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环境优化论国内研究综述

2018-04-04 09:03:02聂建晖刘新庚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环境因素物质精神

聂建晖,刘新庚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12)

任何人的思想受到环境影响,不过强弱程度不同而已,思想形成发展离不开对环境影响的应对与利用。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和思想形成发展相结合而提高的[1]。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不可避免地受环境制约。思想环境是影响人的思想形成及其发展的一切外在物质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是以“物质”的形式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是思想环境各个要素共同拥有的本源属性。

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关于环境和思想环境的内涵研究。《辞海》指出:环境是在生物周围之一切事物能贻生物之若干影响者。《教育大词典》解释为: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全部外在因素[2]。古代“环境”指治安环境和政治环境,《新唐书·王凝传》所述:时江南环境为盗区[3];《夷坚甲志·宗本遇异人》所述:二月,环境盗起[4];《兵部尚书范公墓表》所述:鲁魁山贼一百年为环境害,均指不良的治安环境,而很少指自然环境[5]。张耀灿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指主体周围影响其生活、思想、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6]。许艳国指出:思想环境是具有特殊内涵、特殊意义的环境,任何人不可能离开环境的影响,任何人的思想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7]。邱柏生认为:思想不可能离开环境而存在,它是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而环境也往往对思想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环境是构成思想环境的基本要素。环境与思想环境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一方面,环境对思想环境具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想环境对环境又具有能动作用[8]。

关于思想环境的内涵研究。岳金霞指出:物质思想环境与精神思想教育环境两者性质有所不同。物质思想环境因素具有哲学上所说的客观实在性,即物质性。物质环境的存在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精神思想环境因素从哲学上讲是属于意识范畴,它跟人们的思维活动紧密相关,并且一般情况下会随不同观念的人群意志而转移[9]。罗洪铁和周琪指出:物质思想环境与精神思想教育环境两者存在方式有所不同。物质思想环境因素是以有形的、可直接感觉的方式而存在着,而精神思想环境因素一般是无形的、难以直接感觉到,当然人们可以通过思维活动去体会、意识精神环境因素的“存在”[10]。徐建军和许艳国认为:物质思想环境与精神思想教育环境两者作用方式有所区别。精神思想环境因素对思想活动的影响更直接,而物质思想环境因素对思想活动的影响既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方式,它要经过思想主体的感觉加工后进入思想主体的思维加工过程,再产生出思想活动的效果[11]。熊建生指出物质思想环境与精神思想环境两者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想环境系统[12]。周琪指出思想活动可以从物质思想环境要素及精神思想环境要素中获取教育的素材,两者都是思想认识的源泉。相对来说,物质思想环境要素更多地发挥物质基础作用,而精神思想环境要素更多地参与到活动内容层面中[13]。杨业华指出:物质思想环境与精神思想教育环境在完整的思想活动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两者又是合二为一的。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基础上,物质思想环境因素与精神思想环境因素可以相互促进。优良的物质思想环境有利于精神思想环境的改善,优良的精神思想环境又可以推动物质思想环境的发展变化[14]。宇文利指出:物质思想环境与精神思想教育环境对于思想活动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对于具体活动而言,物质思想环境因素与精神思想环境因素的发展存在不平衡,它们发挥作用的程度也就有高低之分。当物质思想环境发展相对薄弱时,就应加强物质思想环境的建设;当精神思想环境发展相对落后时,就应设法提高精神文化发展水平,这样思想环境系统才会达到相对平衡,发挥出最佳作用[15]。

第二,关于思想环境的分类研究。罗洪铁和王丽指出:思想环境根据其性质和存在形态不同的标准,有软环境与硬环境之别。软环境,即代表精神思想环境;硬环境,即代表物质思想环境。其中文化思想环境、舆论思想环境属于软环境[16];张耀灿和刘伟认为:思想环境有逆境思想环境与顺境思想环境之别。逆境思想环境,即与一人所期望的、与人的思想成长相悖逆的,起反作用的环境;顺境思想环境,即有利于人的思想提升与发展的环境[17];戴钢书和易立新指出:根据其范围不同,思想环境可分为宏观思想环境和微观思想环境;思想环境根据其方式不同,可分为家庭思想环境、学校思想环境和社会思想环境[18]。

