组人数达到或超过三个,就会产生责任分散效应,每个成员的责任都不明确,“搭便车”现象随之出现。受追逐公平心理驱动,表现好的学生被表现差的学生同化,最终小组操作训练效果不佳。

三、“搭便车”现象的解决对策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师而言,课程中的小组练习形式可以提高训练的效率,使相关操作任务更具有整体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但“搭便车”现象的存在使老师在选用这种形式时存在很多顾虑,被迫减少使用的次数甚至放弃。因此急需寻找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搭便车”现象的关键点分析

要减少或杜绝“搭便车”现象,关键要解决的是如何规避责任分散效应。

试想给每个和尚发一个水桶,自己挑的水自己喝,三个和尚明确自己的责任后,都会自觉完成挑水任务。以此类推,解决小组操练“搭便车”问题同样需要落实每个学生的责任。只有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小组中的成员才不敢也不能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坐享其成。同时对于认真做事的成员来讲,自己的付出可以在自己的成绩中体现出来,这样才能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

(二)解决“搭便车”问题的具体措施

由于解决“搭便车”问题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规避责任分散效应,因此在小组练习中应该想办法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可监控的任务,同时对该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所以解决“搭便车”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加强小组练习任务设计。要减少“搭便车”现象首先要加强小组练习任务的设计,创新任务的设计形式,从源头上减少学生“搭便车”的可能性。

以往大多数的专业课程小组练习的设计属于大锅饭类型。也即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练习任务,老师在分任务时及给完成情况打分时以整体形式处理,对小组成员个人并没有专属性的任务,部分学生的无作为并不会在最后的小组成绩中体现出来,于是这种大锅饭形式的小组练习便成为滋生“搭便车”问题的最佳土壤。在练习过程中,认真完成任务的学生也无法约束这些“搭便车”的小组成员,只能无奈地完成任务,并任由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可见小组任务的设计不能采用这种大锅饭形式,而应该采取能够明确小组成员职责的任务形式。

高职的课堂小组训练一般实践操作性较强,而每个小组任务往往由相互关联的步骤或模块构成。因此我们在设计小组任务时可以采用切瓜式任务分解,将一个完整的任务切成相对独立的部分分配给每个小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各自的任务又有一定的关联性,要求小组成员互相配合,相互合作。

切瓜式任务设计可以避免将任务象一整个西瓜那样滚向学生。在合理设计后整项任务被切成小块分给各成员,这种设计形式可以落实每个学生的任务和责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从而可以有效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当然做这样的任务设计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切分操作任务时,应尽量使子任务相对独立,且任务量比较均匀,也即老师切瓜刀法要好。比如《外贸函电》课程中,小组任务是撰写一封发盘信,任务设计时可以把信切分为任务难度相似的N个句子或者段落,分给学生各自完成。由于任务是按人分配的,每个学生的责任非常明确,责任分散效应就会失去发挥作用的条件。

2.实施双元化评价机制。高职的学生往往自律能力较弱,因此老师在布置小组任务时,必须认真制定任务的评价机制。通过评价机制的有效设置来规避“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对于小组任务建议采用双元化评价机制。即不仅根据小组成员完成任务的总体情况评定小组成绩,同时还要根据个人任务完成情况评定个人成绩。在双元化评价机制下,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团结合作努力使小组尽可能获得比较高的成绩,这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可以使小组成员关注其他成员任务的完成情况,使成员对整个任务有一个整体了解和学习,而不局限于自己任务的练习;而个人成绩的设计有利于体现对小组成员独立工作完成效果的认可以及对团队任务的贡献度,督促该成员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由于任务分配和成绩评定落实到了具体的个人,小组成员要想“搭便车”将不再那么容易。

在实施双元化评价机制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任务的实际情况来合理设置团队成绩和个人成绩的比例,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个人任务练习的积极性,也能使每个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大大增强,最终共同高质量完成小组任务。

四、总结

由以上分析可见,“搭便车”问题是高职专业课程小组练习中的顽疾,但只要对症下药还是可以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在实施小组任务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避责任分散效应,避免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挫伤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小组任务分配时应适时分解任务,使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个人任务以强化个人的职责,在此基础上加强评价机制的设置,使成员个人的工作与小组团队工作的完成情况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小组整体任务练习效果和个人练习效果的双重评价。通过有效地解决责任分散问题起到防范“搭便车”现象的作用。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防范“搭便车”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在小组练习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不断改进方法,避免“搭便车”现象给小组练习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有效发挥小组练习对学生技能训练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峰、刘薇、刘勇,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解决策略--基于市场调查课堂小组学习的实证研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4期

[2]郝雨洁, 民办高校学生课程小组作业中"搭便车"现象的探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 年第9期

[3]罗福敏、杜乐,思想政治课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其防治,《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4]田群艳,合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及其防范,《教学与管理》,2015年8月

作者简历:何瑛,女,1976年3月出生,浙江杭州人,硕士,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产业经济、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
高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让德育春风浸润学生的心灵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实用的职业危害风险评估方法(S-H评估法)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