通过分类可以使我们对各种思想环境的认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于海洋和杨淑珍指出:思想环境中物质思想环境是指环绕于思想主体和客体周围并对思想形成过程发生影响的物质要素的总和[19]。这些物质要素可以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富有教育意义的书等实物性要素,也可以是相关的组织机构,还可以物化为思想物质要素的代码式物质性要素。物质思想环境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构成思想环境的实物性要素;第二部分构成思想环境的组织机构类要素;第三部分构成思想环境的可物质化要素[20]。杨业华和刘红霞认为:物质思想环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客观实在性。物质思想环境的物体都是人们都能看得到、摸得着,可以被人们实实在在地感知,而它的存在又完全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是物质思想环境要素最主要特征。其二相对稳定性。物质思想环境要素是以一种实实在在的有形方式存在,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空间,它不会轻易改变自身的性质,也不轻易改变自身的形状[21]。

物质环境因素对思想活动有重要影响。刘娜认为:物质思想环境是思想活动的重要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活动,同时它又是思想活动的重要源泉[22]。彭庆红指出:物质环境因素对思想活动的影响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物质思想环境是开展思想活动的基础。任何思想活动的实施都离不开一定物质环境,脱离具体物质环境条件的思想活动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二,物质环境的好坏可以影响思想活动的效果。物质环境因素符合思想活动的基本要求就能发挥积极作用,这种物质环境属于好的思想环境,若物质环境因素不符合思想活动基本要求起到消极作用,这种物质环境属于坏环境。好的思想环境能使思想活动事半功倍,而坏的思想环境则正好相反。其三,物质思想环境是思想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思想活动属于人们精神生活领域的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这种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在于人们与思想物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23]。

精神思想环境因素是人们主观活动的产物。蔡小菊认为:精神思想环境是指环绕于思想主体、客体周围并对思想活动过程产生影响的精神要素的总和[24]。陈秉公指出精神要素可以是人们生活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也可以是归纳总结出的价值范畴、思想体系、文化模式、社会制度等等[25]。姜正国认为:精神思想环境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意识性。精神思想环境是人们主观活动的产物。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交往中的态度、交往礼仪习俗,也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它作为人们行动指南的思想体系,也作为社会运行法则的社会制度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心理的反映、思维的产物。其二可变性。精神思想环境要素相对不太稳定的,尤其是对于个体或个别部分而言,一个人的态度观念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体的礼仪、集体意识也可以多次变化。其三价值倾向性。人们主观活动是在一定价值原则下进行的,相应地主观活动产物具有某种价值倾向性,人们从本我、本地、本民族、本群体、本国等本体方面出发来考虑,精神文化要素在“我”这方面看来是肯定的,但在“他”那面看来是该否定的[26]。

精神思想环境因素对思想活动具有重要影响[27]。其一精神思想环境因素是思想活动的重要源泉。思想活动不仅需要一定物质条件,而且需要一定精神文化素材。其二精神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思想活动的目标和内容。思想活动带有一定倾向性,它的目标和内容受到特定社会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意识形态、政策等精神要素直接影响。其三精神环境因素影响思想活动方法与效果。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精神环境条件下,思想方法应有所取舍,因“境”制宜。良好精神环境因素对思想活动有正效应,而不良精神环境因素则对思想活动产生负效应[28]。

第三,关于思想环境的特征研究。沈国权指出思想环境特征表现为结构特征、本质特征和外在特征三个方面。思想环境结构特征具有整体性和有序性,本质性特征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外在特征具有开放性、自在性、复杂性、泛化性、可塑性、可利用性[29]。梁大伟认为思想环境具有开放性。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非自觉的、无目的的,是自发性存在,是不知不觉、随时随地的产生,这种影响是不规则的、非定向性的[30]。梅萍和贾月认为:思想环境具有自在性特性。环境是客观存在,自在存在。我们可以选择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但我们不能回避环境,拒斥环境[31]。罗国杰指出:思想环境影响作用有相当的广阔度。人对环境的认知水平与依赖度不一样,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环境中的主导意识对人有导引作用,环境规范对人的思想有约束作用[32]。张亚南认为思想环境具有复杂性。环境是复杂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复杂的,对人的思想影响有制约性、激励性、习染性、蜕化性。环境对人的思想与道德品质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包括情绪感染、习性感染和思想感染。人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思想影响,影响是潜在性的、隐形性的、细微性的,是直觉而非理性的[33]。张伟强认为思想环境有泛化性特征。环境是一种泛性化的概念,是指人生活于其中的、物质的亲缘的一切方面。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也是泛化性存在,对人的思想、情绪、心理、习性等多方面产生影响[34]。范毅夫和董国松认为思想环境具有可塑可控性。任何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动变之中,环境影响还可以根据思想发展需要营建某种特定环境[35]。司岩和余仰涛指出思想环境具有可利用性。人是生活在环境中,但人是思想环境的缔造者。环境对人的思想影响是可以制控、改善的,人对环境影响的制控、改善正是人对思想环境的有为与主动,是人的主体性体现[36]。

第四,关于创造和优化思想环境的实践研究。冯秀军指出:思想环境的创造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具体进行的。重视家庭思想环境、学校思想环境和社会思想环境的创造实践,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实践的研究,丰富和完善现有思想环境系统,更好地完善和利用这些有效思想环境,从而为实现思想教育目标服务[37]。沈壮海指出创造思想环境应树立科学的优化观念。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是思想环境优化理论的科学指导思想,思想环境的具体实践是科学优化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38]。姜正国、黄爱英和姜江认为科学的理论结合思想环境的变化,包括环境优化认识论、价值观和方法论三个方面[39]。宋周尧认为人创造环境,思想环境是可以改变和优化的,优化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环境改变人,环境对人的思想形成及其发展影响,它对人的改变方向可以是正向的积极的,也可是负面的消极的,负面消极影响的思想环境是需要进行改变和优化的[40]。

李杰认为思想环境优化的本质是人对思想环境改造的实践活动,人是优化的主体,环境是优化客体。不同的思想活动要对环境进行选择,确定其优化的范围和程度,而不是对所有环境进行优化,优化是人对思想环境科学认识基础上进行改造的实践活动,可以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和建设,也可以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营造和管理[41];金民卿指出思想环境优化价值观体现了进行优化活动的目的性和价值取向[42]。杨松菊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思想环境优化的科学价值观,它既强调思想环境要为人的思想形成及其发展服务,要形成“以人为本”、人与思想环境和谐发展的价值观[43]。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是进行思想环境优化的指导原则和操作方法,是先进的思想环境优化方法论,保证人的思想形成及其活动的顺利进行[44]。

思想环境优化的过程不仅是对思想环境自身改造的过程,还是引导作用对象对现有环境进行超越的过程。李晔和苗青认为引导作用对象是对思想环境的适应与超越。从 “不适应-适应-不适应-适应”是人的思想形成及其发展和思想环境之间不和谐的配置方式,对思想环境的适应主要依靠人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调适来完成[45]。鲁洁指出自我教育是人们认识到环境对“自我”要求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的差异,自觉完善自身并接受调适的过程[46]。周子为和李明建认为其表现为知识的学习和构架、自我调适是发展向上的调整,道德方位的调节和思想方式的调适。它有效地对人的需要、偏好、情感和意志进行调适,使人接受的动力系统和调控系统得以完善。完成从“不适应”到“适应”,从“适应”到“超越”[47]。张茂林认为进行思想优化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对现有环境的超越。其一是对环境“实然”状态的超越,形成对其“应然”理想状态的追求。其二是对与环境相适应人的思想超越,形成更高层次的思想追求。其三是先进的思想意识反作用于环境,形成对其现实的改造和优化[48]。万美容和杨昕提出要提升主体对思想环境的优化能力。优化能力是主体开展优化活动的基本技能,是在观念把握世界的基础上的实践和改造能力,包括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与方法的选择能力[49]。雷毅指出对思想环境进行优化的实践能力是优化能力的核心。其一是发现问题的能力,主体能够透过复杂的现象发现思想环境存在的问题。其二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思维的理论批判抓住思想环境存在问题的本质。其三是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问题产生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50]。李辉认为遵循思想环境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使人“能够按照人自身的尺度和美的尺度去改善世界,使得道德的价值合理性成为工具合理性的批判力量。”这样对思想环境的优化才能够使其更好地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51]。

猜你喜欢
环境因素物质精神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论庭院花卉种植的环境因素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13
可靠性工程之环境因素分析与控制*